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底世界大观)
3182500000010

第10章

可是不久前,在法国一个名叫阿弗尔的油港突然出现了许多螯虾,这消息成了当地轰动一时的新闻。人们对此感到迷惑不解,不少科学工作者赶去观察研究。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勒阿弗尔油港为超级油轮停泊而挖掘了一个面积为35万平方米的海区引起的,这个新挖掘的海区特别适合螯虾生存繁衍,把附近海区的螯虾都引来了。但是,人们在这个海区并没有发现更有利于螯虾生存的条件,相反由于海水遭到石油污染,更不利于螯虾生存。因此,这一说法被人们否定了。还有一些人认为,由于挖掘了海底,导致海底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其他生物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死亡,螯虾却能适应这种环境,繁殖大大增加。这一说法也缺乏科学根据,实际上,生态平衡的健康的海区更适合螯虾繁衍生息。另一部分人则猜测,也许轻微的石油污染有利于螯虾的生活,因而大量繁殖起来。总之是说法纷纭,尚无定论。

后来,法国诺曼底大学拨出了一笔巨款,对这一海洋生物奇观进行研究,但尚未揭开这一自然之谜。还有人建议,在这个油港的中心水域再挖一个更大的海区,以供螯虾大量繁殖,使更多的人都能尝到这种珍肴美味。

海豹干尸

在南极洲沿海,有一些深深的峡谷,终年没有冰雪覆盖,裸露着大片的岩石。这些峡谷降雪量极少,气候异常干燥,因而叫做干谷。

在这些干谷里,存在着许多奇特的自然现象,其中之一是发现了大量海豹的干尸。

这些在离海岸60公里的干谷里发现的海豹干尸,有食蟹海豹和威德尔海豹两种。干尸的体长多为1米左右,属于幼年海豹。由于气候寒冷且异常干燥,尸体保存完整,一点也没有腐烂。海豹一般只在紧靠海边的陆地上活动,特别是食蟹海豹一般只栖息在远洋,它们怎么会死在离海岸远达60公里的地方呢?这真是件非常奇怪的事。

科学家们对这些海豹干尸的来由做了种种推测:一种是“古海论”,认为古代这些地区曾是大海,后来海平面降低,海水退下时海豹未能随着逃走,死在这里。这种论点受到了地理学家的反驳,因为在这个地区并没有发现古海区的地形遗迹。另一种是“海啸论”,认为在数百或数千年前,这里曾发生过大海啸,幼小的海豹因体重轻,被大海波涛抛进了干谷。第三种是“海豹迷向论”,这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海豹具有爬到岩石上晒太阳的习性,这些海豹是在爬上岸晒太阳时,迷失方向,进了干谷深处而死在这里的。大多数科学家认为后一种论点也许有点道理,但它只不过是一种推测并没有得到证实,实际情况如何,仍是一个待解之谜。

另外,这些海豹是什么时候死的,也没有搞清楚。科学家们用放射性碳素测年法,对这些海豹干尸进行年代测定,发现它们已存在1210年左右。但是,当科学家们对南极地区的活海豹用同样的方法进行测定时,也出现了数百年的数值。所以,这些海豹干尸形成的确切年代,仍然是个待解之谜。

海岛巨龙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传说在印尼的科摩多岛上有一种“巨龙”。它力大无比,尾巴一摆能击倒一头牛;它的胃口非常大,一口气能吃下一头100多斤重的野猪。而最令人不解的是,它的口中能够喷火!

1912年,一位荷兰飞行员由于飞机发生故障,被迫将飞机降落在科摩多岛。在岛上,他见到了那种传说中的动物。不久,他返回驻地爪哇岛,写了一份关于发现一种怪兽的报告,说是在科摩多岛的确有当地人传说中的怪兽,但它们不是“巨龙”,而是一种巨大的蜥蜴。

荷兰飞行员的报告引起了人们的兴趣。一位名叫安尼尤宁的荷兰军官登上了科摩罗岛,打死了两头怪兽,将两张完整的兽皮运到了爪哇。其中一张兽皮长达3米。经科学家们鉴别,确定是一种巨型蜥蜴,并把这种巨型蜥蜴命名为“科摩多龙”。

无独有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古生物学家在澳大利亚发现了科摩多龙的化石,经测定,是6000万年前的史前生物。同时,地质学家发现,科摩多岛是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的海岛,形成时间不到100万年。

这两个发现,使人们陷入了迷宫:科摩多岛诞生以前,澳大利亚的这种龙早已经灭绝。那科摩多岛上的巨蜥是从哪里来的?它们怎么能够活到今天?难道它们真是从天而降的“龙”吗?几千万年以来,它们是怎样生活的呢?这在当时成了一些难解的谜。

为了解开科摩多龙之谜,1962年,苏联学者马赖埃夫率领的探险队,在科摩多岛实地考察了几年。在发表的考察报告中说,科摩多龙体长可达3米,它们有令人恐怖的巨头,两只闪烁逼人的大眼,颈上垂着厚厚的皮肤皱褶,尾巴很大,四肢粗壮,嘴里长着26颗长达4厘米的利齿。远远望去,能看到它们口中不停喷火,但走近一细看,那口中喷出的“火”,不过是它们的舌头。它们的舌头鲜红,裂成长长的两片,经常吐出口外,乍一看,的确像熠熠闪动的火焰。

科摩多龙以海岛上的野鹿、猴子、鸟、蛇、老鼠和昆虫为食。它们会游泳,当然也会下到海边捕食一些海洋生物。它们生性不好动,很少追捕猎物,多采用“伏击”的办法猎食,待猎物靠近,猛地用尾巴一扫,将猎物击倒,然后扑上去将其咬住、吞下。科学家们看到一头科摩多龙把一头野猪击倒后,竟像吃肉丸。“龙”会突然窜进猴群,乘众猴被吓得呆若木鸡,举起尾巴猛扫,猴子们被纷纷击倒,一眨眼功夫,一只猴子已成了巨龙的腹中物了。

如今,人们已解开了科摩多龙的许多疑谜,如雌性龙每次可产5-25枚鹅蛋似的卵,8个月后小龙便破壳而出,它们的寿命为40-50年。

但是,对于这种巨龙,至今仍有许多尚未解开的谜。例如,在自然界,有生必有死,而科摩多龙却只有生者,不见死者。人们走遍整个海岛,也未见过一具科摩多龙的尸体,就连一根残骨也没找到。难道是死者被生者吃掉了吗?可它们对任何动物尸体都厌而不食,怎么会偏偏吃自己同类的尸体呢?还有,科摩多龙的祖先是在澳大利亚发现的,它们是怎么来到科摩多岛的呢?尽管它们会游泳,但大海汪洋,水路漫漫,要游过这样遥远的距离,是难以想象的。

至今,神秘的科摩多龙仍然在科摩多岛上生活着。一些有兴趣的科学家,仍在继续探索这种海岛巨龙之谜。

鲨鱼群栖

以往人们总是认为,在无边无际的海洋里,鲨鱼从来不过成群结队的群栖生活。因为鲨鱼生性残忍,吞食同类。小鲨鱼见到大鲨鱼,一定会逃之夭夭;大鲨鱼遇到小鲨鱼,也会加以追杀,绝不会口下留情。

可是,1977年,在墨西哥湾的美国得克萨斯州沿岸一带,却出现了海洋生物史上罕见的奇观;2000多条大小不一的海上凶神——鲨鱼,群集在24公里长的海域里,不停地游来游去。它们既不互相凶残地攻击厮杀,也不贪婪地吞食弱小,而是和睦相处,显得十分温文尔雅。

为了解释这种奇特的现象,美国海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克拉依姆利于1977年夏天来到墨西哥湾,对得克萨斯州近海的3个鲨鱼群观察研究了一个月,得到了不少有趣的资料。

这些鲨鱼群分别是由30-225条雌雄相杂的鲨鱼组成,鲨鱼体长为09-34米不等,平均体长为17米。群集的密度较高,一般在距水面06-23米的深度活动,大部分鲨鱼游弋于10米深的水层中。雌鲨鱼在鱼群中占有绝对优势,约为雄性的27倍。

鲨鱼为什么会集结成群?它们为什么不互相残杀而是和平共处?这些都是未解之谜。克拉依姆利提出了一系列假设,来说明鲨鱼集结的原因:或为了交尾,繁殖后代;或为了集体抵御更凶猛的敌害的袭击;集群游动可以减少前进阻力,节省能量;便于找到食物等等。但这些都只是假设而已。假设并不等于事实。真正的原因是什么?仍然是一个谜。

深海“海怪”

1977年4月25日,新西兰海域。一艘日本远洋渔轮在进行捕鱼作业时,船员从300米深的海下拖起来了一具已经腐烂的怪物尸体。它长约13米,重约2吨,肥胖的大肚子上长有4个鳍脚,尾巴特别长,细细的颈脖上长了个小脑袋。它既不像海龟,也不像鱼类,倒很像是6500万年前早已绝灭的恐龙的近亲蛇颈龙。渔船上的渔民包括有丰富经验的老渔民,谁也说不准它究竟是什么东西。他们谁都没见过这个怪物。

正当大家议论纷纷时,船长走过来了,他担心这具腐臭的怪物尸体会使船里的鱼受到损失,他向船员们大发雷霆,并下令立即将它抛回大海里去。在怪物被抛下水之前,有个叫矢野道豢的渔民,拿出他的照相机,赶紧拍摄了几张照片。

消息传到日本后,立刻轰动了全国。有很多科学家惊呼这是本世纪最大的发现。因为,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还不得而知。如果,这个怪物真是蛇颈龙的话,人类探索多年的恐龙绝灭之谜和尼斯湖怪兽之谜就获得了重大进展。人们纷纷指责船长愚昧无知,竟然扔掉了“国宝”,于是,如本大洋渔业公司命令在新西兰海域的所有渔船,立即奔赴现场,竭尽全力,重新捕捞怪物的尸体,但时过境迁,茫茫大海,人们花了很大代价捕捞了一段时间,哪里还有怪物的踪影?

后来,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非洲附近海面,也有许多人看见过这样的怪物。

当发现这个怪物的奇闻传开后,起初,有人认为它是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鲨鱼;也有人说是大海豹;还有人说是鲸类。后来,日本科学家根据现场留下的四五十根鳍须和照片,进行了长时期的研究,一一否定了上述臆测,排出了一些可能性。日本科学家认为,这个怪物要么是人们尚未认识的海洋动物,要么就是被人们认为是早已绝灭的史前动物蛇颈龙。

关于对这个怪物的研究,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兴趣,人们也都很关注它。现在,有的海洋动物学家说,新西兰以东的南太平洋海域,很可能就是这些怪兽的老家。那里是从南极来的寒流与北面南下的暖流相遇的地区,水温只有10℃左右,海中的氧比太平洋其他海域高出5倍,浮游生物也非常丰富,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这里很可能是怪物生存的区域。

海洋中类似这样的奇闻还不少,早在几百年以前就广泛流传,就是在人们认识了大王乌贼以后,海洋中仍存在着对这个怪物的传说,人们称它为海怪。所以,至今海怪仍然是个没有揭开的谜!

19世纪末,法国军舰“阿瓦兰什”号在南海的龙川海湾发现了两条长约20米,粗约2米的“巨型海蛇”。水兵们用火炮轰击它们,顷刻间,那两条“巨型海蛇”很快便消失在海水中,过了一会儿,两条巨蛇又出现在军舰的另一侧,法国水兵们目瞪口呆。后来,法国军舰也连续好几次都发现过海洋巨蛇的踪迹。

1817年8月,在格洛斯特港的海面上,所罗门·阿连船长目击过海洋“巨蟒”,他是这样叙述的:

“当时像海洋巨蟒似的家伙在离港口130米左右的地方浮游。这个怪兽长40米,身体粗得像半个啤酒桶,整个身子呈暗褐色。头部像响尾蛇,大小同马头差不多,在水面上缓慢地游动着,一会儿绕圈游,一会儿直游。‘巨蟒’消失时,笔直钻进海底,过了一会儿,又从180米远的海面上重新出现。”

船上的木匠玛休·伽夫涅同他的两个伙伴一同乘一艘小艇去垂钓时,也遇到了“巨蟒”。玛休在离它20米处用步枪瞄准它开枪。他是这样描述当时情景的:

“我在怪兽靠近小艇约20米左右的地方开了枪。我的枪法很好,射击技术也完全有把握,我是瞄准了怪兽的头部开枪的,肯定命中了。怪兽就在我开枪的同时,朝我们这边游来,一靠近,就潜下水去,钻过小艇,在30公尺远的地方重又出现。怪兽不像鱼类往下游,而像一块岩石般地往下沉,笔直下沉。我当时觉得开枪射中了目标,可是,巨蟒却未受伤……”

1851年1月13日上午,美国捕鲸船“莫依伽海拉”号,正在南太平洋马克萨斯群岛航行。

“噢,那是什么?”

“不是鲸,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怪物啊?”

站在桅杆担任了望的船员大声惊呼起来。船长希巴里听到船员的喊声,急忙奔上甲板,举起了望远镜:“唔,那是海里的怪兽!快抓住它!船只渐渐向怪兽靠拢。”

紧接着,船上放下3艘小艇,船长亲自带着长子,乘上小艇,朝怪兽方向急驰而去。

好一个庞然大物!它身长足足有31米,颈部粗约57米,身体的最粗部分达15米。头呈扁平状,有皱褶。尾巴是尖的,背部是黑色的,腹部是暗褐色的,中央有一条细细的白色花纹,犹如一条大船;在海中游弋。船员们都惊呆了!有的说,这是海洋“巨蟒”。

当小艇摇摇晃晃地靠近这个怪物时,船长声嘶力竭地喊叫起来:“快刺呀!”几艘小艇上的船员一起奋力举矛刺去。顿时,血水四溅,怪物受伤,在大海里翻滚挣扎起来,船艇周围的海面上,激起了阵阵冲天巨浪。船员们冒着生命危险,与这个怪物进行了一场殊死的搏斗。最后,这个怪物终于寡不敌众,力竭身死。

船员们把这个海上怪兽拖到捕鲸船上,船长希巴里把它的头切下,撒上盐,放到锅里榨油,竟榨出了10桶水一样透明的油!

但是,遗憾的是“莫依林海拉”号捕鲸船在返航途中遇难,一切都下落不明了。

1848年8月6日,英国巡洋舰“迪达尔斯”号的水兵们也目击了海上怪兽。他们是在从印度返回英国的途中,南非洲南部约500千米以西的海面上遇到了怪兽的。

“在舰艇侧面发现怪兽正朝我们靠拢!”了望台上的实习生萨特里斯大声叫了起来。舰长和水兵们急忙奔到甲板上,只见距离军舰200米左右的地方,一条怪兽昂起头,露出水面部分的身体长20余米,正朝着西面方向游去。舰长拿出望远镜,紧紧地盯住这条举世罕见的怪兽,他把这天目睹一切的详细情况记录在航海日志上,到了英国本上,就把它和亲眼所见的怪兽画像交给了海军司令部。类似目击海洋“巨蟒”的事件不胜枚举:

1875年,一般英国货船在洛克海斯特发现“巨蟒”,当时,它正与一条鲸鱼在搏斗。

1877年,一艘游艇在格洛斯特发现“巨蟒”,在距艇200米的前方水中作回旋游弋。

1905年,有一艘汽船“波罗哈拉”号在巴西海湾航行时,发现“巨蟒”正与船只并驾齐驱,不一会儿,如潜水艇似的下沉,在海中消失了。

1910年,在洛答里海角,一艘英国拖网船发现“巨蟒”,它正抬起镰刀状的头部,朝船只袭来。

1936年,在哥斯达尼加海面上航行的定期班船上,有8名旅客和2名水手目击到了“巨蟒”。

1948年,一艘在肖路兹群岛海面上航行的旅游船,有4名游客发现了“巨蟒”,它身长30余米,背上长了好几处瘤状物。

据说,在1875年前,摩洛哥国王阿尔倍尔一世为了捕获海洋“巨蟒”,建造了一艘特别的探险船。船上装备了直径5厘米,长达几千米的钢缆和能吊起1吨重物体的巨大吊钩,并以12头猪作为诱饵,可惜,也是未遇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