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牛顿传(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四辑)
3215200000003

第3章 大自然之子

1642年12月25日,天虽然还没亮,可这个小村庄已笼罩在一片祥和的欢乐之中。在这个日子里,又一个生命喊出了他此生的第一声啼哭,不过这声音很微弱,因为这是一个早产的婴儿,瘦小而无力。

孩子的妈妈汉娜很虚弱,可是急于要见一见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助产的邻居把孩子带到她的身边,妈妈就忍不住落泪了。可怜的孩子啊,为什么上帝让这个生命如此弱小呢?“汉娜,给孩子取个名字吧!”孩子的外祖母对女儿说。

“伊萨克!”汉娜此时只能想到这个名字,也只想让孩子叫这个名字。孩子的舅舅威廉·艾斯考夫是个有见地的人,他曾建议,若是个男孩子,就让他叫孩子爸爸的名字伊萨克。三个月前,孩子的爸爸不幸染上肺炎,躺在病床上,不久就去世了。

这孩子就是牛顿。出生在林肯郡格兰瑟姆镇南面的一个名叫伍尔索普的小村子里。17世纪时,这里只有没落的庄园主留下来的一座荒芜庄园和几十户农家。这个小村处于山谷地带,土地肥沃,周围山峦起伏,重峦叠嶂,保留着几分原始的自然风味。一条小河——威沙姆河缓缓地流过村旁,这是全村惟一的水源。举目望去,到处都是随风摇曳的花草树木。

汉娜性格刚强,而且很能干,吃苦耐劳。在牛顿刚出生不久,她就开始下地劳动了。她自己种着几亩地,同时,还养了好些牛和羊。白天,她要到地里去收拾那几亩地,一回到家里,要忙着喂牲口,准备饲料,打扫牛栏、羊栏,同时还要忙着挤牛奶、剪羊毛,然后拿到集市上去换几个钱;晚上,她在灯下为小牛顿忙着做衣裳,每天都要忙到很晚方能停止劳作。早晨又是照例的忙碌。小牛顿就全靠外祖母照顾。牛顿的外祖母是一个和善的老人,她对这个小外孙万分疼爱。三岁的时候,有一天,在家里照顾牛顿的外祖母正在帮着收拾家务,有人走了进来,与老人寒暄之后,提出来给汉娜做媒的事。她说邻近牧区的一个老牧师巴巴纳斯·史密斯托她来请求汉娜嫁给他。

老太太又是高兴又是忧虑。她的女儿再能干,也不能永远一个人支撑一个家啊!况且女儿才三十五岁,还很年轻漂亮,怎能忍心让她守一辈子寡呢?可是要是汉娜改嫁,祖孙二人的日子难过不说,小牛顿还会在失去父爱的同时失去母爱。

汉娜从地里回来了,听说此事,当即反对,但在母亲的劝说下,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无法硬撑下去了。以前她遇到各种预想中或意想不到的困难都咬紧牙关,她对自己说,不能垮下去,要坚持到底,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可是这根绷紧的神经一旦受到冲击,便会更容易断裂。那天晚上,熄灯躺下后,汉娜睡不着了。各种想法在脑子里挥之不去,像是大坝断开,洪水忽然一发不可收拾地涌了进来。

第二天傍晚,她的哥哥回来了。汉娜想找哥哥商量,恰巧哥哥正是为此事而来。原来史密斯牧师跟艾斯考夫牧师很熟,史密斯托他劝劝汉娜,并答应只要汉娜不带着孩子嫁过去,他愿意割让一块有年租金五十英镑收入的土地。

汉娜的哥哥说:“有了这笔收入,再加上家里土地的收入,妈妈和小牛顿就没什么后顾之忧了,你也不用再操劳一家的事,过这种捉襟见肘的生活了。”

“我听提亲的人说,”沉默了一会,汉娜的母亲接着说道,“史密斯牧师是个庄园主,以前的妻子没给他生下一个孩子。”“是啊!”艾斯考夫牧师说,“他现在年纪越来越大了,就盼着有个孩子。所以他希望汉娜早点嫁过去,汉娜嫁了他,今后就什么都不用愁了。”

“可是,”汉娜说,“我怎么能舍得扔下小伊萨克不管呢?”“孩子,伊萨克交给我你还不放心吗?我从他一出生就开始带着他,看着他从一个小可怜逐渐长成一个可爱的孩子,我跟他的感情比你跟他的还要深呢!别担心,我们什么都用不着你惦记,你要是想孩子,就常回来看看他。”

汉娜再也无话可说,她转过头看小伊萨克,一串泪珠洒了下来。妈妈走了。小牛顿还不明白妈妈要去哪,不懂妈妈走的时候为什么要抱着他大哭。在他心目中,妈妈就像平时一样白天要出去,晚上就会回来了。

然而,妈妈晚上没有回来,没有在他睡觉前温柔地亲一下他的额头。更让他失望的是已经好几天见不到妈妈了,外祖母也不觉得着急,他想妈妈了。他跟外祖母要妈妈,外祖母只含泪告诉他要听话,外祖母会好好照顾他。可是外祖母是外祖母,她会照顾他,可他也需要妈妈。这时虽然还不懂事,但是,孤寂的日子他感受到了。他开始闹着要妈妈,外祖母只能陪着掉眼泪。

时间长了,小牛顿知道妈妈不能再回来了,于是不再哭闹了。他一声不吭地忙自己的事情,一玩就是几个小时,好像忘记了一切似的。他很少说话,不爱笑,也不爱哭,遇事时表情漠然。他整天在一个地方托着下巴不吭声地沉思着,好像在想什么重大事情一样,有时则在一个地方发呆。

等到牛顿再长大点后,他就经常跑出去玩了。有时他跑到河边去看静静流淌的河水,同时还有河水中随波逐流的树叶、花瓣等一些东西;有时他也会跑到树林中去。牛顿对美丽变幻的自然着了迷,格外的兴奋。已经到了上学的年龄了,可是他长得瘦小,体质又弱,所以不能像同年龄的孩子一样,背着书包去接受学校教育,于是他在大自然中,过着无忧无虑真正属于他自己的日子。

本来朋友就少的牛顿,早已习惯了孤独,根本就不想交任何朋友;他的外祖母是他身边最亲近的人,可是他觉得他脑海里的乐趣与幻想是她永远不会理解的东西。所以,小伊萨克喜欢独享他自认为有意思的生活,也许在别人眼里,他是个可怜的人,没人陪伴,老是独来独往,可是在他自己的内心世界里,那丰富多彩的世界总是如万花筒般涌现出让他陶醉的景象,他不是在忍受孤独,而是在享受孤独。

他喜欢四处乱跑,这是他的自由,那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属于他一个人。他会跑到田野,那里还有泥土与庄稼的清香。

四季的变换让小牛顿那有些单调的生活有了鲜活的色彩。

有时,他会来到小树林里,在树影中,静静地躺上一会,天马行空地想上一会。小树林里,有着清新的空气,一棵棵嫩绿的小树整齐地排列着,让人赏心悦目。一切都是那样么静,让小伊萨克的思想都像要发出声音来了。

有时,他还会来到垂柳掩映的小河边。天气特别好的时候,会有闪亮的阳光洒在河面上。河水清澈见底,河底上随意地躺着许多鹅卵石,一些地方会长出漂亮的植物,还有像小牛顿一样自由自在的鱼儿在游。

一天,小牛顿终于忍不住下到河里去玩。他拾起几块光洁的石头,又抓起几根水里的植物仔细欣赏,探究它们的奇妙形状。他还奢望抓到几条小鱼。这是一个孩子的好奇心,他想和小鱼交流。可是小鱼很不听话,它们并不想傻乎乎地和人有什么交流,它们更喜欢自己一成不变的生活方式,更喜欢自己游来游去,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

小牛顿抓不到一条小鱼,可并不甘心。他到小树林中找到一根比较直的长木棍,在一端系上一根结实的绳子,绳子的末端拴着一个牛顿自己做的弯钩。小牛顿抓来几根蚯蚓做鱼饵。鱼饵挂在鱼钩上。小牛顿把鱼线甩到了河里,在岸边握着鱼竿静静地等待,睁大眼睛仔细观察河里的动静。

半个多小时过去了,鱼竿还没有什么反应,小牛顿觉得自己一直在屏着呼吸,他听到了蛙鸣声,听到了树叶的摆动声音,这么静,他甚至闻到了空气的味道。鱼饵是不是已经被狡猾的鱼吃掉了?小牛顿有些疑惑,但他终于还是没有动,他相信自己一定会钓上鱼来。突然,鱼竿猛的一沉,小牛顿一阵惊喜,一定有个贪吃的鱼儿上当了。牛顿兴奋地站了起来,握紧鱼竿,猛地往后一扬,一条中等大小的鱼就随之飞到了半空中,还在奋力挣扎呢!小牛顿好不容易才把活蹦乱跳的鱼从鱼钩上摘下来。那条鱼并不太大,如果小牛顿是一个有经验的人,他也许会把小鱼放回水里,让他再生养一段时间,可小牛顿只是个孩子,他只是满意于自己劳动的第一个成果,并不在乎那成果有多大。他心里充满了一种新奇的喜悦感,把小鱼放到一个小桶里,还来不及仔细观察这一条,他就急着去捕捉更多更大的了。这一段时间,他只钓了三条鱼,可他还是兴奋极了。他欣喜地观察着那些小鱼,心想这下子你们可跑不了,老老实实地让我瞧个够吧。

小牛顿目不转睛地看着小鱼,那样好奇,那样入神,转眼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小牛顿几乎忘了吃饭,后来他隐约听见了外婆的呼唤声:

“伊萨克,伊萨克,该吃饭了!”

小牛顿还没看够呢,可他还是听话地收拾起自己的东西,拎着水桶,回家去了。

小牛顿是一个四处玩耍的孩子,然而他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他的特质、他的爱好与这种放松的环境结合在一起,才使牛顿成为世上独一无二的牛顿。

小牛顿是个孤独内向的孩子,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是缺点,影响了他和别人的交流。再加上他所处的林肯郡,农耕家庭长久地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畏惧上帝,把生活重心放在阅读《圣经》和节制性欲上。在这样一种清教徒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他更是养成了拘谨刻板的习惯。在周围人的眼中,他不苟言笑、沉默寡言。然而幸好牛顿童年的生长环境是纯净的大自然,他的天性里又有着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这种内趋性性格与热爱大自然的天性结合起来,便又有了优势,那就是他能够、也希望去探究自然的奥秘。

小牛顿生长在大自然的怀抱中,经常观察自然现象,他养成了勤于思考的习惯,凡事都想研究个明白,这种好奇心也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