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古文鉴赏辞典
3155400000002

第2章 无逸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不言。其惟不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年有九年。其在祖甲,不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不知稼穑之艰难,不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従。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不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胥诪张为幻。’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智。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不永念厥辟,不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鉴赏】

周武王姬发死后,儿子成王幼小,由武王之弟姬旦——周公摄行治理天下。等到东方平定,雒邑建成,周王朝天下巩固,周公制礼作乐,第二年,也就是周公称王的第七年,周公把王位交给了成王。

周公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不避艰辛挺身而出,担当起王的重任;当国家转危为安,顺利发展的时候,周公毅然让出了王位。成王全力挽留他,周公不断向成王提出告诫,最有名的就是《尚书·无逸》。

无逸,即不要贪图安逸。文章记录如实生动,全篇以《无逸》的涵义作为发言的主要纲领,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

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第一段写居其位要知稼穑之艰难,要知民之疾苦。第二段列举了殷三代君主的英明,以及殷后期一些放纵享乐的短命君主。第三段列举了周三代明君的敬业精神。特别指出文王的仁善功德以及废寝忘食的精神。第四段指出为君之道不能贪图享受。第五段指出为君要纳谏。第六段指出为君之道要明智而且要宽宏大量,以君国利益为重。最后总结全文,点出主题,要求成王要以此为鉴。

接着列举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加以论证,开头就讲,知道种地务农的辛劳,才懂得“小人”——农民的隐情。父母辛勤务农,而他们的子弟不知道种地的艰辛,就会贪图安逸乃至妄诞,甚至侮辱他的父母说:“老年人,什么也不懂。”《康诰》中还提到,对不孝不友的人要处以刑罚。

作为最高统治者要知道下边的隐情疾苦,否则就会做出荒诞的事情来。周公接着举了殷代名君中宗太戊、高宗武丁、商汤之孙祖甲,不是庄严威惧,勤自约束,“不敢荒宁”,就是久为小人,能保惠小民,不敢侮鳏寡,他们享国都能长久。尔后的殷王,生下来就安逸,不知道务农的辛劳,只是贪图享乐,因而他们的国家也都不长久。

周公接下去又举周的太王、王季谦抑谨畏,特别提到文王穿不好的衣服,自奉节俭,参加农业劳动,能“怀保小民,惠鲜鳏寡”,从早到过午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为的是团结万民。他不敢盘桓逸乐游猎,不索取分外的东西,因而享国也比较长久。接着周公对成王提出了希望与要求,告诫后代,不许放纵“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畋猎)”。

周公所说的深入底层,关心民间疾苦,以无逸自警或用来教育后代是对的,但是逸与不逸往往受阶级条件和生活环境所左右,存在决定意识,在没有外界强大压力的情况下,王室成员“生则逸”是必然的,由“逸”而失国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