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孩子你为什么不听话
3182100000003

第3章 巧妙应对孩子提出的“怪问题”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于呀呀学语的孩子而言,那些看似幼稚、好笑,甚至是奇奇怪怪的问题却恰恰是他们认识这个世界,表达自己情感的开始,也是他们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桥梁。美国教育家塞德兹认为,父母讨厌孩子问问题,是种愚蠢的做法。这种做法也许能够换来片刻的宁静,但是,在不知不觉中会压抑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甚至会抹杀孩子最可贵的探索精神。但如果把握得当,会使孩子们谈话兴趣高昂,并始终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也能够进一步贴近父母与孩子的情感距离。

1.怎么应付喋喋不休的“问题大王”

小小和爸爸一起路过电影院的门口,他指着墙上的海报问爸爸:“人猿泰山是妖怪吗?”

“不是,他是个掉到森林里的孤儿。”

“他有爸爸妈妈吗?”

“当然,谁都有爸爸妈妈。”

“那我也有爸爸妈妈,我是孤儿吗?”

“当然不是!”

“为什么?”

“因为你的爸爸妈妈还活着,而泰山的爸爸妈妈都死了。”

“为什么叫他‘人猿’?”

“因为他会爬树。”

“不是只有猴子才会爬树吗?”

“人也会。”

“那人是猴子吗?”

“当然不是!”

“那人是什么?”

爸爸已经开始感到不耐烦了,他打断小小的话,严厉地说:“你怎么这么多问题,小孩子不应该问那么多问题!”

小小眼里露出失望的神情,低下了头。

爸爸忽然意识到了自己犯了一个错。他想了想,和蔼地说:“你想知道人猿泰山的故事吗?”

小小点点头。

“我们买一张影碟回家一起看好吗?”

“好!”小小高兴地回答。

“你刚刚问爸爸人是不是猴子,人当然不是猴子了,但是人和猴子可是有关系的哦。”

“什么关系?”

“有一个叫达尔文的科学家,他曾经在一本书里写到过这个问题,你有没有兴趣知道呢?”

“当然有!”

“那么让我们回家一起研究这个问题,好吗?”

“太好了,我真想知道!”小小恢复了最初的充满好奇的样子。

案例分析:

幸好这是一个及时醒悟过来的父亲。粗暴地打断孩子的提问可不是一种好方法。也许你的这一举动能让孩子暂时安静下来,但是很有可能带来的恶果就是孩子将畏惧提问,因为你粗暴的态度让他觉得自己犯了错,从而令他收起了好奇心。对大人而言,理所当然的答案对孩子完全没有说服力。而且对于喋喋不休问问题的孩子来说,不停地回答他的问题只会鼓励他继续问更多的问题。幸而父亲及时转变了处理问题的方式,他不仅仅局限于给孩子的问题直接的答案,而是通过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尝试帮助孩子通过别的途径,例如书本,去得到问题的答案,找到一种科学的获得知识的方法。

2.了解孩子为什么这么问

妮妮今年三岁了,她的阿姨生了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妈妈带妮妮去看阿姨,正好遇到了一群同样来探望妮妮阿姨的大人们。大家都很喜欢宝宝,所有的人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这个漂亮可爱的婴儿身上。

妮妮看着大家,忽然问妈妈:“妈妈,妮妮也能变成婴儿吗?也变得那么可爱?”

妈妈说:“妮妮在刚出生的时候,就是个可爱的小婴儿。不过小婴儿都会慢慢长大,就像妮妮现在长成一个大孩子了,不会再变成小婴儿了哟。”

“真没意思。”

妈妈注意到了小家伙的反常:“妮妮为什么这么想呢?”

妮妮看了看被大家众星捧月般包围着的小宝宝,失落地低下头,没有说话。

妈妈明白了,笑着对妮妮说:“可是婴儿不能够像妮妮一样和小朋友一起去幼儿园,不能认识新的朋友,更不知道很多好吃的食物是什么味道。假如是这样的话,妮妮还愿意再变成小婴儿吗?其实如果宝宝知道长大了会这么有趣,他一定也想快点长大。”

听了妈妈的话,妮妮果然没有那么失落了。

案例分析:

对于一个三岁的孩子而言,已经具有了某种程度的独立性。看到婴儿受到大家的娇宠,十分羡慕,希望也受到同等的待遇,因而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不能对孩子说:“你怎么会问这样的问题”,而是要先弄清楚孩子提问的原因,然后接受孩子的感觉再来回答。妈妈处理得就很好,她没有责备孩子提出这样奇怪的问题,而是先了解孩子提问的原因,再通过一个巧妙的答案告诉孩子,还有很多乐趣是婴儿无法享受到的。这样就有效地让孩子摆脱了想要成为婴儿的想法,并迅速从失落感里走了出来。

3.换一种方式表述答案

小朗对于妈妈每天要求他起床、饭后、睡前都要漱口的举动很不理解,因此总有点排斥。

这一天他看到电视上预防蛀牙的牙膏广告,忍不住问妈妈:“蛀牙齿的虫子住在我们的嘴里吗?”

妈妈想了想,说:“是呀。”

小朗脸上出现惊奇的表情:“那它们住在哪里?”

妈妈说:“当然是牙齿里喽。”

小朗又问:“那它们吃什么?是吃我们的牙齿吗?”

妈妈笑了:“小朗很聪明啊,这些不好的虫子会把我们的牙齿咬出一个洞,然后把那里当成它们的家。”

小朗很着急:“那怎么办?我们怎么才能赶走它们?用手抓出来可以吗?”

妈妈看着孩子的小脸,笑着说:“不行啊,这些蛀虫很小很小,用我们的眼睛是看不见的。不过,它们很怕预防蛀牙的牙膏哦。只要我们每天多刷几次牙,让它们没有地方住,它们就会走啦。”

妈妈又接着强调说:“如果不想有蛀牙,饭后、睡前都要漱口、刷牙,做好牙齿的大扫除。”

小朗松了口气。从那天以后,他再也不排斥妈妈让他刷牙的要求了。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由孩子特有的拟人化思维所引发的问题。妈妈的回答非常的好。让一个年幼的还不足以自律的孩子接受每日的口腔清洁是一个令人烦恼的问题。而且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跟他解释蛀牙其实并不是由蛀虫造成,而是由于牙齿表面黏附的牙菌膜中的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分产生酸素,导致珐琅质的矿物质流失而造成的,无疑是太深奥和难以接受了。妈妈很聪明,巧妙地抓住孩子提出问题的机会,用孩子容易接受的方式回答问题,水到渠成地让孩子明白了生活中的健康常识,并且愿意坚持下去。

4.不要回避孩子的问题

例一:

珊珊看着爸爸妈妈的结婚相册,问:“爸爸和妈妈为什么结婚呢?”

妈妈告诉她:“因为爸爸和妈妈互相喜欢,觉得在一起生活很开心,所以就结婚了。”

珊珊说:“那我也想和爸爸结婚。”

妈妈想了想,说:“珊珊长大了也会和喜欢的人结婚的。”

“我喜欢爸爸。”

妈妈摸摸珊珊的头说:“嗯,珊珊长大了要是能和像爸爸一样温柔的人结婚,那该多好啊。”

例二:

小童在上钢琴课的时候看到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他想看不见东西怎么可以弹琴呢?于是他闭上眼睛试了试,觉得真的很难。他忍不住问爸爸:“爸爸,为什么那个小朋友的眼睛看不到呢?你不是说女娲娘娘造出来的人都是一样的吗?”

那个孩子的父母也在场,爸爸觉得挺尴尬,但是看着孩子单纯的眼睛,爸爸还是回答说:“可能女娲娘娘打瞌睡了吧,你知道谁都有打瞌睡的时候啊。”

小童说:“那他真可怜呀。”

爸爸认真地望着小童的眼睛说:“他一点也不可怜。他虽然看不到,要比别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是他热爱音乐、刻苦练习,所以他的琴比很多正常的孩子弹得还要好,他的爸爸妈妈一定为他骄傲极了。”

案例分析:

几乎大部分的父母都会回避孩子的问题。除了忙的情形以外,像是不容易回答或困难的问题,还有他人在场时不好回答的问题等,大都会采取这种态度。但事实上,回避问题不但不能让孩子停止发问,反而会增加他们心中的疑惑。例一中的母亲在孩子有想和自己的父亲结婚的念头时,没有予以否定,而是对孩子的愿望表示了某种程度的认同。对于孩子,没有必要一味纠缠在“不能和自己的爸爸结婚”这个问题上。孩子非常喜欢父亲,即表示亲子关系良好。同时,藉此也可以建立更好的家庭关系。而例二中的父亲虽然觉得尴尬,但是仍然没有回避孩子的问题,而是把问题的重心转移到强调对方的努力上来。并且在说明的时候,带有真诚的善意和敬意,不但表达了对对方的尊重,并且给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课,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

5.学会反问孩子

冬天来了,小恩已经很久没有去过公园了。这天他告诉妈妈他想去公园玩玩,妈妈叮嘱他:“现在天黑得比较早,你要是看到天色暗下来就要回家来了。”

小恩很好奇:“妈妈,为什么冬天一来,太阳公公就回家早了呢?”

妈妈说:“为什么呀?不如你想到答案,告诉妈妈好吗?”

小恩想了一会儿说:“是不是太阳公公嫌冬天太冷了,他想早早钻到热被窝里去睡觉呀?”

妈妈说:“对,不过冬天早上天亮得也比较晚,你知道为什么吗?”

“准是太阳公公和我一样怕冷,所以赖在床上不想起,所以就晚啦。”

妈妈笑了:“小恩真聪明。不过到了夏天的时候,太阳公公就变得和以前一样勤劳啦。小恩能自己想出这个道理,真是很了不起。”

案例分析:

诚实地回答孩子所问的问题,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过,孩子的这种想法令人担心:“凡事都问爸爸、妈妈,他们都会教我,这样就好了。”有疑问时,自己先想一想,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是很重要的。因此,父母不要经常都进行单向的回答,有时候也要试着反问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在问孩子的时候,也可以确认孩子智力的发展程度。借此机会进行说明并加以适当的补充或删减,孩子会更加容易了解。因为妈妈的反问,使孩子有思考的机会,因而有这么好的回答。这时,再加上妈妈的赞扬,更会有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6.坦率回答孩子关于性的问题

四岁的娇娇问道:“我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啊?”

妈妈说:“当然是妈妈的肚子啦。”

“那我怎么进去的呢?”

妈妈说:“是神利用魔法放进去的。”

孩子接着问:“妈妈生我的时候,医生有没有剖开妈妈的肚子啊?”

妈妈说:“医生告诉妈妈说‘就要生出来了!’之后你就从妈妈的婴儿通道生出来了啊。”

娇娇很好奇:“有这样的通道啊?我真想看看啊。”

妈妈笑笑说:“只有娃娃生出来的时候才有哦。这是娃娃出生的专用通道,医生知道这个通道,就让娃娃从这里生出来了。”

案例分析:

在孩子提出与性有关的问题时,有的父母就开始提心吊胆起来,甚至摆出成人的架子用“这样的问题孩子不要问,长大了你就知道了”之类的言辞制止孩子继续发问。但是,与青春期的少年不同,对于正值发问期的孩子来说,摆出这样的架势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在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时,需要注意三点:1.做出孩子能够接受的答案;2.不要给予孩子在成长时期无法接受的性意识;3.不要让孩子在以后有受骗的感觉。

就好像妈妈把怀孕的过程说成“神利用魔法把孩子放进妈妈肚子里”,把医生说成娃娃的保护者,既大致说明了孩子出生的过程,又使表述的言辞听起来美丽而有趣,让孩子比较容易接受。

7.解答了问题后,再带孩子观察实物

雪儿边看画册边问妈妈:“为什么变色龙要变颜色?”

妈妈告诉雪儿:“因为在大自然里有很多变色龙的天敌,它要变换颜色来保护自己。比如说雄性的变色龙就常常把自己变成鲜红的颜色来吓唬敌人。”

“那它为什么会变颜色呢?”

“那是因为在变色龙的皮肤里有三层色素细胞,每一层色素细胞里都有不同的色素,所以它可以把自己身体的颜色变来变去。”

“要是能看看就好了。”

“这个星期天,妈妈带雪儿去宠物市场看变色龙好吗?”

周日,妈妈带雪儿来到宠物市场,雪儿惊奇地说:“妈妈,你看,变色龙真的会变颜色啊!”

妈妈蹲下来,对雪儿说:“雪儿,你知道吗?世界上会变颜色的动物可不止变色龙一种哦。”

雪儿说:“啊?真的吗?我还以为只有变色龙会变颜色呢。”

“妈妈告诉你,在日本啊,有一种叫‘雷鸟’的鸟类还会改变自己羽毛的颜色呢。”

“啊,这么有趣啊。”

案例分析:

所谓“百闻不如一见”,与其用语言来说明,不如让孩子观察实物更容易理解。因为受到父母的激励,孩子就会有不断发问的意愿。让孩子经常看到实物,就会不断地引发孩子问出和实物有关的问题来。所以让孩子有新的体验是非常必要的。妈妈在解答了女儿的问题后,专程带女儿到宠物市场去观察真正的变色龙,可以加深孩子对知识的印象。在经过实际观察后,孩子发现了新的问题。孩子本来是在关心变色龙的颜色,妈妈则趁机扩展问题,非常认真地做各种回答,孩子就会对于妈妈的诚意产生好感。此外,很可能会一再地提出问题,而产生继续发问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