书城文化中国古代规模最大丛书:《四库全书》
3150700000004

第4章 《四库全书》的内容

(一)丰富的内容——经史子集杂部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全书收录的书籍有三千五百多种,内容亦是包罗万象,堪称中国古代图书的集大成之作。按照内容分类,包括四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在经部收集儒家经典,注释与讨论经学家的著作,同时还收录为读经治学的小学之书,共分十大部类。

一、易学类主要是指《周易》及其相关著作,《周易》是古代占卜书的一种,书中包括许多当时社会生活的经验哲理;二、书类,主要指《尚书》及其他相关著作,《尚书》是中国古代历史文件的汇编;三、诗类是指《诗经》及其相关著作,《诗经》是西周诗歌名篇的总集;四、礼类,《周礼》《仪礼》《礼记》及其相关著作,三礼是反映儒家理想社会中的秩序和礼仪;五、春秋类,《春秋三传》及其相关著作,《春秋》是记载公元前722—481年鲁国历史的编年体史书;六、孝经类是指《孝经》及其相关的著作,《孝经》是论述封建孝道、宗法思想的书;七、五经总义类,指儒家各种经典的综合研究性著作;八、四书类,即《论语》《中庸》《大学》《孟子》及其相关的著作;九、乐类,即关于古代音乐理论和古乐器的著作;十、小学类,即研究形音义的语言学文学著作。

史学收录的是题材各异的历史地理以及目录学著作。

正史类(经过历朝皇帝批准的纪传体史书和相关的训诂类的著作)、编年类(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事实的史书)、纪事本末类(以历史事件为纲的史书)、别史类(体例与正史相仿,地位在正史之下)、杂史类(体例不一、杂记各种历史事件的书籍)、诏令奏议类(皇帝颁布的诏令和臣下进呈的奏章)、传记类(记载一人或多个人历史资料的书)、史抄类(摘抄一种或各种历史而成的书)、载记类(所记载的非正统王朝和外国历史的书籍)、时令类(介绍时令顺序及其相关事物的书籍)、地理类、职官类(关于一代或几代官吏设置、政府结构的书)、政书类(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书籍)、目录类(书籍与金石目录)、史评类(即史学通论和评论史书史事的著作)。

子部收集的是自先秦以来诸子百家的著述,但是不包括宗教经典。共分十四类。

儒家类(以儒家学派的立场来讲学论经,讨论儒家行为规范的书),兵家类(辑录兵法理论、军事技术以及兵器的书籍),法家类(主张法治的法学著作及其有关法律方面的著作);农家类(关于农业耕作技术方面的书籍),医家类(有关医学以及方剂等相关医学知识的著作),天文算法类(关于天文数学的书籍),术数类(占卜书籍),艺术类(书法绘画及其他艺术方面的著作),谱录类(生物、植物食品等的图谱或者词典),杂家类(墨家著述及很难归入其他类别的书籍),类书类(摘录的各种资料以一定的方式编辑排列,以便检索之用的书),小说家各类(各种笔记、杂考、随笔等的合集),释家类(佛教徒的著作,但是不包括佛家经典),道家类(不包含道教经典在内的有关老庄和道教学派的书)。

集部收录的是历代学者、文人墨客的诗文集以及词曲、文学评论方面的著作:楚辞类(楚辞及其相关研究方面的书籍)、别集类(相当于在全集中只辑录一个人的全部诗集,有的还掺杂一些零星的专著)、总集类(多个文人所作的诗文的汇编)、诗文评类(文学史料、文学评论及文学方法论)、词曲类(不包括曲文在内的一个人或多个人的词集,诗、曲评论及词曲创作的理论和格式用韵方面的书)。在一些较为复杂的类下又划分子目,也就是“属”。十五类下划分属,计六十五属。例如:史部传记类下列“圣贤(儒家最早的几个深受尊崇的人物)”“名人”“总录”“别录”之属,地理类下列“宫殿属”“都会郡县”“河渠”“古迹”“杂记”等属,子部谱录类下列“食谱”“器物”“花鸟鱼虫”之属等等。总之,《四库全书》中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它涵盖了我国地理、历史、社会、天文、哲学、宗教、民俗、艺术、政治制度等各个方面的重要著述,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我国当时社会发展的全貌和各个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如果从所收著述者的情况来说,同样是丰富客观的。从时间上说,上至远古,近至明清,各代文人的著作应有尽有。只是在收录清人的著作时,有一定的限制:除皇帝“御制”之作和敕撰书外,对当时尚在世的人的作品概不收录。就作者的身份而言,有封建帝王的作品,如梁元帝的《金楼子》、宋高宗的《翰墨志》、清高宗的《乐善堂文集定本》等;亦有皇后的作品,如明朝仁孝皇后的《内训》;有个别僧侣的著述,如唐代玄奘大师的《大唐西域记》、宋僧普济和尚的《五灯会元》;此外还有道教徒的作品,如宋朝杨至质的《勿斋集》等。而书中收录最多的还是历代王朝封建官吏和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著作。但是四库全书也并非无所不收。清朝统治者编撰这部大丛书的目的,是向人民灌输统治者的思想,这就决定了它在政治上要有所选择。总的来说,宣扬儒家思想的儒家文献,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而具有明显进步思想的文献,则被视为“异端”,弃而不取,亦或间有收录,也是要借此对其所代表的思想加以鞭挞。例如东汉时著名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著有《论衡》,这是一部尽人皆知的古典哲学著作。但对于书中《问孔》《刺孟》等大胆地向儒学思想质疑的篇章,提要里却说它“与圣贤相轧,可谓悖矣”。明末思想家李贽敢于批判孔子的学说,反对封建礼教,被说成是“罪不容诛”。他的《藏书》《续藏书》等多种著作被一概排斥在《四库全书》以外。再如在清朝素有“清初三先生”之一之称的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很多地方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主张民主和法治。书中说,天下的大害就是君主,如果没有君主,人民就能安居乐业。他的这种思想为清朝统治者所不能容,所以不但《四库全书》不收,在社会上也不能长期流传。至于对带有民族思想的作品,就更是痛恶至极了。

全书收录了五种妇女的著作,有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漱玉词》,另有一部《薛涛李冶诗集》,是唐代两位女诗人作品的合集,其中李冶是一位女道人。还有不少少数民族学者的著作,如元代蒙古族纳新的《河朔访古记》和萨都剌的《雁门集》等。《四库全书》中还收录了朝鲜、越南、日本、印度、比利时、意大利等来自九个国家的学者的十几种著作。其中比较知名的有日本学者山井鼎、物观的《七经孟子考文补遗》、意大利人利玛窦的《乾坤体议》、德国人汤若望的《历法新传、新法表异三种》。这些学者多是明清时期来华的传教士,《四库全书》收录了他们在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对其传来的天主教义则不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