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历史上最重要的15次改革
321300000036

第36章 俾斯麦改革:德意志的命运 (1)

帝国不再神圣

公元800年圣诞节,法兰克王国国王查理大帝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基督教的教权和查理曼帝国的皇权得到结合,查理曼帝国也由此有了“神圣帝国”的性质。843年,查理曼死后将他的国土分给了三个儿子,帝国也就分裂为三个国家,日后逐渐形成了今日的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

936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的儿子奥托一世继位,成为德意志萨克森王朝的国王。随后在951年,奥托派兵侵入意大利,娶了意大利国王罗退尔的遗孀阿黛拉德,成为意大利国王。961年,奥托派兵进入罗马,支持被罗马贵族驱逐的教皇约翰十二世复位。约翰十二世感恩戴德,第二年,约翰十二世在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一世加冕称帝。奥托一世以合法的古罗马帝国皇帝继承人的资格,正式被称为“奥古斯都”即“罗马皇帝”。从此,神圣罗马帝国的皇位便与德意志国王结合起来,当然,这个帝国并不是罗马人的,而是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在德意志历史上,神圣罗马帝国也被称为“第一帝国”。

“神圣罗马帝国”并不只是名称上的变化,它意味着古罗马帝国的复兴,德意志人则是这个帝国遗产的继承者;同时,这个帝国将其存在的基础置于基督教的宗教使命上,也就是向世人宣告这个帝国是奉神的使命而建立的,它对基督教和教会负有责任。这样,神圣罗马帝国就负有统治世俗国家和宗教的双重使命,即有统治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权力。

神的光辉为德意志带来了荣光,但同时也埋下了灾难的种子。随着帝国势力的扩张,教会的势力也在膨胀,教权和皇权的矛盾持续增加,导致了德意志长期的分裂。11世纪后半期到12世纪,教会势力膨胀以后,教会与皇帝的矛盾日增,皇帝和教皇为争夺主教续任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造成帝国政治长期动荡。

动荡终究没有维持太长时间,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境内的诸侯终于分裂成新教和旧教两大阵营。前一个阵营主张宗教改革,坚决反对罗马教皇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干涉。但是权力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虽然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皇帝长期以来只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却也想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地盘,所以他支持旧教(罗马天主教)阵营。既然已经摊牌,最后决战的日子很快就到了。1618年两大阵营燃起战火,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中,神圣罗马帝国在德意志及欧洲大陆的影响力被削弱。1648年,交战双方宣布停火,签署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该和约确定了德意志各诸侯国的主权地位,各诸侯国均享受宣战权和停战权,神圣罗马帝国再也无权干涉各诸侯国内政,它实际上已经名存实亡——用伏尔泰的话来说就是“既无罗马,也不神圣,更不是个帝国”。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的妹夫,法王路易十六被推翻。而他妹妹,法国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被法国共和政府处决,1792年,利奥波德二世正式与普鲁士缔结同盟,准备以武力干涉法国。1793年,神圣罗马帝国与普鲁士、萨丁、英国、荷兰和西班牙组成反法同盟。但这个联盟在1797年,被拿破仑所率领的法国意大利方面军打败而土崩瓦解。1799年,神圣罗马帝国趁拿破仑的军队被困埃及的契机,联同英国、土耳其、俄国组成了第二次反法同盟,再次发起反法战争,但同样被拿破仑亲自指挥意大利方面军于1780年击败。

1804年拿破仑称帝,神圣罗马帝国再次与英国、俄国、瑞典和那不勒斯,组成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迅速作出反应,挥军渡过莱茵河。12月2日,法、俄、神圣罗马三国皇军,在奥斯特利茨打了一场“三皇会战”。最终获胜的还是战神拿破仑,法军攻入哈布斯堡领地摩拉维亚,在普鲁士境内彻底击溃了联军。

法国的军事胜利使拿破仑占据和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拿破仑将紧连法国的莱茵河左岸地区,纳入法兰西帝国版图,由法兰西帝国直接统治,派他的弟弟热罗姆为威斯特伐利亚王国国王。在拿破仑的威逼利诱下,1806年7月12日至16日,巴伐利亚国王、符腾堡国王、巴登大公、黑森——达姆斯塔特大公以及拿骚的几位公爵、列支敦士登侯爵等16个德意志邦国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一个莱茵联邦议定书,正式宣布:自1806年8月1日起,放弃德意志帝国爵位,脱离帝国,组成莱茵联邦,设两院制的议会于法兰克福。8月1日,拿破仑发出通知,他不再承认德意志帝国。8月6日,查理大帝第54代后裔德意志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发表宣言,宣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已不复存在,一切帝国议会等级代表的义务也已解除,他本人仅保留奥地利皇帝的头衔,称弗兰茨一世。这样,存在800多年的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正式寿终正寝了,莱茵联邦视拿破仑为保护人,完全成为法兰西帝国的附庸。

普鲁士成为扛把子

面对这种分裂的局面,在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有力量与奥地利相抗衡竞争统一德意志的邦国是普鲁士,1701年,勃兰登堡-普鲁士选侯腓特烈三世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法国波旁王朝宣战,以此从神圣罗马帝国那里换取了国王称号,并于当年的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从此宣布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随着普鲁士力量的逐步壮大,他成为德语世界各邦国的扛把子(老大),扛起了统一德意志的大旗。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作战勇敢著称,腓特烈一世坚持推行军国主义政策,奖励军事工业,建立常备军,普鲁士国家变成了一架强大的军事机器。他在位时期,普鲁士军队的人数几乎增加了一倍,达85460人,相当于全国居民的4%。在全欧,普鲁士在人口方面占第13位,但是其军队的数目却占第4位,国家财政收入的3/4都用在军事上。腓特烈二世(即腓特烈大帝)更是以骁勇善战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腓特烈二世击败了奥地利,迫使其签订了《德累斯顿和约》。根据和约,奥地利将几乎整个西里西亚都割让给了普鲁士。

奥地利1756年与法国结盟,试图夺回被普鲁士夺占的西里西亚,俄国、萨克森、瑞典和西班牙先后参加了这个联盟。腓特烈大帝获悉后立即与英国结盟进行对抗,战争于当年8月打响,一直持续到1763年,因此也被称为七年战争,普鲁士最终击退了法奥联军,取得胜利。奥地利被迫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继上次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后再次不敌普鲁士,永远失去了西里西亚这个富庶之地。1788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下令在柏林城中重新建造勃兰登堡门,用于纪念七年战争,勃兰登堡门门顶安放了一尊张开翅膀驾着四马两轮车的胜利女神像,勃兰登堡门象征着普鲁士的崛起。

通过一系列的战争,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普鲁士也完全变成了一个军事国家。勃兰登堡原来领地的面积仅有23751平方公里,到1772年,普鲁士王国的领土已经增加到194891平方公里了。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教信仰自由,并扶植科学和艺术的发展。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法国大革命中,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割让了16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赔款13亿法郎。1806年惨败后,普鲁士首相卡尔·施泰因开始推行改革,其措施包括: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这些措施使普鲁士建立起了资本主义大地产制度,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极大增强了普鲁士的实力,1809年在柏林创办了腓特烈·威廉大学(柏林大学),积极发展教育,培养出了以高素质闻名的普鲁士国民,同时格哈德·冯·沙恩霍斯特开始对普鲁士军队进行改革,建立了普遍军役制度,采用新型战术,提高士兵地位,加强爱国教育,军事实力也大为增强。

1812年冬,拿破仑军队自俄国败退,普鲁士遂于次年再度参加反法同盟,于1813年3月17日对法国宣战,10月24日,普、奥、俄三国联军在莱比锡大败法军。1814年胜利女神雕像被迎回柏林,它曾于1806年被拿破仑劫持到了巴黎。柏林人将这座失而复得的雕像称为“归来的马车”(德语:Retourkutsche),在进行修复的同时,雕像上的橡树花环中还被添加了象征权力的铁十字勋章,这枚普鲁士铁十字勋章是根据腓特烈三世的建议设计的,此后一直是德国军队的标志。修复后的胜利女神像被重新安放在勃兰登堡门上,普鲁士人的爱国主义情绪空前高涨。1815年,普鲁士军队在滑铁卢再度击败法军。根据维也纳会议的领土调整,普鲁士疆域扩大到莱茵河,成为欧洲列强之一,更重要的是,普鲁士超过奥地利,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

1834年,普鲁士在德意志地区建立了德意志关税同盟,成功地排除了奥地利和汉堡,全部德意志邦国都加入该同盟,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的领袖。而奥地利,由于被普鲁士一再击败,实力大为衰落,此时又遭到了德意志各邦国的孤立,再也无力同普鲁士争夺德意志民族的领导权。实际上,分裂的德意志才是符合奥地利利益的,它的民族成分复杂,民族斗争不断,奥地利的统治重点始终是放在中欧和南欧,而不是德意志。所以它也就不再同普鲁士继续争斗,德意志民族统一的旗帜交到了普鲁士的手中。

宰相是这样炼成的

虽然说统一的旗帜交到了普鲁士手中,但终究需要有一个伟大的棋手,他就是俾斯麦。

提起俾斯麦,可谓家喻户晓,特别是他那“铁血宰相”的外号更是广为人知。的确,正是由于他的改革和发动的统一战争才造就了德意志帝国,他当之无愧为德国统一的头号功臣。后世人对这样一位传奇的宰相充满了好奇。纵观俾斯麦的成长经历,我们会发现,生活对于俾斯麦性格的塑造正是他能够成为铁血宰相的原因。

1815年4月1日,俾斯麦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名为兴奥森的小镇上。他的父亲是一个退休的贵族,终日只与友人打猎,并且在35岁那年娶了一个只有17岁的女子,这位女子就是俾斯麦的母亲。俾斯麦的母亲共生养了6个孩子,其中3个不幸夭折。俾斯麦的父亲希望他能成为出色的军人,为国尽忠,但是他的母则希望他成为政治家,光耀门楣。伟大的俾斯麦最后让父母的愿望都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