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日事日清工作法2.0
315500000019

第19章 严格标准,细节到位完美工作 (2)

信徒又照样在心中造了一根羽毛,再次对禅师说:“羽毛我也造好了。”

禅师问信徒:“当你造城墙时,是用你一个人的心去造,还是借用别人的心共同去造呢?”

信徒回答:“我只用我一个人的心去造。”

禅师再问:“当你造羽毛时,是用你全部的心去造,还是只用了一部分的心去造?”

信徒说:“用全部的心去造。”

于是,禅师就对这个信徒开示道:“你造一堵城墙的时候,只用一个心;造一根羽毛时,还是用一个心,可见你的心是能大能小啊!”

禅师说一个人心能大能小,是指一个人既要能干大事,亦要能做好小事,做大事和做小事没有任何冲突。

小事,一般人都不愿意做。但成功者与一般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愿意做别人不愿意做的事情。一般人都不愿意付出这样的代价,可是成功者愿意,因为他渴望成功。

身为公司的职员,凡事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就是说,既要保证行动方向的正确,又要在具体操作时,认真做好每一件细微的事情。

美国青年克雷格·卡尔霍恩,年满12岁后,每年暑假都在父亲开的清污公司干活。父亲用一桶清洗液和一把钢丝刷,头顶烈日为儿子上了重要的一课:每一件工作都好比签名,你的工作质量实际上等于你的名字,只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迟早会出人头地。他按照父亲的教导,用钢刷蘸着清洗液把砖头洗得干干净净。

后来,克雷格·卡尔霍恩在西南食品超市由包装工升为存货管理员,整天干着装装卸卸、摆摆放放这样细小麻烦的工作,但他却一丝不苟,乐此不疲。有朋友屡次劝他:“别把青春耗费在这种没出息的事情上!”他却不以为然,仍是坚守着自己的工作信条:工作无大小,干好当下每件事。朋友认为他是个大傻瓜,一辈子也干不出什么名堂。然而,他却为自己能干好这桩谁都不愿干的工作而自豪不已。他相信父亲的话:“只要自己不断努力,只要认真地做好每件事,上帝一定会眷顾你的。”果不其然,数年后克雷格·卡尔霍恩脱颖而出,成为拥有8家商店,一年总营业收入达5200万美元的老板!

大家不愿去做的小事,你愿意去做;别人忽略的小事,你愿意去做。只要能做这些细小的事情,只要你能做别人不想做的事情,你就可以成功。

许多人,尤其是刚刚步入职场的年轻人认为既然是天将降大任于我,那我就不该是做小事情的,对那“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简单道理嗤之以鼻。而结果,必然是碰得头破血流,然后不得不收拾残局,老老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走来。

如果你没有多大本事,那就该从小事做起。如果你真有本事,从小事做起又何妨呢?真有本事的人,从小事到做大事,也不会费多少工夫。日清员工请记住,小事并不是小人物的事,而大多成功人士都是由小事做起,最后获得成功的。

一次就把事情做对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一种最简单、最高效的工作方法。许多员工做事只求差不多,尽管从表现上看来,他们也很努力、很敬业,结果却总是无法令人满意。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是著名管理学家克劳士比“零缺陷”理论的精髓之一。克劳士比先生很赞赏这样一个故事:

一次工程施工中,师傅们正在紧张地工作着。这时一位师傅手头需要一把扳手。他叫身边的小徒弟:“去,拿一把扳手。”小徒弟飞奔而去。他等啊等,过了许久,小徒弟才气喘吁吁地跑回来,拿回一把巨大的扳手说:“扳手拿来了,真是不好找!”

可师傅发现这并不是他需要的扳手。他生气地说:“谁让你拿这么大的扳手呀?”小徒弟没有说话,但是显得很委屈。这时师傅才发现,自己叫徒弟拿扳手的时候,并没有告诉徒弟自己需要多大的扳手,也没有告诉徒弟到哪里去找这样的扳手。自己以为徒弟应该知道这些,可实际上徒弟并不知道。师傅明白了:发生问题的根源在自己,因为他并没有明确告诉徒弟做这项事情的具体要求和途径。

第二次,师傅明确地告诉徒弟,到某间库房的某个位置,拿一个多大尺码的扳手。这回,没过多久,小徒弟就拿着他想要的扳手回来了。

克劳士比讲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告诉人们,要想把事情做对,就要让别人知道什么是对的,如何去做才是对的。在我们给出做某事的标准之前,我们没有理由让别人按照自己头脑中所谓的“对”的标准去做。

保证细节做到位,首先要做到的一点就是:第一次就要把事情做对。如果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以后就会忙着改错,改错中又很容易忙出新的错误,恶性循环的死结越缠越紧。这些错误往往不仅让自己忙,还会放大到让很多人跟着你忙,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损失。

有位广告部经理曾经犯过这样一个错误,由于完成任务的时间比较紧,在审核广告公司回传的样稿时不够仔细,在发布的广告中弄错了一个电话号码——服务部的电话号码被广告公司打错了一个数字。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错误,给公司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和损失。后来因为偶然的因素使他发现了这个错误,他不得不耽误其他的工作时间并靠加班来弥补。同时,还让上司和其他部门的同事陪他一起忙了好几天。幸好错误发现得及时,否则造成的损失必将进一步扩大。

第一次没把事情做对,不仅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还会给上司和同事带来工作上的不便,严重时还会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或形象损失。对于上司安排你去做的事,你不去做,上司就要去做;你做不到位,上司就要返工。从管理角度来说,公司花了高薪聘请你的上司,成本是你的10倍以上,从经济意义上来说,他花1小时能做好的事,你花1天的时间做好也值。同样的道理,一件小事,你花了一个小时做完交给了他,当他发现了不完善的地方,再去补充、修改,又花半个小时,如果这样,还是你再费半天时间把事情第一次就做好要合算。你把小事做到位了,公司的工作效率就提高了。

所以,只要在工作完成之前想一想出错后可能给自己和公司带来的麻烦、造成的损失,就应该能够理解“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这句话的重要性。

节约成本就是增加利润

洛克菲勒拥有了自己的公司后,更加注重成本的节约,提炼每加仑原油的成本也要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3位。他每天早晨一上班,就要求公司各部门将一份有关净值的报表送上来。

经过多年的商业洗礼,洛克菲勒能够准确地查阅报上来的成本开支、销售以及损益等各项数字,并能从中发现问题,并以此来考核每个部门的工作。

例如,有一次他曾质问一个炼油厂的经理:“为什么你们提炼一加仑原油要花1分8厘2毫,而东部的一个炼油厂干同样的工作却只要9厘1毫?”他甚至连价值极微的油桶塞子也不放过,他曾写过这样的回信:“上个月你汇报手头有1119个塞子,本月初送去你厂10000个,本月你厂使用9527个,而现在报告剩余912个,那么其他的680个塞子哪里去了呢?洛克菲勒这种精打细算的节约精神成就了他石油帝国的辉煌。泰山不拘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滴油等“有形”节约开始,避免生产中的“跑、冒、滴、漏”现象。滴水成河,聚沙成塔。

节约一分钱就等于挖掘一分利。一个具有节约意识的人或企业,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竞争和未来的不确定性时,会具有更强的实力,会有更大的获胜几率。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公司的发展壮大和节约每一分钱的关系正是如此。世界上所有规模庞大、实力雄厚的企业,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靠着所有员工一步一个脚印创造出来的,是一分钱一分钱地省出来的。

李书福不仅有着“汽车狂人”的别号,甚至被业内人士指为“汽车疯子”,其直率敢为的性格早已为外界所熟知,然而,李书福的“抠门”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作为一个有着7000多名员工的汽车公司的董事长,李书福是中国富豪排行榜上的常客,可以说这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款”,但若不是事先认识,根本就没办法将他与富豪联系在一起。

一般人会认为陪董事长出差是个美差,所有条件一定是最好的,但在吉利相反成了一件令人头痛的事。出外工作,李书福爱去茶楼谈点事,去茶楼当然得喝茶,但落座茶楼的李书福从来不点茶水和饮料,总是来杯免费的白开水,留给陪同人员的只有尴尬:不点饮料,茶楼不可能都喝白开水;点茶水吧,老板都没花钱,这可不是谁埋单的问题。

有一次,一位员工随李书福去北京办事,跑了一大圈,走了很多地方,到晌午时,大家都饥肠辘辘,按照李书福的惯例,挑了一家小面馆,一人要了一碗面条,风卷残云之后一结账,两碗面条30元!李书福便很不满:“你们价格太高了吧,一碗面也就值3块钱,你们卖15元,简直是暴利!”

不仅自己“抠门”,李书福还常以此告诫对员工:作为一个民营企业,我们的原始资本积累都来源于血汗劳动,勤俭节约本是应该的。不能好了伤疤就忘了疼,有了点钱就忘了本。

李书福解释道,如果我每天山珍海味地大吃大喝,中国有句老话叫“上行下效”,既然老总一顿饭可以吃个几千元,作为中层干部,一顿饭吃个几百元应该不是问题,依此演绎下去,吉利集团不就成了滋生腐败的摇篮?

这并非危言耸听,李书福的带头“抠门”塑造了一种讲究节约的企业文化,因为即使再大的企业,如果不讲求节约,很快就会垮掉。

要想实现利润最大化,增加自身的造血功能,企业不但要会开源,更要会节流,降低各方面的成本。利润指标是定量的,如果降低了成本,就等于提高了利润,节约一分钱就等于增加了一分利。

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一定阶段,不但是业务能力的竞争,更是成本能力的竞争。尤其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谁拥有了成本优势,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谁就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所以,节约是企业必须掌握的一门技能,因为它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节约对于日清员工极其重要。赢利还是亏损,很可能就是由是否节约决定的,很多时候没有意义的花销看起来只有微不足道的几分钱,但众多名目的支出长年累月中,堆积起来就是一笔很大的支出,要想更好地获利必须节约,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如果一个人能意识到“节约一分钱就等于挖掘一分利”,那么他将会使自己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