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信息科学(世界科技百科)
3161900000008

第8章 电报的故事(2)

原来,那年元旦凌晨,英国帕丁顿火车站的报务员收到一份从斯劳火车站发来的电报,说那里发生一起凶杀案,罪犯已登上7点42分开往帕丁顿的火车,座位是头等车厢第二节最后一排。报务员收到电报后,马上报告了保安部门。刑警队迅速在帕丁顿车站布下罗网,火车一到站,凶手就很快被捕获。

从以上事例可以看出,利用电报追捕逃犯真是快如闪电,逃犯即使乘上3倍音速的“黑鸟”飞机,想从英国伦敦飞到美国纽约,那也难逃法网。因为,“黑鸟”的飞行速度虽然是3倍音速,比步枪子弹刚出枪口的速度还快,但从伦敦飞到纽约也需1小时55分32秒,而电报只要一眨眼功夫,01秒钟就传到了。

此外,从以上事例还可以看出,电报是准确无误的。从斯劳火车站发来的“报文”说,罪犯已登上“7点42分”的火车,这“7点42分”不会误为“9点42分”,如果失误,那罪犯就难抓到了。电报为什么不会失误呢?

把电报同普通电话比较一下,就可以了解电报在这一方面的优点了。电报和电话在传输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种干扰,如雷电、风沙以及各种电气设备所产生的电火花的干扰,有时还有敌特施放的电子干扰。普通电话传输的是连续的语言信号,对于上述各种杂音干扰是难以克服的,只好让这些干扰杂波和人说话的声波混在一起,送入接话人的耳中,所以有时听不清楚,要求对方再说一遍。而电报传送的是“滴滴啦”一个个离散的、不连续的“电码脉冲”(脉冲是指一个极短时间的电流,正像人的脉搏跳动一样。),虽然“电码脉冲也会受到干扰,但只要“电码脉冲”不被干扰杂波淹没,对方发来的“电文”内容就能反映出来。

特别是,在电报机的接收设备中,有一个“幅度鉴别器”,它能巧妙地对电报信号起到筛选作用。

人们事先确定好“鉴别电平”,当收到脉冲的幅度超过“鉴别电平”时,就输出“有电脉冲”。这就好比江河上有个拦水大坝,只有当水位超过大坝的高度时,才有水流过去。通常,“鉴别电平”是定在正常脉冲的一半以上。这样,只要干扰杂波不超过正常脉冲的一半,干扰杂波就被去掉了。有了“脉冲幅度鉴别器”,如同给电报戴上了一副“滤光眼镜”,大大增强了电报的“抗干扰能力”,从而提高了电报传送信息的准确性。当然,这是指正常情况下的收发电报。如果在非常情况下——喋血恶战之时,敌方施放强烈的电子干扰,或叫“电子轰炸”(即“电子战”),像海湾战争第一夜,美军几十架电子飞机施放电子干扰,就可能使电报通信失灵而中断。

此外,电报通信不容易出差错是因为有存文可查。电报通信能把对方发来的电文,自动记录下来,发电报的一方也能同时留下一份底文。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差错和留案备查。这对传送上级命令,尤为必要。以上电报的优点,是普通电话不具备的。

现在的“快速电报”,还采用了一种对“错误码元”能作自我检查、自行纠正(简称“自检自纠”)的编码方式,传送100万个码元,差错不超过一个,这就使电报的准确性更高了。

有一种“快速电报机”,当在70个码元中,出现3个以下差错时,能自行纠正;出现4~6个差错,能全部检查出来;出现6个以上差错,能大部分检查出来。检查出来以后,便通知对方,叫他“重发”,直到收下的“报文”,完全无错为止。还有一种更高级的“快速电报机”,在发报端安装了一整套自动检错和纠错设备。发报时,一边把电报发出,一边又将它存进“存贮器”。收报端收到电报后,一边“落地”(凿成电报纸条或印成字符),一边又将信息送回发报端。发报端把收到的“返回信息”与“原发信息”进行比较,发现有差错,就主动重发,一直到对方收到的电报完全无错为止。这对于传送上级命令,是完全必要的,以免一字之差,造成大错。例如,“凌晨2点发起总攻”,如误为“3点”,那将影响战争全局的得失成败。

密码真的保密吗?

其实,电报不仅快而准。而且它还具有保密性好的优点。

这是因为电报传送的信息(即报文),是一组一组的电码,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是没法听懂的,不像打电话那样,谁都可以听明白。如果用电传机(由电报机发展而成)传送电报,由于采用均匀电码,每一个字符是由相等的电码脉冲组成,再加上传送速度很快,像打机关枪那样,那就更没法听清了。这就起到了一定的保密作用。

再就是,中文电报的每个汉字,都是由一组一组的数码组成。拍发中文电报时,先要将汉字译成数码,再把数码变成电码。具体来说,要拍发一份“见报速回”的电报,首先你要在电报纸上写好报文底稿,电报局的译电员就根据全国的统一的《标准电码本》,把报文中的一个个汉字,翻译成一组组由4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电码(“见”是6015,“报”是1032,“速”是6643,“回”是0932),再加上报头,报务员就可拍发了。拍发电报过程见下图。

报务员用“印码电报机”(也叫莫尔斯电报机,它是电报家族的第一代,至今有的线路仍在使用)拍发电报时,根据电码组合按下和放开电键。按下电键时,电路就接通了。这时电流经过电报线路,传入对方电报机的电磁钱线圈,使电磁铁产生磁力,吸动衔铁,利用杠杆原理,把印码轮(平时浸在油墨缸中)抬起,使它正好贴在移动着的纸条上。于是,在纸条上便画出了一条黑线。当报务员放开电键时,电路中的电流被切断,电磁铁失去磁力,印码轮又落在油墨缸中。由于印码轮离开纸条,纸条上便出现了一段空白。发方报务员不断用手指按下和放开电键,电路时通时断,在纸条上便印出了“点”和“划”的符号。收方的报务员把这些“点”和“划”抄译成数字,再由译电员译成汉字,就成了一份电报了。

由以上可见,电报确实具有保密性,如果没有专业的译电员,发过来都是“点”和“划”,或是“6015,1032”等等数码,一般人怎能了解其含义呢?

但是,历史上的战争,特别是近代战争都告诉人们,在远离炮火纷飞的前线,还有一场隐形的激烈战斗在后方无时无刻都在进行着。那便是交战国双方彼此“窃收电报”的战斗以及“破译密码”的战斗,简称“密码战”。在现代京剧《红灯记》中,李玉和对日本鬼子鸠山的生死斗争,就在于不能交给日本鬼子鸠山的“密电码本”。所以在非常情况下,军事上拍发电报,为“反窃收”、“反破译”都需要另外“加密”。所加的密码是一组组人为制造的令人很难摸到规律的乱码,经过双方秘密约定,而且又随时变更,或双方各自用电子计算机按照预先编好的程序,进行及时转换密码。这样“加密”,只要加的密码不泄露,敌方即使“窃收”到了电报,但找不到解密的金钥匙——“密码本”,也是无法了解电报的内容。密码电报的“密”,就在于此。

此外,还有一种密码是“约定语式密码”,是事先与对方约定,把文中的词语用与原意毫不相干的内容替换。收到电报的人一看便知,别人却莫名其妙。1984年11月6日,日本《每日新闻》登出一个寻人广告。广告的文字是:“二郎,恶友已离去,请速归家,有热茶饭相待。母亲千代子启。”在一般人看来,这仅是一个很普通的广告,哪知是涉及到一桩诈骗案的“暗语”。上述广告文字,真正的意思就是:“鹫,警察不在了,速来联系,同意付款,森永公司。”像这样“暗语”式的密码电报,倒像是敌特相互联系时的“黑话”。要破译它,就太难了。

以上仅是密码电报的几个简例,随着当今高新技术的发展,密码电报更加复杂难破译了。例如,把要传送的文字,逐个用数字加以置换,并及时加上只有己方才明白的数码。对这种密码,除非搞到对方的“换字对照表”,否则破译是十分困难的。据报刊报道说,早在1963年,美国的白宫和前苏联的克里姆林宫就建立了一条“直接电报通信线路”,这条线路从莫斯科经过英国伦敦,然后通过横贯大西洋的海底电缆到达美国首都华盛顿。对这条线路,人们叫它“热线”。两国政府之间发出的所有电报,在发出时都是自动译成密码,接收时自动译成文字。可想而知,密码在此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