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诱人的海洋
3202700000010

第10章 儒雅的“海底先生”——海参

小问号

海参,是一种全身长满肉刺的海洋软体动物,习惯于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真可谓是这个地球上的老居民了,比原始鱼类还要更早。科学家经过考证,海参大概在六亿多年前就开始存在,是现存最早的生物物种。而其间,地球经历数次的大毁灭。海参可以说是对这一切沧桑变幻尽收眼底。因此,海参有“海洋活化石”的美誉。海参因其年代的久远,自然有着太多的令人着迷的疑问:海参有多少营养价值?经历那么多年的岁月,它是如何顽强地生存下来的?对环境的要求怎样?它是如何对付海底的强敌的?它还有哪些趣事?

很早以来,人们就认识到海参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与此同时,它还拥有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调节神经系统,益智健脑,消除疲劳,延年益寿的神奇功效。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海参是世界上少有的高蛋白、低脂肪、低糖、无胆固醇的营养保健食品。其体内含有50多种对人体生理活动有益的营养成分。中国是世界上食用海参最早的国家,以海参为烹饪原料入馔始见于三国魏沈莹所著的《临海水土异物志》。清代后期将海参收入“八珍”之中,列为宴上珍品。

海参像是一位性情温文尔雅的老者,对生活环境的要求很平淡。它喜好生活于平静、偏僻的海湾。在礁石遍布、坑洼不平的海底和海藻丛生的艰苦环境下仍能安然地生存。在水深21米到150米深的海域也能见到海参踪影。对生活从不挑剔的海参也培养了自己顽强的生命力。从0℃~28℃都能泰然处之,甚至放在冰水中也无所谓,冰块融化仍安然无恙。把海参埋在泥沙中数天,在如此缺氧的地方,海参也能存活。海参以海底有机物质和微小动植物为饵料,但是这常常填不饱肚子。于是只能依靠每天吞吐大量的泥沙来生存,一只海参每年吞吐泥沙量为36.9升。有些地区,每年通过海参所搬运的泥沙量达500~1000吨。有人将其称为海底的“搬运工”,做着有益于大家的事情。

海参的儒雅还可以从它和光鱼的相处中看出。光鱼是一种体型小而光滑的动物,它时常钻进海参的体腔内寻找食物或躲避敌害。它们白天把海参当做舒适的寓所,而在夜里才出来寻找一些小甲壳之类的动物充饥。一只海参的体内有时竞栖居7尾以上的光鱼。但是被寄居的海参常常要忍受内脏器官遭到损毁的痛苦。即便如此,海参也没有讨厌这个“不文明”的客人,而是以礼相待,和和睦睦地和它相处下去。

海参有夏眠的习惯。比如刺参,当水温升高至20℃时,就蜷缩着身子在岩瞧暗处,一潜伏就要持续三四个月之久。海参深居海底夏眠,其实这源于海参天生的柔弱的习性。它不会游泳,只能用管足和肌肉的伸缩在海底蛹动爬行。爬行的速度相当缓慢,一小时走不了3米路程。而当夏季来临,许多海参赖以生存的小生物都游到暖和的海面繁殖。海参难以追随,只能眼睁睁地呆在海底,看着食物从嘴边溜走,不得不以夏眠的方式等待时机。它尽管身躯相当软弱,生来没有眼睛,也没有对付敌人行之有效的武器,但是在变化莫测的海底也练就了自己独特的一套求生的本领。海参对天气的变化很敏感,一旦有暴风雨,就会早早地寻找安全的避风港湾。海参遇到强敌,不敢正面交手,不得不施展“隐身术”。生活在岩礁附近的海参遇到敌人时,会变化为棕色或淡蓝色;而随居在海带、海草中的海参则为绿色。在凶险未知的海里,海参学会了经典的“游击战术”,“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一旦被强敌追得紧迫,它就施展“分身”或者是“弃宝”的绝招。海参可以迅速地将自身切成数段或者是把体腔内又粘又长的肠子、树枝一样的水肺一股脑儿地喷射出来,让强敌饱餐一顿。而这样可以起到“金蝉脱壳”的效果,自身也可以借助排脏的反冲力,逃得无影无踪。而逃脱后的海参像是变起了戏法。在“分身”过后的海参,并没有放弃生存在这个世界上的希望,而是忍辱负重地谋求重生。海参因为生长细胞集中于头部或肛门,只要这两个部位还有一个,再加上适宜的水温和水质,在海里默默地忍受3~8个月的时间后,每截又会长成完整的活参。海参的自强不息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没有内脏的空躯壳海参在经历大约50天到60天左右的时间,又会生出一副新内脏,再次快乐地徜徉在斑斓的海底世界。

海参还有很多滑稽的趣事,着迷之余,也让人品味无穷。它的皮下常常要挂个小到直径只有0.002毫米的纯铁球,像是在海底进行表演的道具。科学家做出解释,认为这个小铁球可能是在海参食物困难时用纯铁球与贫铁食物进行组合,以便补充营养。海参的魔术还不止这些,要是人们用针线或铁丝穿透海参肉体,并打上死结,海参用不了半个月就可以把它们排出体外。这些奇异的魔术正如在离开水或是碰上油后,短时间内化作水状消失地无影无踪一样神奇。

海参这些滑稽的表演使得多彩的海底世界更加增添了生趣,而它那文雅的性情又像是一位海底老先生馈赠给人类的书,使人着迷地品读一次次、一次次……

“小档案”

动物冬眠是避免低温、渡过寒冬,而夏眠的习惯是为了避免高温、渡过特别热的夏天。夏眠现象在动物中并不少见,世界上有许多动物要进行夏眠,不管是哺乳动物、两栖动物还是卵生动物;陆地上的还是水中的动物,都有夏眠的情况出现。非洲肺鱼夏眠的时候很有趣,会在自己的泥洞口开一个小天窗,用心地经营着自己在地下的“小别墅”。其实,这是由于天气炎热,外面的泥堆早已被烘干,像是要脆裂开来,非洲肺鱼便从皮肤上渗出一种粘液,涂抹着干硬的泥土,使泥洞的壁以便被太阳晒得重新变硬。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洞口,它用肺透过这小窗口呼吸外面的新鲜空气。这样在泥洞里不吃不喝地夏眠几个月,待到雨季来临时,便又会重新回到水中生活。还有许多动物因为脂肪丰厚,畏暑怕热,不得不在夏季夏眠。比如生活在南非西部的一种肥大的野兔子,可以两个多月不吃东西,整日躺在洞里睡觉。非洲东南部有一种小狐猴,它只有20厘米,胖乎乎的。在夏眠的时候,便依靠尾巴里所贮存的脂肪来维持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