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匈奴
3151300000009

第9章 白登之围(2)

完成合围之后,匈奴发动了总攻,为了增加攻击效果,冒顿发动了心理战——包围圈西方全是白马,东方全是青马,北方都是黑马,南方都是红马。

但是,在汉军的顽强抵抗下,双方形成了僵持的局面。匈奴一直不能占领白登山,汉军也一直无法突围。但是形势逐渐向匈奴倾斜。汉军整整被包围了七天。按照史书记载,因为天气寒冷,军中有十分之二到十分之三的人严重冻伤,甚至手指被冻掉了——这和建国初期抗美援朝战争中的长津湖之战有的一拼。根据后来流传的一首歌谣,当时补给困难(根本就没有补给)造成的饥饿,导致士兵最后连开弩的力气都没有了。

就在被围困的第七天,匈奴的包围圈突然自己打开了一个豁口,刘邦当心有诈,命令士兵以弓箭向四周抛射,在确定匈奴军队不会抵抗的时候,刘邦从缺口慢慢突围,与包围圈外的主力会合。

按照《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匈奴传》上的记载,匈奴撤开包围圈的原因是这样的。

刘邦在被围几天后遣使贿赂了匈奴的阏氏(相当于中国的皇后)。阏氏在冒顿那儿吹了耳边风:“现在两国的君主都陷在战场上,这可不是好事。再说,就算你把汉地都打下来,你也没统治这里的经验啊。何况,我看汉皇帝也是有天神保佑的人,你好好考虑吧。”

之后,冒顿与韩王信约定的王黄、赵利的联军迟迟没有来,冒顿起了疑心,于是采纳了阏氏的计策,打开包围圈的一角,放了刘邦。

《史记·陈丞相世家》和《汉书》中,明确记载是当时的护军中尉陈平出使联系阏氏的。但是同时也说到,“其计秘,世莫得闻”。

这次战争的疑点,实在太多。按照记载,在战争中,刘邦一共率领了以步兵为主的三十二万人,也就是说骑兵是少数的,顶多数万人。记载中,围困白登山的匈奴军有四十万“精骑”。刘邦率领骑兵为先头部队,被四十万精锐骑兵切割并包围,为什么匈奴面对数万中原骑兵竟然无法当场全歼甚至击溃?为什么面对如此一块到手的肥肉,冒顿只因为女人的几句话就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而且是在汉军失去给养七天的情况下?

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匈奴的“四十万精骑”上。

早在第一章,我就介绍了当时匈奴军队的编制,一共二十四长,每长平均一万多人,军队总兵力约三十万人。总兵力三十万人,如何能有精骑四十万?别说此时的匈奴了,就是之后被汉朝和亲的物资养肥了几十年的匈奴,在与中原决战的时候,都无法凑出四十万精骑!更何况,组织四十万人进行一次伏击作战,更是难上加难。

至于陈平让阏氏吹耳边风,就算真有此事,也未必有多大作用——冒顿本人和匈奴人向来瞧不起女性,从他起家时候杀老婆送小妾就能看出。

所以真实的情况是,当时的匈奴进入中原的兵力并不多,除了左右贤王各带领的万余骑兵,冒顿单于的主力或许也只有数万骑兵。数万骑兵包围数万骑兵,在刘邦组织有效防御的情况下,完全可以抵抗得住。

我们完全可以理解,当时冒顿的战术构想是,通过示弱,吸引汉军进入伏击圈,然后对汉军进行切割包围,争取包围刘邦本部。在汉军被包围后,通过谎称自身兵力和整齐的阵形威慑汉军。如果首战无法将被包围的汉军全歼或者击溃,立即转为防御,维持局面,等待王黄和赵利的联军,一起全歼被围汉军。在王黄、赵利二人的援军迟迟未到的情况下,冒顿的放行,就在情理之中了——毕竟包围圈外还有至少二十多万汉军步兵。

但是,这场战役中,严酷的战斗环境,匈奴骑兵超强的机动性和骑兵技战术的娴熟,让汉军尝到了厉害。刘邦狼狈地回到了广武,亲自释放了之前劝谏他不要轻举妄动的间谍刘敬,并将关内的两千户封作刘敬的采邑,为建信侯。至于那些怂恿刘邦进攻的“007”,不是砍头就是煲汤了。

刘邦放弃了与匈奴在长城以南决战的想法,命令樊哙留在代地(河北省西北)一带组织防御。冒顿也退至长城以北,留下韩王信在边境一带袭扰。两个强大的君主都做出了明智的选择。

百年战争的第一场战役就此不明不白地结束,就如当初不明不白的开始。面对国内不安定的局势和匈奴的不断骚扰,回到长安的刘邦面对北方只有无奈,匈奴三十万骑兵像一把屠刀一样悬在大汉的头上。

刘敬因为在匈奴获取了有效情报,成为刘邦在匈奴问题上的首席智囊。刘邦向他索要解决匈奴问题的最佳手段。

对此,刘敬提出了影响汉匈关系五十年的外交政策——和亲。

刘敬替刘邦分析了局势:“大汉的江山刚刚结束战乱,百废待兴,士兵们早就厌倦了战争,解决匈奴问题,不能使用武力。冒顿这个人杀掉自己的父亲以继位,还娶了自己好几个后妈,简直是畜生,匈奴是使用暴力树立威信的蛮夷,用仁义跟他们讲道理也是说不通的。但是,我还是有一个能让匈奴子孙称臣的好主意,就怕陛下不愿意。”

只要能解决这个心腹大患,哪怕是缓解,刘邦怎么可能不愿意?

“真的有用,老子怎么不愿意?怎么搞,听你的!”

刘敬壮着胆子说了:“把吕皇后生的大公主嫁给冒顿,送上最丰厚的嫁妆。既是大汉的公主又有丰厚的嫁妆,冒顿那个蛮夷必然会心生爱慕,封为正室阏氏,咱公主生的孩子,自然也是太子。咱们怎么保证匈奴这样做呢?很简单,送礼。让匈奴人贪图我们的财物。我们每年拿点匈奴那少有的产品送给他们,顺便派遣些能说的使臣去传授大汉的文化。冒顿娶了您的女儿,那就是您的女婿。太子当了单于,那就是您的外孙。哪有外孙跟外公打仗的?这样,慢慢地,咱们就能让匈奴慢慢臣服。但是如果您不愿意嫁大公主,而是选个侄女儿宫女什么的,冒顿也能知道,亲近不亲近那就难说了,对我们也没多大益处。”

按照记载,刘邦当时答应了。但是吕后只有一儿一女,她能同意么?在吕后几天几夜以泪洗面的强烈反对下,刘邦只好选了一个亲戚家的孩子,以大公主的名义,远嫁匈奴,刘敬再次成为出使匈奴的大使。

在这里,我得说个个人看法,刘邦绝对不会因为吕雉的几滴眼泪放弃一个完美的计划。我认为,刘邦对刘敬的这个主意其实是持保留态度的,吕雉的反对只是借口。刘敬很明显是个主和派,他对匈奴的强大很是在意。而刘邦作为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者,一个以布衣之身提剑三尺打出一片天下的开国皇帝,怎么可以忍受屈服蛮夷的耻辱?和亲,在大汉皇帝看来不是一劳永逸,只是暂时的求和。

早晚有一天,大汉的子孙们会奋起反击,一雪前耻。

攘外,必先安内。这一安就是五十年。摆在大汉前面的困难乃至苦难一个接一个,匈奴的侮辱也将越来越过分。

实际上,和亲虽然能缓和局势,但是并没有起到刘敬所说的那个效果。相反,和亲让匈奴认为汉朝是他的臣属,是他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一个宝库,甚至是个可以无限刷卡取款的银行。贪得无厌的匈奴人不仅没有和平地接受大汉的文化,对待大汉信仰的忠孝礼义,反而尽是扭曲、不屑甚至嘲笑。汉人的性命在匈奴人眼里如同草芥,匈奴人想抢劫了,就带着军队越过长城屠个千把人,然后烧光抢光杀光,就算留个活口,也是掳掠到北方草原做匈奴人的奴隶!

写这一篇的时候,我是百感交集。我巴不得把后来揍得匈奴南面称臣的事情经过全部在这章说出来。我巴不得跳过汉军忍辱负重、整顿内务的部分直接说到宣帝动员西域一起与匈奴进行最后的决战!我都不知道怎么结尾了,干脆,用唐代诗人戎昱的一首诗结束吧。

咏 史

戎昱 唐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

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

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