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十八学士
3189400000008

第8章 兼通释道的儒学大师陆德明

陆德明是苏州人,生年大约在陈朝初年。他师从著名学者周弘正,学习经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儒家一统天下的学术格局被打破,玄学盛行一时,道教和佛教发展迅速,一些儒家学者也杂采道家、佛家的观点,著书立说。魏晋玄学是儒家唯心学说的一个变种,又融合了老庄哲学,二者互为表里,出现了许多儒学新解。南北朝时期,佛学也借玄学盛行之势,广为传播,各地、各统治集团都有高僧,除了周武帝反对佛道以外,其他统治者都礼重佛教,南朝梁武帝萧衍尤其虔诚,以护法人自居,亲自登坛讲佛经和《周易》、老庄学说。道教也借鉴佛教的一些教理和戒规及组织形成,广为传播。许多帝王名士,都持孔、老、释殊途同归之说。三教融合的趋势中又有互相排斥,互相竞争的因素,形态比较复杂。宋文帝立儒、玄、史、文四学,主儒学的雷次宗、主玄学的何尚之同时又是佛教徒;另一方面,一些学者却抨击佛、道,要求限制。

在这样丰富而纷乱的背景下,陆德明所学的大概是以儒为主,兼通释、道。他善谈玄理,这在当时很吃香,是个奢侈的爱好,或者也可以当作很好的职业,陪达官贵人们不着天不着地地扯一通,绝对饿不着。不过,陆德明没陆德明长于辩论有把它当职业。陈宣帝太建年间,太子陈叔宝召集四方名儒,齐集承光殿,进行学术交流活动。陆德明当时才二十岁,也欣然参与。国子祭酒徐克,仗着自己职位高、口才利,在台上大讲特讲,口若悬河,讲得别人都不敢插话,把讨论会开成了一言堂。陆德明初生牛犊不畏虎,和他展开辩论,一场舌战下来,获得了全场称赞。于是,陆德明成了始兴王陈叔陵的国左常侍,之后又升迁为国子助教。

多亏他离开陈叔陵,要不然在太建十四年那场政变中很难幸免。这一年正月,陈宣帝病重,召太子陈叔宝,始兴王陈叔陵、长沙王陈叔坚入内侍候。陈叔陵有杀兄夺位的打算,对典药吏说:“切药刀甚钝,可砺之!”宣帝死后,太子陈叔宝俯伏哀哭,陈叔陵却让手下人取剑。手下人不知道他要干什么,就取来朝服上佩带的木剑给他,陈叔陵大怒。陈叔坚觉得事情不对,就跟在后面看他要干什么。只见陈叔陵走到陈叔宝身后,抽取药刀照陈叔宝的脖子猛砍,将他打昏在地。太子的母亲柳皇后来救,也被他斫翻。太子的乳母从后面抓住陈叔陵的肘部,太子乘机站起,挣脱。陈叔坚用手卡住陈叔陵的脖子,夺了药刀,把陈叔陵挤到柱子前,用他自己的袖子绑了。陈叔陵劲儿大,挣断袖子,突围出去,召集部属,又把犯人放出来当战士,又召诸将,只招到一个王伯固。就这样凑合起一千人马,发动政变。

柳皇后派人召大将萧摩诃,陈叔陵也派人去见萧摩诃,劝他支持政变,并许诺事成封为高官,萧摩诃老谋深算,提出要陈叔陵派心腹将领来才肯从命。陈叔陵果然派了两名亲信,萧摩诃将他们斩首示众。

陈叔陵知道大事不妙,把自己的七个宠妾沉入井中,领兵出逃。部下弃甲逃命,陈叔陵被杀,王伯固死于乱军之中。陈叔陵的儿子们都被迫自杀,左右谋士也都被杀。

陈叔宝即位后七年,陈为隋所灭,陆德明回了老家。隋炀帝即位后,喜欢南朝浮夸粉饰的文风,广召南朝文人,陆德明也被任命为秘书学士。

隋炀帝曾广召四方通晓经学的人士,派陆德明、鲁达和孔褒却和他们辩论。当时来的人很多,但没有人能超过陆德明。因此,隋炀帝又任命陆德明为国子助教。

在隋末农民起义和军阀混战的十年间,陆德明是困在东都洛阳苦度这段时光的。在隋末,洛阳是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最激烈的地区之一,大业九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反隋,李密为杨玄感出了上、中、下三策。上策是直驱入蓟,截断隋炀帝远征高丽大军的归路,与高丽夹击隋炀帝,使之粮尽路绝,不战而降;中策是直取长安,据险守关中,再进一步争天下;下策是就近袭取东都洛阳。杨玄感认为李密说的下策倒是上计,于是集中兵力攻打洛阳。留守洛阳的越王杨侗,隋将唐固守城池,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又派卫文升驰援,隋炀帝也派将领屈突通等讨伐杨玄感。杨玄感在各路军马的攻击下被迫放弃围攻洛阳的计划,西进潼关,又遭追击,全军覆没,杨玄感军事政变宣告失败。

东都洛阳没过两三年安宁的日子,农民起义的烈火又烧到城下。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在战斗中不断壮大,大业十二年,李密也投入瓦岗军中,并劝说许多小股起义军归入瓦岗军。翟让、李密率领瓦岗军攻占洛阳周围的几个大粮仓,声威大振。隋将张须陀在镇压卢明月等人领导的起义军时出尽了风头,在瓦岗军面前却败了个一塌糊涂。大业十三年,李密遣将攻入洛阳外郭,烧掠而去,东都居民都迁入城中,把官府、宫殿和寺庙都住满了。

李密占据兴洛仓、回洛仓,大修工事,兵逼东都。隋炀帝诏令薛世雄、王世充等人攻打李密,薛世雄遭窦建德袭击,兵败后病亡;王世充率军渡过洛水,和李密交战,被李密击败,退回洛阳。

在隋末并起的群雄之中,王世充是一个很特别的人物。此人有些真本事,但做戏的本领更高,除了打仗动点真本事以外,其他事情都是演戏。他出身于下级官吏,好读兵法和算卦一类的书,利口饰非,人莫能屈。大业年间,他任江都丞,兼领江都宫监。隋炀帝巡幸江都时,王世充会巴结,很得隋炀帝信任。隋炀帝派他镇压了几支起义军,都取得了胜利。大业十一年,隋炀帝跑到雁门去玩,被突厥围攻,王世充“尽发江都人将往赴难,在军中蓬首垢面,悲泣无度;晓夜不解甲,藉草而卧。炀帝闻之,以为忠,益信任之。”

王世充在败给李密之后,又演了一出负荆请罪的戏,取得越王杨侗的谅解,给他增兵添将,让还守卫洛阳。

隋炀帝被杀后,元文都等人奉杨侗为皇帝,史称为皇泰主。任命王世充为吏部尚书,封郑国公。元文都还给了李密两个官帽子,挺大的:太尉、尚书令。李密昏了头,戴了这两顶帽子,就按照元文都的意思去打宇文化及,虽得胜而还,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这时,王世充杀了元文都等人,专控朝政。他想趁李密士卒疲倦,战马多死之机攻打李密,又怕人心不一,便装神弄鬼地说梦见了周公,周公指示急讨李密,不讨则兵皆疫死等等,还煞有介事地为周公立祠。骗得人心后,王世充领兵出城,趁李密不备,放火烧了李密军营,李密大败,部下多降,从此一蹶不振。

洛阳城外的围兵解除了,洛阳人的日子却不好过,尤其是陆德明之类的忠于隋朝的官员,王世充得胜后,被升为太尉。他在府门前立了三块牌子:“一求文才学识堪济世务者,二求武艺绝人摧锋陷阵者,三求能理冤枉拥抑不申者。”每天上书自荐的有数百人,王世充亲自接见,却不见任用一个。原来他只不过是认认真真做样子而已。后来,他想取代杨侗作皇帝,便“罗取杂鸟,书帛系其颈,自言符命而散放之。有弹射得鸟来献者,亦拜官爵。”在演完这一出鬼把戏后,王世充即帝位,国号为郑。

坐在皇帝位子上的王世充还是演戏不止,史载:“世充每听朝,必殷勤诲谕,言辞重复,千端万绪,百司奉事,疲于听受。”这位皇帝还好深入基层,骑马上街也不清道戒严,边走边告诉老百姓;多提意见,共评朝政。真的有人上书,却是沉牛入海。

再高明的演技也不能把假的演成真的,许许多多的明白人都看穿了王世充的虚伪。他部下的一个步兵总管就说过:“王公徒为儿女之态以悦下愚,而鄙隘贪忍,不顾亲旧,岂能成大业哉!”骁将秦叔宝先是随张须陀攻李密,兵败后降李密,李密兵败后和程知节降王世充,王世充待他们不薄,但程知节看他成不了大事,对秦叔宝说:“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为祝誓,此乃老巫妪耳,岂拨乱之主乎!”于是哥儿俩在出兵时和王世充拉开一段距离,下马拜别道:“仆荷公殊礼,深思报效;公性猜忌,喜信谗言,非仆托身之所,今不能仰事,请从此辞。”然后跃马扬鞭,投奔了李世民。

陆德明一介书生,没有秦叔宝、程知节那样高强的本领,但他对王世充的那几套鬼把戏也是鄙夷厌烦到了极点。偏偏王世充不识趣,又想做一出尊儒好学的戏,让自己的儿子王玄恕拜陆德明为师,还要到陆德明家行拜师礼。陆德明深以为耻,却不敢明着拒绝。好在他博学多才却不是书呆子,也采用了其人之道,给王世充父子也唱了一出戏。他买了些巴豆散喝下,躺在床上。王玄恕刚跪到床下,陆德明就拉肚子,臭不可闻。陆德明一句话没说,便赶走了王玄恕。

李世民攻克洛阳,把陆德明从困厄中解救出来,并礼聘他为秦府文学馆学士。陆德明作学士是轻车熟路,学问上没说的。李世民也让他儿子李承乾跟着陆德明学习,这一回陆德明倒没有故伎重演。随后陆德明又作了太学博士。有一次,唐高祖李渊亲临太学,大儒徐文远讲《孝经》,惠乘和尚讲《波若经》,道士刘喜讲《老子》,陆德明给他们提问题,反驳他们的观点,他们都处在下风。可见陆德明在儒学、佛学和道家学说几个方面都有深厚而独特的造诣。

唐太宗即位后,陆德明又作了国子博士,被封爵为吴县男,但时间不长他就去世了。他著有《经典释文》三十卷,《〈老子〉疏》十五卷、《〈易〉疏》二十卷,研究对象还是包容了儒、道两家。唐太宗后来读了《经典释文》,再三称赞,还赐其家束帛200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