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口才手册(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3213500000008

第8章 打动人心的说话技巧(2)

孙权的火立刻被激了起来,决心与曹军决一死战。

暗激法的巧妙,就在于它是通过“言外之意”、“旁敲侧击”的说法,委婉地传递刺激信息,人们都希望别人尊重自己,而有人在自己面前有意夸耀第三者,显然会对他起到一种暗示性刺激。

(3)导激法

激言有时不是简单的否定、贬低,而是“激中有导”,用明确的或诱导性语言,把对方的热情激起来。

例如,某校一个调皮学生,学习成绩很差。一次,他打了一位同学,还自夸是拳击能手。老师叫住他说:“打架,算什么英雄?有本事你跟他比学习。你期末考试如果赶上人家,那才是真正的英雄呢?”一句话激得这个调皮学生发奋学习,后来,他果然有了明显进步。

8.礼貌中断对方谈话的技巧

与他人交谈时,随便中断对方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对于冗长的谈话,则可以依据自己和对方的关系、谈话的内容、时间、周围环境等来判断是否应该让对方继续谈论下去。若不得不中断对方谈话,也要考虑在哪一个段落中断为好,同时也应照顾到对方,避免给对方留下不愉快的印象。

①直接以“好了,到此为止”这句话中断对方的谈话,但是,这句话仅限于用于对方的态度很强硬时。

②对方谈话告一段落时,自己立即接口谈自己的看法。

③以“现在没有时间了”、“我还有其他的工作”等理由来中断对方的谈话。

④以频频看表、打呵欠、伸懒腰以及摆出一副表示自己已不感兴趣的神情,来使对方中止谈话。

⑤预先向对方打个招呼。如一见而即向对方表明态度,“请你长话短说吧,我没什么时间。”甚至也可以向对方表明自己“有急事”而中断对方的谈话。

9.言谈中“俘虏”对方的诀窍

言谈中俘虏对方,主要靠的是人的智慧和生活经验的积累。

(1)采用昵称

有一对新婚夫妇,婚礼上有人提出让他们介绍恋爱经过。女方说:“有一次我突然被他叫了声珠,从此无可救药,就这样把我俘虏过去了……”话音刚落,引起人们的大笑。原来男方过去一直以姓名称呼她,突然称她的昵称,两人距离一下子拉近了,从此难解难分。

谈恋爱是如此,其他场合也如此。比如,在高尔夫球场给球友以“杆第”的昵称,在医院以“病友”称呼一块住院的病人,都可以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

(2)强调能力

面对高高在上的对手,先强调其能力满足其自尊,就可轻易“俘虏”他。因为无论什么人,总希望获得别人的信赖和尊敬,即使明知是奉承话,仍然欣喜接受。而且自视愈高的人,愈有这种倾向。

有位上司,他让他一位下属到偏远地区就职的技巧是这样的——他先把那个下属要去的营业状况说得一团糟,然后以无限信任的语气说:“如果长此下去,那个营业处非关门不可,幸而现在有你,只要你能到那边,必能起死回生,使业务蒸蒸日上。”

原本被派驻偏远地区,任谁心情都不会愉快,但听了这么受重视的一番话,不仅不泄气,反而还打算好好干一番呢。

(3)笼络感情

明知提出对对方不利的条件,对方听了会不高兴,还得去试着把他“俘虏”过来,这是交涉场合中常遇到的一个难题。

要想处理好这一难题,很重要的一条是笼络感情。就是在开始谈话之前,尽量抢先一步把对方的情感“俘虏”。可在谈正题前说:“当然,我明知会挨骂,还是要说……”“冒着你会不愉快的危险……”等等。

只要说上类似的话,对方肯定不会骂你,反而会觉得你憨得可爱,这样就自然而然把对方“俘虏”过来了。

10.怎样对付“揭短”

你正在兴致勃勃地向你的朋友讲述你怎样从池塘里钓上两条大鱼。你的妻子却在一旁插话说:“听他的!他钓了两天,一条小鱼儿的影子都没见着!那鱼是花钱买的!”

你正在和新结识的女友吹嘘:“我最近上了一个戏,这是我头一次独立执导,故事非常精彩,上演后一定会轰动。”旁边却走过来一个朋友:“嘿,不怕西北风煽了舌头!姑娘,别听他瞎编,他哪是什么导演,只是个场记而已!”

你正在帮助你的邻居修理电视机:“原因可能在天线,也可能是显像管出了毛病……”这时,你的亲戚走过来:“嗨,他只会拆零件。前天我那台彩电,没修前能看两个频道,让他一修,只能看一个频道了!”

妻子、朋友、亲戚,有时会开玩笑似的揭你的“短”,弄得你有点下不来台。你想默认又觉得窝囊,想还口又觉口吃。

怎样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不妨运用幽默的语言、滑稽的表情和笑料冲淡这尴尬的处境,活跃气氛。

你可以接着妻子的话说:“不错,我往池塘里扔了五元钱,那两条鱼就自动跑进我的网兜里了!”

你也可以接着朋友的话说:“场记怎么啦?导演都得先于场记,不信你去问问黑泽明!”

你还可以说:“每个电视机有不同的毛病,修不好你的,不见得修不好他的!”

显然,设法改变处境比保持沉默要主动,但有一点应明确:那些“揭短”的人通常是你的配偶、亲友,你不能采用气愤的话予以还击,而幽默的解嘲是最好的办法。

在对付“揭短”时,尤其要注意:

(1)尽量不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如果我们神经过敏,对别人的每一句话都琢磨一番潜台词、话外音,那就会自寻烦恼。因为在许多场合,对方往往是脱口而出或即兴联想的玩笑话,根本没想到会伤害你。不知者不为过,我们何必胡乱猜疑呢?

(2)不可反唇相讥

有人听不得半句“重话”,动辄连珠炮似的反讥,常因此挑起唇枪舌剑,使良好的关系破裂。一般说来,开玩笑的人若是得到严肃的回报,脸上常挂不住。所以,我们不能为笑话失去一个朋友,甚至给人留下心胸狭窄的印象。

(3)泰然处之

遇到人“揭短”,如果羞怯万状,既不能正常地保持沉默,又不能机智地改变处境,以至失态,那就显得有些“小器”了。而保持泰然自若的风度,暂时把“揭短”抛置一边,寻找别的话题,或点起一支烟、端起一杯茶、转移别人的视线等,才是上策。

当然,最佳方案是急中生智和具幽默感。一位作家刚发表一篇小说,赞誉之声鹊起。另一位作家却不以为然,跑去问他:“这本书还不赖,是谁替你写的?”他答道:“哦,谢谢你的称赞,不过,是谁替你把它读完了?”幽默的回敬,对“揭短”者也是一种应付之道。

11.有意说错话

人们说话交谈,总是尽量避免出现差错。可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意地念错字,用错词语,却有神奇的功效,能丰富语言的表现力,使人的谈吐生辉。

示错艺术有以下几种:

(1)设置陷阱,借以反击

故意把话说错,为了蓄势布阵,待对方批评指正时,再借题发挥,给予回击。

过去有个药铺老板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就点上香向菩萨祷告:“大慈大悲的菩萨,愿您保佑男女老少都多病多灾,我好发一笔大财!”这话被一个人听到了。

不久老板的母亲得了痨病,躺在床上哼哼叽叽的,下人对老板说:“这下老太太病得不轻,这全是托菩萨的洪福!”老板大怒。下人说:“老板息怒,您不是求菩萨保佑男女老少都得病吗?这下菩萨显灵了。”老板哑口无言。

一个小伙子向一老人问路:“喂,离城还有多远?”

“500拐杖。”“距离应该论里呀,怎能论拐杖呢?”老人答:“论理?论理你得喊我大爷!”

(2)利用常人的错误

有些人喜欢利用常人的错误,以示错的方式寻开心。甲问:“那件事有消息了吗?”乙答:“查(杏)无音讯!”这个说:“此人真是刮(恬)不知耻!”那个讲:“看来他心不在马(焉)。”言谈之间,彼此心领神会,说毕莞尔一笑。

(3)相反相成,启发诱导

一位教师给学生讲“灾梨祸枣”一词,首先用望文生义的方法曲解示错:“看来梨枣都有毒,吃了会生灾招祸。”稍有生活常识的学生都会感到此说不合情理,但一时也说不清楚准确的含义。到了学生急欲求知的时刻,教师再揭开谜底:“这个成语说的是滥刻无用之书,使用来做雕板的梨树、枣树都跟着遭殃。”如此一来,学生豁然开朗。

(4)抛砖引玉,打破僵局

示错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有时还可以成为随机应变、化被动为主动的工具。钱学森有次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大家凝神屏气,听他独自讲话。讲着讲着,钱老连简单的常识性问题都说错了。座中一个胆子大点儿的人说:“您讲错了吧?”这时钱笑着说:“看来,我也不是什么都对嘛。好,现在总算有人发言了!”会议气氛很快活跃起来。

12.让你的语言富有哲理

日常交谈中,人们爱听那些富有哲理的话语,因为它给人凝练、深远的美,令人回味,发人深省。而一个人的话题是否含有哲理,也标志着说话者的思想成熟程度。

哲理性语言有许多类型。

(1)警策型

话一出口使人一惊,却惊而无险,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是这类哲理性语言的特点。例如:“有人可能一百岁时走向坟墓,但他生下来就已经死亡。”(卢梭)语中“活了一百岁”与“生下来就已经死亡”是一个大矛盾,然而矛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刻的思想。

(2)若愚型

这一类型的语言往往说出最平常的事,然而这些事情一经提示,变成了很耐人寻味的东西。

如爱默生说:“站在山的旁边,就看不到山。”歌德说:“光线充足的地方,影子也特别黑。”等等。他们说的都是极普通的事实,然而一经他们提示,这些事实就起了奇妙的变化,使人从中领悟到很多东西。

(3)忠告型

这类哲理性语言,常使人在善意中感到亲切,在亲切中领悟道理。

如:“如果你考虑两遍再说,那你一定说得比原来好—倍。”“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远。”等等。

(4)总结型

这类语言明显的特征是归纳经验,例如:“长久迟疑不决的人,常常找不到最好的答案。”“财富往往像海水,你喝得越多,就越感到渴。”等等。

辩论中运用哲理性语言,可以起到精辟、深邃和简练的效果,使自己的言词更有力量。

清代林则徐清正廉洁,平生不置家产。有人劝他要积些钱财,使子孙将来的生活有所依仗。林则徐说:“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这里,林则徐仅用了20个字,以哲理性箴言的形式代替了冗繁的语言。

13.怎样避免误解

日常交往中,经常有自己的话被别人误解的时候。

有个人要请7位朋友喝酒,等了半天只到了6位,主人自言自语地说:“该来的不来!”其中两位客人心想:‘我们可能是不该来的。”悄悄溜走了。为什么客人溜走了呢,这就是主人的话引起了客人的误解所致。

使自己的话不容易被人误解,要注意以下几点:

(1)尽量少用话中有话的句子

如上例中主人说的话就是话中有话。“该来的不来”,使人想到“不该来的来了”。所以,我们在需要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时,话一定要说得明确、具体,千万不要模棱两可,以免引起误解。

(2)不要随意省略主语

在一些特殊的语境中,可以省略主语,但这必须在交谈双方都明白的基础上,否则可能引起误解。

比如,一位男士挑帽子,售货员拿了一顶给他,他试了试说:“大,大。”售货员一连给他换了四五种型号的帽子,他都嚷道:“大,大。”售货员生气了,说:“分明是中,你为什么还说大?”这人结结巴巴地说:“头、头,我说的是头大!”造成这种狼狈结局的原因就是他省略了主语。

(3)注意同音词的使用

同音词就是语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同音词用得不当,就很容易产生误解。如“期终考试”就容易误解为“期中考试”,如把“期终”改为“期末”,就不会误解了。

(4)少用文言词和方言词

与人交谈中,除非有特殊需要,一般不要用文言词。文言的过多使用,容易造成误解。

方言词的使用更容易造成误解。特别是不同方言区的人谈话,如各自使用方言,那就更困难了。如“公公”一词,普通话指丈夫的父亲,贵阳话则指自己的祖父,扬州话指外祖父,重庆话指祖父的姐(妹)夫,各有所指。因此,与人交谈,要尽量避免使用方言。

(5)说话要注意停顿

如“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既可理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又可理解为“中国队打败日本队,获得冠军”,如不注意语句的停顿,就容易造成误解。

14.引用典故要恰当

论辩中巧妙地引用典故,可以达到叙事论理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效果。

“典”可以是古今中外之典故,包括成语、俗语、名言、格言等等。

1981年8月4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一位20岁出头、蓄着胡须的小伙子走进江阴县法律顾问处。

“你需要什么帮助?”金律师问。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略带火气问。

小伙子是某厂青工,他报考电视大学的准考证被车间领导扣留了,要他把胡须剃掉再给他。小伙子坚持不剃,双方僵持着。

“我留这个胡须违法吗?”小伙子又问。

“不违法。”回答很明确。小伙子立即说:“那我可以控告他们!”

“不违法,但你违反人情,违反国情!我国六七十岁的人也不一定留胡须,四五十岁的人还经常刮胡须,你年纪轻轻却留胡须,既不卫生,又不美观。这就叫“违反人情。”

“为什么说我违反国情呢?”

“你是江阴人,应该知道一段著名的史实。明末清初,清统治者下了一道命令,一律剃须留辫,否则格杀勿论。江阴人民发出‘宁愿留发不留头,不愿留头不留发’的口号,于是一场壮烈的抗清斗争开始了,全城血流成河。历史上有80日戴发效忠、6万民众同心杀贼的记载。你知道京剧大师梅兰芳吗?在日寇占领上海期间他蓄须拒不登台,这些行动都是带有政治性的。请问,你留胡须也带有政治性吗?”

小伙子连忙说:“没有,没有!”

这位律师引用典故,使谈话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苏秦是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和说客。他为了使秦惠王采纳以征战称霸天下的主张,采用了旁征博引的说理方法。

他先详尽地分析了秦国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和强大的军事力量等国情,以作为可行征战的明证,但秦惠王不为所动,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为了说服秦惠王,苏秦又列举了历史上的“五帝”、“三王”。

引用的事例要适当,要与所说明的问题相对应,也就是说要“门当户对”,恰到好处,不要“拉郎配”。因为引用事例是为了说明问题,所以要十分注意选用事例既要广,又要不离中心主题。

引用典故是为了说明问题,不是为了点缀,更不是为了故弄玄虚,卖弄学问,并不是用典越多越说明知识丰富。用典繁多而不说明问题,反而会使人不知所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