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雨中灯火(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3166600000007

第7章 沙海明珠——记莫高窟(节选)

文/韩素琴

湛蓝的天空,浩渺的沙海,起伏连绵的沙丘,加之沙丘中闪出的一片叶儿已经泛黄的白杨树林,宛似一幅美丽的油画。穿过树林往右拐,三个闪着神秘之光的镏金大字——莫高窟迎面扑来。它的后面,鸣沙山的崖壁上如同蜂巢一般,排列着四层大大小小的洞窟——这就是驰名中外的敦煌石窟。

相传在公元三世纪,从东方来了一位名叫乐尊的和尚,为人间寻美,真心求佛,不顾山高路险,徒步西行,走到这里已经黄昏。他口干舌燥,筋疲力尽,面对四周起伏不绝、无边无际的沙海,失望地闭上了眼睛,当他重新睁开眼睛时,对面三危山瑞气蒸腾,金光喷涌,在每一束金光中,乐尊都分明看到一尊佛像。他以为这是佛给他的启示,于是,便在砂岩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导游看我们一个个都大睁着迷惑不解的眼睛,好像知道我们已沉醉在传说的世界里了,不禁微微一笑说:“那个传说是美丽的,而大自然这个雕刻家给人间留下的就更美丽,你们看。”她指了指西南方向,说:“党河四季不绝的清流,从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滚滚而来,染绿了千里戈壁中的明珠敦煌。”

文献记载:“敦,大也;煌,盛也。”两千年前,汉武帝为抵御匈奴,设置了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从此后,敦煌便成了我国和西域各国交往的交通枢纽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沙海港口,也成了通向西域各国三条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和中原接西方客人的门户。在丝绸之路的黄金时代,东西双方的使节、商人、僧侣在这里往来,不但使我国的文化远播四方,同时西域各国的文化艺术,也都在这里汇合,深入中原,从而孕育了光芒四射的敦煌艺术明珠。它默默地、默默地在沙海戈壁中闪烁着不朽的光辉,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游客,眼下虽时值隆冬,但游客还是络绎不断。一位美国妇女向我们连连称赞:“了不起,敦煌!太美了,太美了!”

敦煌的美,在于有佛,它被称为佛的世界。莫高窟,也称千佛洞。石窟建于五代前秦建元二年,也就是公元三六六年。唐代是莫高窟艺术发展的顶峰时期,那时的大小洞窟有一千多个,是名副其实的千佛洞。由于历代统治阶级不注意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再加上大风沙的侵蚀,使这个古老的艺术宝库殿堂崩裂,雕檐画栋倒塌,有的洞窟被风沙吞噬,无从找寻。

现存的四百九十二个洞窟中,有彩塑两千多尊,有雄伟、浑厚、高达四十米的佛像,有十几厘米高的菩萨,有金光闪闪的释迦,还有服装艳美的弥勒……在唐代的二百八十六窟中,我们都被彩塑释迦牟尼身上那红色的袈裟迷住了。那袈裟柔软透亮,长长地拖挂在莲花宝座上,又被莲花瓣折起一层层的波纹,煞是逼真、美丽。

敦煌的美,也在于有画。莫高窟的壁画,总面积近四万五千平方米,内容有经变、本生故事,尊像、供养人、图案装饰等。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农耕、狩猎、作战、建筑、舞乐、服饰、交通等社会情况。有人计算丁一下,如果把这些壁画排成两米高的画面展出,足有四十五公里长,堪称世界唯一的最大的古代艺术画廊。

修建于宋代的六十一窟文殊洞内,有一幅高五米、长十三米的《五台山》立体图,它再现了以河北道山门至山西太原之间的曲水幽山、重镇轻路、楼榭亭阁和行人、车马等。是一幅世界上罕见的山水人物画。据说有位近代学者,按图所示,在五台山上真找到了与图上一样的大佛光寺……敦煌的美,还在于画中的故事。在二百八十五窟(西魏),你会被奇特的故事画所陶醉,会为它所揭示的一条条哲理而叹服。布满窟顶、布局巧妙的故事画,风雨的侵蚀没有减弱它色彩的鲜艳,岁月的刀剑倒使它增添了更加动人的魅力。伏羲织网、女娲补天、羿人射日……还有《楚辞·离骚》里描绘的望舒、飞廉、羽人和飞天……围绕这些故事画的是被猎人追逐的羊、咆哮的熊、还有带小崽逃窜的野猪、戏弄树枝的金猴、展翅云间的仙鹤……这个窟顶我们足足看了二十分钟,出来时才感到脖子又酸又疼。

借着手电筒的光环,我们观看了北魏时期二百五十窟的壁画。它是用连环画的形式讲述了一个鹿王救九色鹿的故事:毛具九色的梅花鹿在波涛汹涌的河中救了一个落水人。鹿王的妻子梦见了它。要鹿王为她抓来这只鹿。鹿王张榜城头,悬赏缉拿。落水人竟揭下了黄榜,密告了九色鹿居住的地方,并引鹿王进山擒拿。九色鹿毫无惧意,昂首在鹿王面前,陈述了事实真相,落水人受到了应有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