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321300000034

第34章 明治维新:掉转车头向西走 (1)

公元1864年,日本皇宫内正在进行着一场热烈的讨论。

“为什么西方人如此高大?”坐在上方的一个中年男子问道。

“陛下,因为西方人爱食牛肉,故而身强体壮。”

“既然如此,朕命令日本人多吃牛肉。”

且不要发笑。这可不是一般的谈话,因为那个自称“朕”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明治天皇,这项吃牛肉的议题正是著名的明治维新的内容之一。

敲开日本的国门

明治维新是亚洲近代以来唯一成功的改革,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处于幕府统治时期。所谓幕府,是指12世纪末至19世纪日本武家政治时期的最高权力机构。这个词出自咱们汉语,意为将军出征时的帐幕。也就是说将军出去打仗了,肯定不能是光杆司令是吧,得带着自己的智囊、将领甚至厨子啥的。仗打赢了,将军的腰杆自然就挺直了。这将军的腰杆挺直了,就开始向朝廷邀功,自然就会组建自己的班子。这就是幕府。细数下来,日本历史上曾有镰仓幕府、室町幕府、江户幕府。

幕府之下是“藩”,藩主亦称“大名”,全国共有藩国200多个,职位世袭。藩主在藩内掌握行政、军事、司法、税收等方面的大权。大名必须效忠幕府将军,执行将军命令,战时向将军提供一定数量的军队。也就是说,幕府的实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名们的忠诚。道理很简单,枪杆子里出政权,而大名们手中都有武装,除非他真心实意地效忠幕府,否则随时可以揭竿而起。日本人经常作这个比较,大名就相当于诸侯,将军就相当于霸主,天皇就相当于周天子,周天子是没有权力的。这个霸主很厉害,但是这个霸主也不能做到大一统,霸主只是一个最强大的领主。

所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幕府自然要想办法控制大名。招数很简单,那就是把大名分为两部分,要求他们轮流到江户朝见将军,大名的妻子儿女则必须长年留住江户作为人质,使之不能起反叛之心。这招损就损在用亲情党砝码来控制人,这样大名们就投鼠忌器,不敢有所动作。在军事上幕府握有直属常备军,其兵力大约在10万人左右,以此保证幕府对各藩的控制。

将军、大名门下拥有大批家臣,称为武士。他们是世袭的职业军人,在德川时代,全国共有武士40万,高级门第出身的武士可以参加幕政和藩政,武士拥有冠姓和佩刀特权,杀死百姓可不受惩罚。高级武士拥有领地,下级武士从其主人处领取俸禄。这样就形成了以武士为基础、以将军为最高首领的幕藩领主的统治体制。

为了加强对人民的统治,幕府制定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将全国居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士,就是武士阶层,属于统治阶级。农、工、商属于被统治阶级,占全国人口的90%,他们在政治上没有任何权利,担负着沉重的赋税。在等级制度下,人们从事的职业是固定的,世代相袭。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秽多”(从事制革、屠宰等职业)、“非人”(艺人、乞丐),他们被视为“贱民”,处于社会的最低层,受到种种歧视和迫害。

这样看来,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跟中国情况差不多,可能还不如中国。从19世纪初,美、英、俄等国便谋求打开日本的大门,和日本建立通商关系,都遭到幕府的拒绝。1842年,幕府摄于中英战争的后果,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国家妥协,曾允许外国船只在日本某些港口加煤上水。不服是吧,那就打吧。于是,在1853年7月8日,海军准将培理带着美国政府的命令,率领一支远征新式舰队,开进了日本江户湾的浦贺港口。面对人家的铁甲战舰,日本人根本没有抵抗的资本,佩里舰队顺利抛锚停泊。

先把战舰安顿好,这培理就开始展开进一步行动了。他让得力的手下带着三百多名水兵大摇大摆地上了岸。这群美国大兵在街上横冲直撞,叫嚣一定要见幕府的谈判代表,声称自己受美国总统之托,一定要递交国书。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本来幕府应当迅速对此作出反应,是战是和。可是面对来势不善的美国舰队,以前总是作威作福的幕府充分暴露了它的软弱与无能,内部意见分歧难以统一,迟迟不能表态。

培理一看,投石问路初见成效,于是胆子就更大了。他开始让手下在江户湾搞深水测量,而测量水深可是一个国家的主权象征。这一明显带有挑衅色彩的行动使江户市民情绪逐渐激动起来。幕府一看,再拖下去对自己很不利。但它清楚地知道惹不起美国,当然更打不起,所以只有签订城下之盟,就是日本历史上被视为丧权辱国开端的《日美和好条约》。这个条约规定日本要向美国开放下田和函馆两个港口,而且日本必须供给美国船员食物、煤炭,美国享受日本最惠国待遇。所谓最惠国待遇,是指日本要降低关税,规定出口税为5%,美货入口除酒类抽35%外,其余绝大多数只抽5%。就这样,日本尘封千年的大门被打开了。

口子一开,后来者自然络绎不绝:英国、俄国、荷兰等国如法炮制,先把军舰开来再说。1862年,英、法两国以保护侨民为借口,驻兵横滨。1864年,英、法、美、荷4国组成联合舰队占领下关炮台,向幕府勒索300万美元的赔偿。

一旦大门被打开,就不是政府遭殃,而是百姓遭殃了:日本迅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产品倾销地和原料供应地。自1860年开始,7年间,日本的输入增加了13倍,比输出多了6倍。在这种情况下,西方的工业产品充斥日本全国市场,而本土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业者受到严重排挤,破产和失业者比比皆是。更为严重的是,精明的西方人看到日本黄金价格较低,白银价格较高,他们就利用差价,用白银套购黄金,从中牟取暴利。这一方面使得外国人赚了大钱,一方面使得日本黄金大量外流。由于黄金是货物的根本保证,所以黄金外流引起物价暴涨,日本人民生活困苦,纷纷揭竿而起。在培理打开日本国门到1867年,短短的7年内,日本共发生了96次农民起义,全国各地也爆发了空前未有的市民暴动。

西方国家的侵略加剧,日本民族陷入空前的危机之中。

一份高贵的简历

日本国门被打开的时候,当时的孝明天皇是一个保守的皇帝,非常反对倒幕运动,所以倒幕派便将希望寄托在皇太子明治身上。

明治天皇,男,名睦仁。他的父亲孝明天皇有着众多的宫妃,睦仁的母亲只不过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这使得幼年的睦仁没有成为关注的中心。但是,历史往往充满变数——睦仁的五个兄弟相继早夭,于是他便成为孝明天皇的独子。

1867年,孝明天皇突然死去,年仅16岁的睦仁继位,是为明治天皇。明治天皇早期的思想不甚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年轻的天皇一点都不保守,而是充满了进取精神,这显然让倒幕派找到了依托。就在这一年,以后来号称“明治三杰”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为首的倒幕派从明治天皇手里取得了合法征讨幕府的密诏。倒幕派不理会将军德川庆喜“奉还大政”的以退为进策略,在1868年初发动政变,宣布“王政复古”,剥夺德川庆喜的全部权力。一场大战终于不可避免,倒幕军由西乡隆盛率领,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在鸟羽、伏见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胜利,德川幕府终于被推翻。倒幕派虽多数来自下级武士,但在倒幕运动中确立了他们在新政府中的地位,他们大部分都转化为维新派的主力。

明治天皇生于深宫,长于深宫。他小的时候体质特别差,甚至曾经被战斗中的炮声吓昏过。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治是一个很聪明也很上进的人,他也深深地为时局动荡给日本带来的灾难而难过。所以他年轻的时候就立志要让日本强大起来。在日本,天皇一直是民众心目中的神,他是大和民族的象征,也是大和凝聚力的基础。明治天皇非常好地利用了民众的天皇崇拜心理,他不断巡游日本各地,并且总是用盛大的仪式来宣告他的驾临,这些都使得他在日本国民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在明治刚刚领导人民推翻幕府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的时候,明治天皇就率领大臣们在宫殿前面举行告天仪式,立下著名的五条誓言:广兴公议,万机决于公众;上下同心,大展经纶;公卿与武家同心,以至于庶民,使各遂其志,人心不倦;破旧来的陋习,立基于天地之公理正气;求知识于世界,以振皇基。这五条誓言除了第一条之外,在明治45年的统治中,他基本上都做到了。

1912年7月30日凌晨零时四十三分,明治天皇由于尿毒症去世,享年61岁(虚岁)。

拿来主义

明治政府倒幕成功后,以拿来主义作为改革的纲领,充分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1871年12月23日,日本横滨港人头攒动,大家都对一艘庞大的轮船指指点点。这一方面是当时的日本人对于轮船还比较好奇,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这艘排水量高达4500吨的美国商船“亚美利加号”上云集了一批日本政要:正使是右大臣岩仓具视,副使则是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和参议木户孝允、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芳四人。这是一个拥有四十八名随员的使节团,目的就是考察西方先进的制度与文化。

在将近两年的考察过程中,代表团的成员不仅参观了美国、英国、法国等超一流的国家,还把足迹延伸到瑞典、意大利等世界二流国家,据史料记载,这个考察团的经费占到了那时候明治政府收入的2%。代表团的成员既深入考察西方的政治制度,比如他们经常参观他所到国家的政府、议会、法院;又考察各国的经济制度,他们深入到公司、工厂、矿山,记录着西方先进文明的成就。岩仓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视察各国之情况,向英、美、德、法这样的强国自不必说,虽二三流之诸国,其文化之繁盛,亦为我国殊不可比。”

代表团特别注意到欧美国家发达的政治制度,特别是宪法对先进国民性的塑造。他们通过实际考察,认为普鲁士的国情与日本很像,于是就得出结论说,日本人民尚未普遍文明开化,制定宪法要靠君主英断。首先要在五条誓文之外增设条例,形成政规,同时根据政规制定法典。也就是要效仿普鲁士,在日本建立集权主义政体。代表团的成员清醒地认识到,随着民主的进展,日本的君主专制之体将来不能永存,但是日本有自己的国情,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民主,而是要立足国情,制定合乎日本特点的宪法体制。

除了政治制度外,使节团对欧美国家的普及教育也印象深刻。他们认识到,美国的强大并不是因为美国人天生就比日本人聪明多少,而是在于两国的教育制度相差太远。特别明显的一点就是,美国的教育普及程度远远高于日本,也就是说,美国的平均素质要高于日本。他们得出结论说,为了让日本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建立自己的教育体制,为日本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培养出大批人才。这种教育体制肯定要脱离原有模式和内容的桎梏,要充分学习欧美各国普遍重视的近代科学知识,用科技兴国。

1873年3月15日对于这个代表团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当时人称“铁血宰相”的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会见了他们,并对这些来自东方的学生面授机宜。俾斯麦强调当今世界就是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那些所谓的国际准则只不过是小国的天真梦想罢了,实际情况是谁的实力强谁说了算。如果哪个国家敢对自己不利,就会马上诉诸武力,捍卫自己的利益。他还特别向使节团介绍了普鲁士强盛的经验,嘱咐他们必须充分发展本国的军事实力,让自己的腰杆子硬起来。所以,代表团花了很长时间考察普鲁士的军事制度,并深深为之折服。他们看到,整个普鲁士范围内,军事训练之风非常盛行,年龄合适的普鲁士男子基本上都受过军事训练。

如果说学军事是增强自己的硬实力,那么学经济就是在增强自己的软实力。代表团成员在欧美那些发达的城市里,看到到处是黑烟满天、到处都是工厂,那里的人们都很热衷于世界贸易。这和传统的日本人的观念是不同的。代表团的成员想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强兵必须首先富国,要富国就要广开财源。在当时的条件下,就是要殖产兴业。在最后给天皇的报告中,他们提出“国之强弱系于人民之贫富,而人民之贫富系于物产之多寡。物产之多寡,虽依赖于人民致力于工业与否,但寻其根源,又无不依赖政府官员诱导奖励之力”,以英国为典范走发展工商业致富救国的道路。

可以说,这次出访,让日本人,特别是日本的精英阶层看到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更刺激了他们改革的欲望。他们也充分发扬了拿来主义的精神,成功地进行了改革。

从此不再有贵族

如果说“拿来主义”是明治维新的总纲,那么在这个纲领指导下还有一系列的具体措施。其中一项就是废除贵族特权。

所谓特权,顾名思义就不是平常的权力。而封建特权就是指建立在封建制度上的、依靠世袭身份而获得的权力。咱们中国人常说“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就是这样:凭什么大夫就不能上刑啊!这就是封建特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