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04

第4章 瞬间三: 孔老相会,儒道分与合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中国历朝历代统治之术,源远流长。当初孔老二人的相会与交流,引得后人无限遐想,道家与儒家使得华夏文明分道又聚合,在中国的文明全图中,绘出不同的风景。

“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也!”这是孔子对老子的评价。公元前510年,干支辛卯,孔子在鲁国,老子是周的史官,孔子久闻老子大名,于是到周,以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中国历史上儒家与道家的创始人就这样相遇了。

孔子恭敬地行着礼,一面说:“我研究《诗》、《书》、《礼》、《乐》、《易》、《春秋》六艺,已经有很长时间了,我觉得已经很好了,去拜见了七十二位主子,可是谁也不采用。这是怎么回事呢?”

“你还算运气呢,”老子说,“没有遇见能干的主子。你说的六艺,只是先王的陈迹啊,哪里是弄出迹来的东西呢?你的话,可是和迹一样的,迹是鞋子踏成的,但是迹难道就是鞋子吗……虫呢,雄的在上风叫,雌的在下风应,自然有孕;类是一身上兼具雌雄的,所以自然有孕。性,是不能改的;命,是不能换的;时,是不能留的;道,是不能塞的。只要得了道,什么都行,可是如果失掉了,那就什么都不行。”

孔子丈二和尚摸不着头,只得回去思虑。三个月后,孔子终于明白老子所说的了,就再次来拜见老子:“鸦鹊亲嘴;鱼儿涂口水;细腰蜂儿化别个;母亲怀了弟弟,做哥哥的就哭。我自己久不投在变化里了,这怎么能够变化别人呢……”

“对对!”老子道,“您想通了!”

但是老子说过这句话后,再也不说话了,孔子也没有出声。大约过了八九分钟,孔子这才深深地呼出了一口气,起身告辞,照例很客气地谢着老子的教训。

二人的相会绝对值得后人想象,二人在思想上是有很大的不同的,这次的相会也就有着深刻历史意义,显现出了老子道家思想与孔子儒家思想的巨大分歧。这从后世对待二人的态度上就能见端倪。孔子被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是世间的大圣人;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是天上的神仙。

二者虽然仙俗有别,但对待世事人生态度上的不同并没有阻碍两者之间友好的交流。中国文化独有的宽容精神在中国文化上最有影响力的两个人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孔子虽对他的弟子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但孔子对老子是极其尊重的,颇有“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的意味”。

由于出世和入世目的的不同,孔子的思想并没有进入虚极之境界,变虚极为精心思虑,从而去精研仁义礼智信的治世之道,为统治阶层所用。

儒家思想的基础是以道德作为政治。一个没有思想上统一的国家不会是一个政治上统一的国家,统一的国家必须有统一国家的信仰。西方维护统一的法宝是对法律和对上帝的尊敬,而中国是依靠对道德的尊敬,这种尊敬靠对孔子以及其学说的崇拜来实现的。

所以,漫长的中国封建历史中,历代帝王将相轮番更替,而孔子家族的地位却日益升高。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孔子作为一个没落贵族的子弟,被一再追封加谥,由“褒成宣尼公”到“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一直到“大成至圣先师”。 其地位之尊贵,其思想传承之久远,综观中国历史,无有出其右者。

孔子一生都在为恢复礼制、挽救社会道德沦丧而奔走。他不靠金钱,不靠强力,也不用宗教的力量,为什么能使得门人三千、贤人七十二心甘情愿地追随他到老呢?《论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他的抱负是何等的远大;“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对理想的追求又是何等的执著。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历尽艰辛,但仍没有得到诸侯的任用,可是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孔子在与老子的一番谈话中受益匪浅。他事后对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他在一系列的对比之中惊叹敬慕着老子像龙那样变幻莫测,乘风上天。他还把老子说的“无欲”,“不争”,“柔胜刚”,“弱胜强”,“中气以为和”,“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无为”等修道原则融汇为他的“中庸”之道。

老子为龙,龙终究要乘风而去。于是,老子骑一青牛,悠悠而去,到函谷关时,遇见守关小吏尹喜。尹喜对老子才学极为钦佩,便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

这五千言如纪晓岚所说是“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以至于一个人“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世事人生,都可以从《老子》中找到完美的答案。“一本《老子》,像一口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回答了“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第一次从哲理的高度提出并考察了有关“为”的问题,从而为中国哲学传统特有的人为践履精神奠定了逻辑和历史的起点,这种思想也就植入了中国人的精神。千百年来,中国的知识分子几乎无一例外地外儒内老,更有甚者,仗着老子在名利场里玩起太极拳,明哲保身,八面玲珑。

所以,在中国的文明全图中,说影响先数儒家,然后就是道家学说,二者本来就是相互补充,“内用黄老,外示儒术”,当初孔子与老子的相会与请教,便有了华夏文化的分道与聚合,其影响经久不衰,一直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