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雄辩艺术
3180300000007

第7章 五十步笑百步孟子巧答梁惠王

公元前370年,被誉为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的国君魏武侯病死,他的儿子塋继位,并自封为王,就是魏惠王。魏惠王在位九年后,将国都从安邑迁到大梁(即河南开封);从此,魏国又称梁国,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梁惠王为了使梁国更加富强以称雄天下,十分重视招贤纳士,经常向路经梁国的贤士征询治国之策。有一次,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带着学生和随从几百人,乘着几十辆马车,风尘仆仆的来到大梁。孟子还是将自己称之为孔子的弟子,尽管他出生时孔子已经逝世了将近一百年。学习和阐述孔子的学说,到处宜讲濡家的仁义之说。

梁惠王听说孟子来了,十分高兴。就命人把孟子请到宫中,请他坐下。然后恭敬地问:“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不知能否赐教怎么治理国家吗?”

孟子回答:“大王,您何必说“有利”呐!只要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大王说“有利于我国”,那末,大夫就会说“有利于我家”,士人庶民也可以说“有利于我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迫求自己的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而讲“仁义”则相反。从来没有一个讲“仁”的人会遗弃其父母的,也从来投有一个讲“义”的人会背叛其国家的。所以,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隔了几天,梁惠王请孟子同游王家园林。

梁惠王站在池塘边的草地上,一面观赏着池塘里的水鸟和草地上的麋鹿,一面问孟子:“有道德的贤士也喜欢游赏园林、享受这种快乐吗?”

孟子答道:“正是有德的人才能够享受这种快乐,无德的人既使拥有美丽的园林,也不能享受快乐。”

“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不解地问。

孟子说:“我用周文王和夏纣的故事来加以说明。《诗经》中的《灵台》一诗写道:“开始筑灵台,经营又经营,庶民努力筑,不日可落成。王说莫着急,庶民更努力。王到灵囿中,母鹿正安伏,鹿身光而肥,白鸟羽毛洁。王到灵沼上,满池鱼欢跃。”这首诗说明,周文王依靠庶民兴建高台园囿,民众很高兴,把高台叫作“灵台”,把鹿苑叫作“灵沼”。为什么呢?就因为周文王有仁义之心,愿和百姓一同快乐,所以他能够得到和享受这种快乐。

“夏纣的情况则与此相反。他把自己比作太阳,说什么“太阳什么时候灭亡,我才什么时候死亡。”可是,他的暴虐无道和奢侈淫佚引起了老百姓的诅咒。《尚书》的《汤誓》中记载了当时民众的怨言:“太阳呀!你什么时候灭亡呢?我宁愿跟你一道快快死去!”作为君王的夏纣,竟使百姓怨恨得情愿和他一道死亡,这样,他纵然有高台、深池、奇鸟、异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快乐吗?”梁惠王频频点头,然后挽着孟子一同登台到亭子里坐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的政事,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当河内地方遭到饥荒时,我就命令把那里的一部分百姓移到河东,并把河东的粮食运到河内。当河东地方遭到饥荒时,也作同样处理。我观察邻国的政事,没有一国能象我这样用心的。然而,邻国的民众并投有减少,我国的民众投有增多,这是什么缘故?”

孟子说:“大王喜欢战争,那末我就用战事作比喻:战鼓一响,两军交锋。兵刃刚刚接触,有人就丢盔卸甲、倒拖着兵器向后逃跑。有的跑了一百步才站住,有的则跑了五十步就站住。那个跑了五十步的人竟过来讥笑跑了一百步的人,你认为这可以吗?”

“不可以!”梁惠王摇摇头说:“虽然那个人并没有跑到一百步,但是他也逃跑了呀!”

孟子说:“既然您懂得这个道理,那就不要希望你的百姓会比邻国多。因为,尽管你对于国家的政事尽心尽力,却和邻国一样没有实行王道。

“如果使农民做到不违农时,不耽误耕种,粮食就会吃不完;如果不用密网到鱼池里捕鱼,鱼类也就会吃不完;如果砍伐树木有一定的时间,木材也就用不尽。这样,老百姓对生活丧葬的需要都可以满足,民众没有怨恨,气这就是王道的开端。

“然后发展生产,使五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衣服。七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吃上肉。再办好学校,用忠孝仁义的道理来教育民众,使得人人都敬老尊贤,让花白头发的老人不再背负重物在路上奔波。这样,就可以王道治天下了。

“可是,现在的情形却不是这样。猪狗吃了百姓的粮食,却无人检查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开仓济粮,老百姓饿死了,竟说“这不是我的过失,而是由于年成不好的缘故。”这种说法,无异于一个人拿着刀子刺杀了人,却说“这不是我杀的,是刀子杀的。”所以,我认为,大王如果不归罪于年成不好,而能实行王道,那末,别国的百姓就会纷纷来投奔梁国了。”

评议:

原本儒家的仁义之说本是枯燥难懂的哲学和社会学理论,但孟子将那些枯燥乏味、艰深难懂的理论通过生活中的事情变得如此的生动有趣、通俗易懂。

古代杰出的诗人大都善于“触景生情”,而孟子这位儒家大师却善于“借景说理”。当他和梁惠王同游王家园林时,梁惠王问了一句“有道德的贤士也喜欢游赏园林、享受这种快乐吗?”他就乘机借游园赏景之事谈论起“仁义道德”来。他运用《诗经》中记载的周文王与民同乐的故事和《尚书》中记载的夏纣暴虐无道而被百姓诅咒的故事来说明:有道德、有仁义之心的人才能享受游园之乐,没有道德、不行仁义的人,虽然拥有美丽的园林,也不能真正享受游园之乐。这样,他就把“仁义道德”这一高深的道理从一个侧面解释得很生动、很明白。孟子还善于因势利导。例如,梁惠王问孟子:“我对于国家的政事”尽心尽力,所用心血超过邻国,为何邻国的民众并未减少。而梁国的百姓并未增多?孟子抓住这个问题,因势利导地谈论起儒家的“王道”学说。

他先讲了一个“五十步笑百步”的寓言来启发梁惠王:“梁国与邻国都没有实行“王道”,两国之间只是“五十步”与“百步”的差距;只有实行“王道”,才能获得民众的拥戴,而使百姓纷纷来归。对于何谓“王道,孟子从正反两面解释得很具体、形象,他从正面,描绘了一幅实行“王道”的美丽图景;从反面,抨击了违反“王道”的现实。特别是最后一段话,把“王道”的理想和对现实的批评结合起来,便使理论和理想有了现实意义,而不陷于空洞的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