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必知的导弹火炮
3165000000005

第5章 导弹百科(4)

现在,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即将问世,它就是“发射后不用管”或“发射后忘记”的自动制导的新型导弹。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反坦克导弹将随着坦克的发展而出现更新的第五代、第六代……它们之间的竞争将会继续下去。

美国“战斧”导弹

这是美国研制的多用途先进的巡航导弹,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早采用惯性导航、地形匹配和数字式景象匹配区域相关的复合制导导弹,至今已发展了18种不同型号。1976年开始研制,1982年装备海军,1983年装备陆军。这种导弹主要用于攻击陆上严密设防的高价值目标或海上水面舰艇和航空母舰编队。

“战斧”巡航导弹是一种性能很先进的导弹,它采用了许多高新技术。例如,在制导系统中率先采用了地形匹配技术,即在飞行中段采用地形——等高线匹配制导,由雷达高度表在沿航路预定部位产生地形轮廓,将这些地形轮廓与制导计算机中的基准面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飞行校正。通过几次修正,就可提高导弹的飞行精度。在末段寻的制导阶段,由数字式景象匹配系统产生自然地貌与人造地貌的数字式景象,并将其与计算机内存的景象进行对比。正由于这种地形匹配制导的精度高,所以“战斧”巡航导弹能“按图索骥”击中千里之外的目标。

“战斧”导弹可以从陆上、海上及空中发射,有战略型和战术型两种,即对陆攻击型和对舰攻击型,既可携带常规弹头,又可携带核弹头。

对舰攻击型导弹的外形尺寸与对陆攻击型“战斧”基本相同。该导弹带助推器长为624米,不带助推器为556米,翼展265米。发射质量1500千克。采用涡轮风扇发动机和一个固体火箭助推器。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75~085,巡航高度中段为(15~60)米,末段为(5~10)米。携带高爆穿甲战斗部或常规子母战斗部,总重为454千克,最大射程为1300千米,海上巡航飞行高度(7~15)米,最大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72。命中精度仅为30米。

对陆攻击型战斗部质量为1225千克,携带核弹头的威力大约为20万吨TNT当量。最大射程为2500米,陆上飞行高度(50~510)米,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72。导弹全长617米,机载型约56米,弹径0527米。

在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中,美国使用的“战斧”导弹主要是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该导弹炸毁了伊拉克的国防部大楼。美国向伊拉克总共发射了数百枚“战斧”导弹,摧毁了大批坚固的点目标和一些面目标,为打败伊军起到了关键陛作用,“战斧”巡航导弹也因此名声大噪,从而也促使美国放弃了要用新的巡航导弹发展计划替代“战斧”导弹的设想。为进一步增大新一代导弹的攻击能力和突防能力,美军正在实施下一步改进计划,即将500枚反舰“战斧”导弹改进为具有更高电子对抗能力、掠海飞行能力、末段突防和目标杀伤能力的新型巡航导弹,而且具备对目标实施多次袭击的能力。

美国“战斧”对陆核攻击导弹

“战斧”对陆核攻击导弹是美国海军研制的多用途核攻击巡航导弹,代号为BGM-109A,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小型化核弹头巡航导弹,主要用来装备攻击型核潜艇,以执行全球性战区核攻击任务,而目作为一种后备力量而在核战争后期攻击敌方的重要目标。

对于潜射核导弹,为了保证核潜艇工作人员的安全,选择核弹头有其特殊的要求,因此,“战斧”对陆核攻击导弹的核战斗部成为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小型化的核弹头之一。这种核攻击导弹于1972年开始研制,1976年首次试飞,1982年初具作战能力。

该导弹弹长617米,弹径0;527米,翼展265米,发射质量1443吨,最大有效射程为2500千米,命中精度为30米,可靠性大于80%。巡航高度为(76~52米),最大巡航速度为马赫数072。主发动机为一台F107-WR-400型涡扇发动机,重653千克,最大推力267千牛,巡航推力1333千牛;助推器为固体火箭,重297千克,推力31千牛,工作时间(11~13)秒。

该导弹制导系统采用麦道公司研制的以地形匹配修正的惯性导航系统,控制系统采用全数字化自动驾驶仪和AN-194型雷达高度表。由于利用地形匹配技术,能使导航位置误差下降为千分之几。当惯性导航系统的累计误差达120米时,便进行位置修正。战斗部全重1225千克,内装TNT当量可调的20万吨级的WS0-0型核弹头。导弹的发射指挥系统为MK17火控系统,采用在潜艇上水平发射的方式。MK17系统在20分钟内完成导弹发射前检查和制导设备的校准,并将射击诸元输入弹i计算机,导弹便自动完成发射前的准备工作。

当导弹从保护箱中水平推出后,助推器点火,导弹从水平飞行转入爬升,(4~6)秒后以500的倾角冲出水面;助推器工作12秒后,燃料耗尽并与弹体分离,启动主发动机,开始控制导弹的飞行姿态和高度。当导弹爬升到最高点300米时,便转入巡航状态,保持巡航高度继续飞行。

“战斧”对陆核攻击巡航导弹从发射到转入巡航状态大约需要60秒。进入陆地后,先用地形匹配系统作一次航向修正,以后每隔一段时间使修正一次。接近目标时,用高精度数字地图进行最后的修正,以精确保导弹的命中精度。

早期的巡航导弹与短程空对地导弹是可以相互取代的,因此B52G型或H型轰炸机可以在内部发射舱装上8枚并在外部搭挂12枚。这种需求影响了它的弹身造型,而成为三角形并有可收缩的平衡翼、尾翼及引擎空气输入口。到了1976年决定将系统修改成接近AGM-109战斧(Tomahawk)空对地导弹的模样,但是关于导引系统部分则并未相同。1976年5月5日,AGM-86A型巡航导弹在白沙导弹测试场(WhiteSandsMissileRange)第一次试飞,最初五次试飞并不太顺利。因而决定予以改良,在1980年决定增长30%的弹身且增加燃料量,并命名为AGM-86B型巡航导弹。这二型在相同的弹头下增加了2倍射程,而其测试亦相当成功。最后的结果:军方在1980年订购了3418枚,稍后并增为3780枚。两种新的导弹现正在开发中:先进巡航导弹(AdvancedCruiseMissile,)与第二代短程攻击导弹(Short-RangeAttackMissile,SRAM)。这两型导弹都会比它们的前任来得好,特别是先进巡航导弹将结合匿踪的科技。

巡航导弹部署在B-52G型、B-52H型与B-1轰炸机上。

“北极星”A-1

1960年7月18日,世界上第一艘携载16枚“北极星”A-1弹道导弹的美国海军“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准备进行世界上第一次潜射导弹试验。7月20日12时39分,“北极星”A-1弹道导弹终于从“乔治·华盛顿”号核潜艇上成功地发射出去,导弹冲破海面,顺利升空。15时32分,第二枚导弹也试射成功,射程达1780千米。

第一次水下导弹的发射成功,使潜艇真正具有了强大的生存能力和突防能力,特别是促进了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发展,为核武器储备和实施机动核打击奠定了基础。

“北极星”A-1导弹是美国研制的第一代港地中程弹道导弹,代号为UGM-27A,1960年11月装备部队。曾装备5艘华盛顿级核潜艇,每艇16枚,1965年全部退役。每枚导弹单价75万美元。

该导弹长869米,弹径137米,起飞重量129吨,起飞推力311千牛,投掷重量454千克,射程2200千米,命中精度为1850米。导弹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各有4个固定喷管,靠喷流致偏环来改变推力方向。

美国“三叉戟”Ⅱ导弹

“三叉戟”Ⅱ导弹是由美国洛克希德导弹与空间公司合作研制生产的第三代潜地弹道导弹。它由潜艇发射,最大射程11100千米,是目前世界上射程最远的潜地弹道导弹。

美国海军从1971年起执行水下远程导弹研制计划,最初研制的“三叉戟”I导弹于1979年10月装备部队。1984年开始研制性能更好的“三叉戟”Ⅱ导弹,1987年1月在陆基平台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试验,到同年10月共进行5次飞行试验,均获得成功。1990年3月开始装备部署。到1994年底,美国海军已有7艘核潜艇装备了“三叉戟”Ⅱ导弹,共配备168枚导弹。到20世纪末,美国海军至少装备20艘“俄亥俄”级导弹核潜艇,每艘装24枚导弹。

导弹全长139米,弹径208米,最大起飞质量372吨,投掷质量为2300千克。它具备攻击包括硬点目标在内的各种目标的能力,是用来摧毁敌方重要战略目标的海基威慑力量。每枚导弹可装(8~12)个MK4/W76子弹头,单个子弹头威力约为475万吨TNT当量,能摧毁前苏联最硬的地下发射井。

该导弹动力装置为三级固体火箭发动机和一个末级助推控制系统。第一、二级在“三叉戟”I的基础上有较大的改进:第一级壳体材料改用石墨/环氧棚旨,助推剂改为聚乙二醇/硝化甘油;第三级发动机采用可延伸的碳/碳喷管出口锥,动力装置还包括一台第三级分离发动机。而第三级没用改动,仍沿用“三叉戟”I导弹的第三级发动机。

制导与控制系统采用惯性制导,命中精度相当高,CEP为90米。它的惯性制导测量装置采用2个双轴动力调谐绕性陀螺、3个摆式积分陀螺加速表和1个新设计的星光监控器。美国海军计划到2002年建成一支由24艘装有“三叉戟”Ⅱ导弹的潜艇组成的海基威慑力量,在大西洋和太平洋执行战略巡航任务。该导弹精度高而有效载荷大,它攻击硬目标的效能要比“三叉戟”I导弹高三四倍。

英国在20世纪60年代就同美国签订过有关协议,约定由美国向英国提供部分核潜艇和导弹。因此,英国也有“三叉戟”Ⅱ导弹,但其核弹头是英国自行研制的。根据美俄《第二阶段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的规定,在条约生效后,“三叉戟”Ⅱ导弹所携带的子弹头数将由(8-12)枚减少到4个。

俄罗斯“飞毛腿”B战术弹道导弹

弹道导弹是当今世界上最受人们关注的武器之一。在目前世界各国装备的50多种不同类型的弹道导弹中,名声最大的恐怕要数俄罗斯的“飞毛腿”导弹了。这是因为“飞毛腿”导弹在导弹家庭中资历最老,而且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普及的战术弹道导弹。在当前已装备弹道导弹的35个国家中,有21个国家装备了“飞毛腿”导弹,可见它普及之广了。

“飞毛腿”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由前苏联的科罗廖夫设计局利用所缴获的德国V-2导弹和俘虏的德国导弹科学家和工程师设计的。最初设计的是“飞毛腿”A型导弹,1955年装备部队,是世界上最早的战术弹道导弹。这种导弹为单级掖体导弹,使用煤油和硝酸作为液体推进剂,射程仅为180千米,命中精度为3千米,带一个当量为5万吨的,核弹头。

1958年,前苏联将“飞毛腿”A型改进成代号为SS-N-1B的世界上第一个潜射弹道导弹,装在C级潜艇上。接着,前苏联于1962年在“飞毛腿”A型导弹的基础上研制成功“飞毛腿”B型导弹。从1965年起,该导弹出口到华沙条约多个成员国和多个中东国家。据估计,前苏联共生产了约7000枚“飞毛腿”B型导弹。

后来,在“飞毛腿”B型导弹的基础上,前苏联和其他一些拥有该导弹的国家纷纷研制出该导弹的改进型,如前苏联研制的“飞毛腿”C型导弹和“飞毛腿”D型导弹,伊拉克研制成的“侯赛因”导弹和“阿巴斯”导弹,朝鲜于20世纪80年代末研制成功的“劳动”I型导弹等,使“飞毛腿”导弹及其改进型成为世界上拥有国家最多的弹道导弹。

俄罗斯“白杨”-M导弹

“白杨”-M导弹被西方称为SS-27导弹,是俄罗斯历史上第一种自行研制和生产的导弹系统,也是俄罗斯固体燃料弹道导弹进一步改进过程中的重大进步,“白杨”-M导弹可以认为是俄军工企业的新生儿。该导弹是一种中型单弹头陆基机动洲际弹道导弹,其制导控制系统是当今世界最先进的人工智能系统。它技术先进、可靠性高、飞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强,可令敌人防不胜防。该导弹装备了克服反导弹防御系统的最先进手段,即反拦截手段,专门对付美国正在斥巨资研制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L因此,“白杨”-M导弹真正成了当今世界上第一个NMD的克星。

该导弹是SS-25导弹的改进型。1994年12月20日,白杨”-M导弹进行了首次试射。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谢茨夫靶场“白杨”导弹进行了第4次试射。接着,于1998年12月9日在普列茨克发射场对“白杨”-M导弹进行了第6次发射试验,导弹按预定轨迹准确击中了靶场目标。这最后一次发射试验的目的在于对这种面向21世纪的最新型战略导弹的飞行技术参数做最后的鉴定。

“白杨”-M导弹系统在研制、试验过程中,以及在其战术技术性能指标中都创造了多个“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为高防护性的井基和机动陆基发射装置制造了标准化统一的导弹;首次使用了新型试验系统,借助它可检验导弹系统在地面和飞行状态各系统和组件的工作状态和可靠性,从而可大大缩小传统试验规模,减少费用,同时又不降低导弹系统研制和试验的安全性。

“白杨”-M导弹之所以引起世界人的关注,主要是因为它是当今世界技术最先进的洲际弹道导弹。该导弹为单弹头,采用惯性加星光修正制导方式。该导弹弹长227米,弹径195米,导弹发射质量472吨;投掷质量1200千克,射程超过10500千米。单弹头当量约为55万吨级,命中精度为350米,反应时间为60秒。

“白杨”-M导弹的最大特点是,在目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反弹道导弹无法将其击落,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飞行速度加快。由于该导弹使用了3台功率强大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其飞行速度比现有俄制导弹速度都快,大大缩短了导弹在轨迹主动段的飞行时间和高度,增大了穿透力;同时它还有数十台辅助发动机,加上操纵系统和设备使这种快速飞行的导弹很难被敌方辨别。

(2)电磁隐蔽性好。“白杨”-M导弹几乎完全没有对电磁脉冲的敏感性,在该导弹试射过程中,尽管美国的侦察卫星极力进行跟踪,但导弹的信号还是躲过了美电子侦察系统的监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