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决定人类历史的100个瞬间
321200000065

第65章 瞬间六十四: 彼得大帝剪出俄国盛世

彼得操起手中的剪刀毫不犹豫地剪掉了大臣的胡子,一场大变革的序幕由此拉开。一场雷厉风行的变革,挑战了数百年的无知与孤立,用专制的手果断地洒下了启蒙的种子。彼得大帝不仅造就了一个时代,也成就了一个欧亚大帝国。

彼得一世带着西欧国家对自己的震撼与启发,回到了自己的国家。酒会上,当几位大臣来问候远途归来的彼得大帝时,彼得突然操起手中的剪刀朝他们的胡子剪去,一场大变革的序幕由此揭开。

彼得宣布:剪胡子是全体居民的义务,要想保留胡子就得交重税。官吏和贵族每年要缴六十卢布,平民三十卢布。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奇怪的税种了。第一个牺牲品竟是俄国元帅、对他忠心耿耿的谢英。贵族们大惊失色,号啕大哭,不明白他们的沙皇为什么这样做。

三百多年前,长胡子是俄国人最自豪的标志,东正教甚至把胡子看做是“上帝赐予的饰物”,身体的灵魂全部凝聚在胡须之上,把刮胡子视为异端。但在彼得看来,这是俄国落后的象征。他们不知道彼得是要剪掉俄国上千年的积弊和不文明,打破闭塞守旧的价值观念,为俄国注入新的活力。

彼得给俄国带来了一场真正的变革。他手持一把剪刀开始对俄国进行彻底的革命。

这些都要感谢彼得野心勃勃的姐姐索菲亚。公元1682年,继承父亲之位的彼得的异母兄长费多尔三世去世,在其姐索菲亚和米格斯拉夫家族、纳雷什金家族三方的权力争夺中,同父异母的姐姐索菲亚公主先发制人,以谎言和承诺赢得射击军的支持,兵围皇宫,拥戴其他两派的人及其亲属纷纷人头落地,一颗颗血淋淋的头颅被挑在射击军的矛尖上。索菲亚公主最终获胜,虽然10岁的彼得和他患有坏血病不能理事的哥哥伊凡五世一起成为沙皇,但两个儿皇帝在位期间,索菲亚牢牢控制着治国大权。

彼得和母亲在公主的排挤下离开了克里姆林宫,住在莫科斯近郊的小城。对于彼得来说,他因祸得福了。因为该城有一个外侨区——库奎区,聚居着外国商人、手艺技师、各色人等。这里可以说是一个世界性的区域。那时,彼得兴趣广泛、好奇心强的特点更是显露无遗,他接触了不同于宫廷的人和事。

在他幼时的诸多爱好中,有两个对未来有着重要影响,一个是对航海和造船的强烈兴趣,这使他制定了向海洋发展的国策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另一个就是玩军事游戏,他的两个少年游戏兵团后来演变成他最得力的两个近卫军团。

后来,彼得心血来潮,竟向索菲亚公主申请索要一批真枪实弹。索菲亚暗暗欢喜,羽毛未丰的彼得一直是威胁她独霸王权的心病,如今眼见彼得玩物丧志,不问世事,她不禁喜从中来。她不但送去了大批枪支弹药,而且送去了大炮和正式的编制。索菲亚做梦也没有想到,正是这些看似玩闹的游戏断送了她的权柄。

公元1689年,彼得凭借自己的近卫军团粉碎了索菲亚企图废黜他的阴谋,随着索菲亚被关进修道院以及痴呆哥哥伊凡的形同虚设,彼得已经完全掌权。公元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彼得成了唯一的沙皇。

然而,彼得大帝承袭帝统之后,俄国面临着这样一种局势:周边都是陆地,没有“出海口”。 俄国要富强,就必须进入世界文明国家行列,就必须进行“征战”。另外,与西欧先进国家相比,各个方面都十分落后:农奴制盛行,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社会文化生活充斥着中世纪的愚昧,面对着国家的落后与内忧外患的国情,彼得作出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先行改革。

公元1697年,彼得组织了一个250人的庞大考察团去西欧各国访问,成员分为两部分,外交官员负责游说欧洲列强组织反土耳其联盟,留学生则主要学习先进的科学和工艺,尤其是造船技术。25岁的彼得也改名换姓,以下士身份随同前往,自称是“一个寻师问道的学生”。在短短的16个月中,他游遍西欧,在荷兰的造船厂当学徒,同其他学生一起亲手制造了一只三桅战舰;为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当了一段时间的船长;在普鲁士学过射击,走访了各地的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出席了国会的会议,参加了王宫的化装舞会。

如果说游历西欧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学习,那么回国后的变革可谓是雷厉风行的爆发,归来就剪掉了贵族们的胡子,下令全体臣民不得穿传统的长袍,其他各项改革制度也随即出炉。

曾有后人这样评价:“俄国的缔造是由于一个人的意志——彼得大帝的意志。”的确,对于俄国来说,彼得大帝并不单单是一个顺乎潮流的君主,而是一位站在时代前端的伟人,专制手撒下的启蒙种子就是从那一次大变革中生根发芽的。

积聚一定军事与经济实力后,彼得一世要一雪前耻。在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中彼得给予瑞军以毁灭性的打击。1721年,俄瑞《尼斯塔得条约》签订,俄国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波罗的海东岸、芬兰湾、里加湾的大片土地,从而获得了出海口,取得了周边海域的主控权,也赢得了全欧洲的赞赏与尊敬。

出于向西方发展、向海洋发展的战略,1703年,彼得在涅瓦河两岸,即在征服瑞典所获的土地的一部分上,建起了一座新城市——圣彼得堡,并于公元1712年迁都于此。300年前,这里还是波罗的海边的沼泽地区,彼得仅用了30年时间便建起了一座美轮美奂的城市,市中心巴洛克建筑栉比鳞次,花园和雕像星罗棋布,普希金在诗歌中称之为“开向西方的窗户”,俄罗斯走上现代社会之路,正是从这里开始的。

不管改革有多少不尽如人意之处,彼得都以一己之力拯救了落后的国家。不在变革中蜕变,就在保守中灭亡。彼得留给后世继承者的不仅仅是开放的学习风气,还有张扬的扩张野心,沙皇俄国自此跻身于欧亚帝国的行列。1721年10月,俄国枢密院尊称彼得为“大帝”和“祖国之父”,俄国也正式改称为“俄罗斯帝国”。

正如俄罗斯科学院历史的研究员所说,改革之后,俄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在此之前,欧洲俯瞰俄罗斯,认为这只俄国熊什么都不会做,是一个落后国家。但是他们突然发现,俄国有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能打仗,还能打胜仗。他们还发现俄国有很多天才,这些天才能迅速接受欧洲教育。18、19世纪的俄国是欧洲的主要大国,它是一个在许多方面都超越了欧洲和整个世界的国家。这一切都是彼得大帝改革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