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321300000027

第27章 彼得大帝改革:俄国的“腾空” (3)

战争是彼得一世改革活动的主要杠杆,军事改革则是它的起点,解决好财政问题才是它的终极目标。在经济改革上,他非常重视那些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特别是作为军事工业基础的冶金业和金属加工业。彼得一方面大力兴建各种手工工场,另一方面又设法鼓励私人开办企业。由于雇佣工人来源严重不足,为此,彼得下令把国家农奴编入手工工场。1721年,彼得颁令,允许手工工场主在不转卖的条件下,购买整村的农奴,这些农奴永远附属手工工场,不得擅自离开。彼得还下令将逃跑的农奴、乞丐、罪犯、无业游民等强征到手工工场做工,从此强制劳动成为俄国工业的最主要特征。由于俄国的现实情况并不容许走资本主义道路,俄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正处于确立和发展时期,这样,彼得虽向西方学习先进的文化,力图赶上或超过西欧,但没有按照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生产方式发展,而是在国内强化了落后的农奴制。

充实政府的口袋

改革需要大量的经费,为保证稳定的税源,彼得进行了重要的税制改革,而这个税制改革触及到了所有阶层。

改革前,俄国税制混乱,而且在实施中弊端百出。为了充实国库,1718年彼得颁布征收人头税的法令。首先进行人口普查,对于大量逃亡又回到原住地的农民实行身份证制,身份证制上要注明居住地和暂离期限,没有此证件就要被拘捕,甚至迷路错入邻村的普通农民也属于拘捕对象。人口普查的结果,3/4的俄国男性居民被纳入人头税的范围。“按丁纳税”,私有农奴每丁纳人头税74戈比,国有农奴每丁纳人头税1卢布20戈比。税制改革改变了过去户税制下不平等的现象,俄国的国库收入大增,从1701年的250万卢布增到1724年的850万卢布。这样,庞大军队的给养、行政机关的开支、宫廷政府大厦的修建、文教事业的发展都得到了经济保证;按准确的人口数字征税,既增强了科学性,克服了随意性,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遏制了贿赂和舞弊行为;把奴仆也纳入征收范围,为奴仆直接参加生产活动提供了可能性;新税制以货币计算,不论农民有无耕地或耕地多少,每人都要缴纳74戈比,刺激了农民努力扩大耕地面积的积极性。

为了敛到钱,彼得还打上了教会的主意,决定夺取教会那庞大的财产。其实他还有一个考虑,彼得的当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了大主教的干涉,但是这时他想,如果在他当政的时候,教会再干涉政治,对他下手怎么办?不行,一定要削弱教会的权力才行。于是,出于这双重目的,彼得决定实行宗教改革,开始对教会下手了。他的政策主要有两点:一是教产还俗,从经济上削弱教会势力。

通过修道院衙门对教会、修道院领地和农民进行复查登记,超过国家规定的要没收,未超过的要交纳赋税,并且从教会领地上征发各种徭役,禁止修道院耗费钱财修新的建筑,禁止修道院过奢侈豪华的生活,严格控制修道院修士的名额,还责成从修道院的仓库收回部分珍贵物品,将部分教会建筑物充军,修道院衙门还负有组织和供养教会学校的任务。二是设立正教院,以取代大牧首和牧首公署,废除牧首制度,使教会隶属于国家行政部门,“神父仅仅是国内的一个特殊阶层,而不是个特殊的国家”,教权不再独立,而是与王权融为一体,“反对当局,就是反对上帝本身”,利用上帝的神圣来强化政府的权威。此外,颁布法令,选拔一些品德高尚、有胆识且精通教会事务的军官任总监,由世俗官员对教会实行监督。彼得宗教改革的完成也是俄国专制政体最终确立的宣言。

剪掉大胡子,像个文明人

彼得大帝不仅要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学习西欧,他还决定在生活方式上全面西化,模仿文明社会的人,其实咱们国家的孝文帝和日本的明治天皇也都一样,历史上的君主一旦觉得只要人家繁荣发达,就什么都是好的,不仅科举技术要学,连穿衣打扮也要学。

彼得大帝决定在国内掀起一场学习西欧的改革。他出访欧洲后回到莫斯科,对着前来迎接的大贵族皱起了眉头。彼得实在看不惯每个男人都留着一脸浓密的大胡子,一点都不像个文明人。于是,在实行改革后,彼得就宣布了在全国强行推广剪大胡子的政策,不仅如此,他身体力行,命令随从携带一把大剪刀,随时准备亲自动手将贵族们的大胡子剪光。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彼得就操起剪刀,咔嚓咔嚓地剪下身旁大贵族又长又宽的衣袖。他说:“大袖子太碍事,到处惹祸,不是把玻璃杯碰倒,就是容易掉进汤盆里。剪下来的这一段衣袖,你们还可以拿去做一双鞋子。”彼得剪胡子是向习俗勇敢挑战,因为在俄国,留一脸大胡子是威严、富裕和道德高尚的标志,不留胡须似乎就没有身份与地位,俄国东正教会更是指责彼得的行为是“异端”。最终,彼得同意教士们可以留胡子,规定其他人想要留胡子也可以,但必须交很重的税。他命令在各条道路上和各个城门前都设立监督员,专门负责为行人剪大胡子。凡是交了“留须税”的,发给一个铜牌做标志,铜牌背面印有“胡须是无意义的负担”字样。这样无疑很麻烦,久而久之,由于彼得的严厉措施,俄国留大胡子的人越来越少了。

除了必须要剪掉胡子,彼得还认为,一个充满朝气和活力的民族,服装必须方便,适合工作、生活,这是他在国外考察时得到的经验。于是他还到处张贴告示,要求臣民穿着西式服装,衣服的尺寸、样式都规定得明明白白,违令者必遭严惩。在彼得的坚持下,俄国服装的式样也逐渐改变了。

另一个改变旧习俗的改革措施是彼得宣布废除俄国的旧历纪年,采用相对先进的儒略历,这种历法接近于目前使用的公历。这震惊了俄国,引起全国的一片非议:“难道上帝是在严寒的冬天创造了世界吗?”“沙皇是反对耶稣基督的人,他被魔鬼附体了。”但是,彼得的立场十分坚定,从1700年元旦起,俄国使用了新的历法,没有人敢出来公开反对。

此后,彼得的改革项目一个接着一个地实施了。考虑到数千万人口的俄国几乎没有一份报纸,彼得指示出版面向全国发行的《新闻报》,亲自担任报纸的主编,并参与提供稿件。同时,他在莫斯科建立公共剧院,使戏剧表演走出宫廷,供广大老百姓观赏。彼得把他在国外多次观看过的歌剧、话剧引入俄国,让本国人民也能领略到莎士比亚等伟大剧作家的无穷魅力。

铁笼头套牢俄国

彼得执政长达几十年,他的改革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对军队的改革使俄国建立起了一支正规化的陆军,建立起了一支拥有40多艘军舰的海军。改革后的俄国军队成功地击败了瑞典等国的入侵,俄国对土耳其和瑞典进行了长期战争,并最终使俄国在黑海和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获得了利用海洋进行贸易和争夺海上霸权的权力,俄国在欧洲及国际舞台上占有了举足轻重的一席之地。

彼得对政治、经济、宗教等多方面的改革,改善了国家行政机构中原来存在的混乱腐败局面,提高了办事效率;以往凌驾于王权之上或与王权争夺权力的教会置于王权的领导之下,不仅加强了王权而且减轻了教会对人民的影响;俄国经济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手工工场迅速扩大,彼得当政期间,俄国铁产量增加了5倍多,铜、布匹、纸张等生活必需品不再依赖进口,俄国的工厂不仅增加了90%,而且门类齐全,既能生产一般生活产品和用具,也能制造战舰、战炮。彼得大帝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俄国开始走上近代化的道路,一个新的强国诞生了。

但是,如果有人仅凭这些表面现象判定彼得改革是俄国现代化的开始,那么他就错了,事实远非如此,彼得改革只是拉开了俄国现代化的帷幕,强化了俄国的国力,把俄国推上了通向西方世界的文明大道。但是,由于彼得改革所处的时代使他不能触及国家的社会制度,这就注定了它的命运——改革的双重效应:一方面,俄国成为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大帝国;另一方面,俄国社会产生巨大的分裂:贵族文化与农民村社文化的对抗,俄国成为为数不多的富人和受教育者的欧洲文化外围地带。早期西方的现代化,以扩张、战争等暴力手段进行现代化所需的资本原始积累,达到经济发展的目的。而彼得却把战争作为改革和发展的目的,以实现封建帝王的占有欲为现代化的宗旨,把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变革作为进行战争的手段,这种移西方资本主义先进技术之花,接俄国封建经济基础之木的做法,不过是同一性质的、浮在固有经济体制上对西方重商主义措施的模仿。

因此,彼得大帝对西方的学习,只是学到了皮毛,更为重要的民主政治和持续提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所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彼得却从未学习并予以考虑过。他出于巩固自己地位的需要,反而更加强化了专制政治和农奴制,这也为后来的亚历山大农奴制改革埋下了伏笔。彼得性情粗暴,精力充沛,他在对付政敌的时候手段残忍,也同样使用野蛮的手段来推行改革,使人民苦不堪言。他的专制、集权都是前所未有的,专制政治和农奴制的加强,从某种角度说是阻止了社会向前发展。正如普希金所说:“彼得让俄国腾空而起,又用铁笼头将它牢牢拽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