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处世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500000004

第4章 弄假成真(1)

“弄假成真”这个典故比喻假意做作,后来竟成了真事。

此典出自《元曲选·无名氏〈隔江斗智〉二》:“那一个掌权的怎知道弄假成真。又见《三国演义》第五十五回:却说孙权差人来柴桑郡报周瑜,说:‘我母亲力主,已将吾妹嫁刘备,不想弄假成真。此事还复如何?’”

东汉末年,刘表死后,刘备占据了荆州。东吴以杀退曹兵、救了刘备为由,前来要回荆州。但因为当时刘表的儿子刘琦还在,所以商定,等刘琦死了,就将荆州归还东吴。后来刘琦去世,东吴派鲁肃来讨回荆州。诸葛亮说,要等到夺得立足之处以后才能归还。周瑜和鲁肃担心没讨回荆州无法向孙权交代,便想出了一个计策:趁刘备丧妻,必将续娶之机,假意将孙权的妹妹许配给刘备,等刘备来东吴以后,把他囚在狱中,以换荆州。

谁知刘备到东吴以后,被国太看中,又经乔国老反复说和,真的把孙权的妹妹许配给了刘备,并在东吴成了亲。孙权打发人把这个消息告诉在柴桑郡的周瑜说:“我母亲已经做主将我妹妹嫁给了刘备,你们设的计策弄假成真了。”

盘根错节

“盘根错节”比喻事情极其复杂,一时难以梳理清楚。

此典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后朝歌贼宁季等数千人攻杀长吏,屯聚连年,州郡不能禁,乃以诩为朝歌长。故旧皆吊诩曰:‘得朝歌何衰?’诩笑曰:‘志不求易,事不避难,臣之职也;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

东汉时,武平有一个叫虞诩的人,从小无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一直奉养他祖母到九十岁寿终,才接受太尉李修的聘请,在他府里任职。

安帝永和四年(公元110年),羌族和匈奴人入侵,并州和凉州同时受到危害。大将军邓骘认为与其两面应付,不如放弃西方,全心对付北方,很多大臣都同意他的主张。虞诩却对李修说:“据说,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凉州人士是熟悉军事,善于战斗的。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关中,就是因为害怕凉州人,而凉州人之所以肯保卫国土,也是因为属于汉朝的缘故。如果把凉州割掉,单把凉州人移入内地,这样可能会酿成不可收拾的局面。”邓骘因为虞诩反对他,心里非常生气,就想办法害他。

不久,朝歌地方(今河南淇县)发生了民众起兵反抗的事情,攻杀地方官吏,经年累月都不能制止住,邓骘找了个理由把虞诩调出去作朝歌县令。一班老朋友都很替他担心。他笑道:“有志气的人,是不求容易的事,不避艰难的。好像我们砍树,不遇到坚硬的根和节的所在,就不能看出斧头的锋利。这有什么可怕的?”他到了朝歌,果然很快就平息了动乱。

朝廷认为他有将帅之才,就把他升作武都太守,后来他率兵大破羌人,官至尚书仆射。

皮里春秋

“皮里春秋”意思是说表面上不作任何评价,而心里却有所褒贬。

此典出自《晋书·褚裒列传》:“谯国桓彝见而目之曰:‘季野有皮时阳秋。’言其外无疑臧否,而内有所褒贬也。”

褚裒是东晋时候有名的人物,年轻时就显露出来一种非凡的气度。他为人正派、耿直,办事谨慎、小心,不爱说话,更不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功劳,很受朝廷官员们的赏识。连当时的名人谢安都常在众人面前夸奖他。

有一天,功名显赫的朝廷尚书吏部郎桓彝,看见褚裒,紧盯着他,看了半晌才缓缓地笑着说:

“哈哈,果然是名不虚传,我看褚裒是有皮里阳秋,虽然他口头上不表示什么,但心里却是非分明、极有主见,可以说他身上具备四时的正气……”

当初,褚裒在郗鉴部下做参军,后来升迁为司徒从事中郎。

褚裒中年以后,他的女儿嫁给了康帝司马岳,他成为皇后的父亲,于是官职高升,做了朝廷的尚书。

褚裒为官清廉,生活很简朴,虽然做了那么大的官,还是皇亲,但他仍然叫自己家的仆童买柴买菜,从不假公济私。他在朝廷做了一段时间的官以后,总觉得心里不安,怕别人说他依靠皇后的势力专权,几次要求离开京城,到外去任职。

后来,朝廷同意了褚裒的请求,派他去都督兖州、徐州的军事,出镇京口。

僻性畏热

“僻性畏热”这个典故告诉人们,虚伪的表现很容易被人觉察;死爱面子最终要丢尽面子;太不老实的结果是自讨苦吃。

此典出自《广笑府》:“只缘僻性畏热之甚,虽冬月宿凉亭,还欲选一水浴耳。”

有个穷人到一户有钱的亲戚家里做客,大冬天没有皮袄可穿,便穿了一件葛布夏衣。他怕被人嘲笑,故意摇着扇子对其他客人解释说:“本人生性怕热,虽然是大冬天,也觉得很热。”酒席散后,主人觉察到了他的这种虚假表现,却故意表示出迎合讨好他心意的样子,准备了单被凉席,并把他安排在池边的凉亭上睡觉。到半夜,这个人冻得实在无法忍受了,就用凉席裹着身子在池边跑起来,不料一失足掉入了水中。主人围着看他,惊奇地问是怎么一回事,他说:“只因为我有这种特别怕热的坏毛病,虽然冬天睡在这凉亭内,还是热得想洗一个冷水澡呢!”

贫儿学谄

这则寓言说明行乞有道,谄媚阿谈也有道。

此典出自《谐铎》。

明朝嘉靖年间,宰相严公独揽大权作威作福。晚上坐在内厅,假儿义子们纷纷跑来求见。严公命令他们进来,他们都跪着用两个膝盖行走,一进内厅就不住地磕头,满嘴阿谀奉承的甜言蜜语,争相献媚讨好。严公自鸣得意,说道:“某地侍郎有缺,派某人去补充;某处给谏者缺,派某人补充。众人听后又叩头致谢,一起身就左边趋进、右边奉承,千姿百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过了一会,屋檐上的瓦片发出轻微的摩擦声,人们一齐呼喊,忽然有一个人失足落地。拿灯来一照,只见他身穿破衣烂衫,呆呆地站在那里不说一句话。严公以为是贼,就命令差役把他拿住,交给主管官吏去处置。那人跪着说道:“小人不是贼,是一个乞丐呀!”严公说:“你既然是乞丐,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乞丐说:“小人有不可告人的苦衷,如果能得到您的宽恕,我愿禀告一句话便死。”严公便答应了他的请求。乞丐说:“小人名叫张禄,郑州人。有一个名叫钱秃子的人和我一起当乞丐。今年春天,经商做买卖的人云集市场上,钱秃子所到的地方,人们就救济他钱和米。小人虽也略有所得,但仍然没有钱秃子收获多。我问他什么原因?钱秃子说:‘我们这号人当乞丐,要有谄媚的骨头,要有花言巧语的舌头。你没有得到要领,所得到的钱米怎么能和我相比呢?’我请求他教给我办法,钱秃子坚决不答应。因而想到相公门下有许多昏夜乞怜的人,他们的媚骨巧舌当比钱秃子还要高明十倍。所以我就大老远跑来,趴在屋檐上偷听,从缝隙里偷看,已经有三个月了。如今刚刚揣摩学到一点门道,不幸失足摔了下来,败露了马脚。愿借大人的鸿大恩惠,给我以宽大处理!”严公惊讶不已,接着又回头对众人笑着说:“当乞丐也要有技术,你们这些人天生的媚骨巧舌,真够得上是这些乞丐们的老师了!”众人听了,都毕恭毕敬地答应着。严公因此便赦免了这个乞丐,并命令众人带他去,日夜轮流教他谄媚阿谀的方法。不到一年的时间,就学成回家了。从此以后,张禄的丐术,远远超过了钱秃子。

平地风波

“平地风波”比喻意外突起的纠纷或事故;也可用来比喻无中生有。

此典出自唐代刘禹锡《刘梦得文集·竹枝词》:“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

唐代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以王叔文为首的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牵涉进连坐罪,不断地被贬。

对黑暗的现实的不满和自己被排挤诬陷,刘禹锡心里极其感慨痛恨。在任夔州刺史时,他模仿当地的民间歌谣,作了十一首《竹枝词》(古代歌曲中的一种,本来是西南地区的民间歌谣,刘禹锡首先改编写成诗歌)。在其中的第七首中,刘禹锡写道:“瞿塘嘈嘈十二滩,此中道路古来难。长恨人心不如水,等闲平地起波澜。”意思是说,瞿塘峡中,到处都是险滩,急流湍湍,行船一直都非常艰难。痛恨人心不如江中水,无缘无故平地起波澜。

攀龙附凤

“攀龙附凤”比喻巴结或投靠有权势的人。

此典出自汉代杨雄《法言·渊骞》:“攀龙鳞,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可及也。又见《汉书·叙传下》:舞阳鼓刀,腾公厩驺。颍阴商贩,曲周庸夫。攀龙附凤,并乘天衢。”

据《汉书》记载:汉高祖刘邦在打天下的时候,有几位跟随他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的将领。他们是:舞阳侯樊哙,滕公夏侯婴,颍阴侯灌婴和曲周侯郦商。这几个人在跟随刘邦以前,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工作:樊哙是杀狗的;夏侯婴先后做过沛县的厩司御(管牲口)和滕令;灌婴是贩卖丝绸的小商人;郦商是个很平庸的小官吏。由于他们投靠了刘邦,后来都干出了一番事业。所以,《汉书》的作者说他们是攀龙附凤,凭借别人的势力爬上来的。

“攀龙附凤”泛指攀附有权势的人以猎取功名富贵。因为龙、凤旧时多指帝王,所以也用这句成语来比喻臣下随从帝王以建功立业。如《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就有:“(士大夫)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其计固望其攀龙鳞,附凤翼,以成其所志耳。”

破天荒

“天荒”,本是指亘古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过去有人借它来形容出过名人的偏僻落后地区。后人用“破天荒”指从来未曾有过或第一次出现。

此典出自宋代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四:“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金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唐代时,在荆州南部(在今湖北省)地区,虽然文人书生很多,但是他们每次去京城赴考,都没有考中过。这种情况大约延续了四、五十年。于是,人们便把荆南地区称为“天荒”。

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荆南送考的举人中,有一个名叫刘蜕的人考中了进士,人们都说他是“破天荒”。当时,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听到刘蜕考中的消息以后,异常欣喜,赠给他“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没有接受。他写了一封信给崔铉说:“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

扑朔迷离

“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不易辨认。

此典出自《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扑朔形容跳跃,迷离形容眼睛转动。扑朔、迷离原意是模糊不清,难以辨别谁雄谁雌。”

我国古时候,流传着一个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木兰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家姑娘,整天纺线织布。有一年,北方边境上发生战事,皇帝下诏书在老百姓中间征兵打仗。征兵的名册上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可是父亲年老体弱,怎么能上战场去打仗呢?弟弟年纪还小,也不能替父亲去从军。这可怎么办呀?木兰愁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整天长吁短叹。一天,她忽然想出一个办法:我替父亲去应征,女扮男装,不就解决了这个难题吗?木兰是个坚强果断的姑娘,说到做到。她跑到市场上买来骏马,又购置了鞍鞯、辔头、马鞭,跟着同村的男子们一块儿出征了。

木兰这一去就是十年,风餐露宿、爬山过河、出生入死、转战千里。许多将士和同伴们都死在了战场上,木兰侥幸地活了下来。军队打了胜仗,皇帝赏赐凯旋的功臣。皇帝问木兰:“你立了功劳,你想要什么,尽管说出来吧!”木兰坚定地回答说:“我多大的官也不想做,多么值钱的宝贝也不想要,我唯一的请求是骑上千里马,早点回到家乡去!”

皇帝答应了木兰的请求,木兰很快就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家里人看到久别重逢的木兰,激动万分。年迈的父母互相搀扶着出城外迎接她;姐姐梳洗打扮像迎接贵宾一样;小弟弟磨刀杀猪宰羊给姐姐吃。

木兰终于回来了。她重新走进十年前自己居住的房间,打开窗户,坐在床上,心情真是畅快呀!她脱下战袍,换上自己以前的旧衣服。倚在窗台上梳理自己的头发,把头发梳成女人的样式。又对着镜子在额头上贴一块花黄,变得和乡里的姊妹一样漂亮。

这时候,一同在疆场上拼杀的伙伴们来看望木兰。木兰穿着女人的衣裳、梳着女人的发髻、带着女人的饰品,款款地走出房门。同伴们一看,全惊呆了:“怎么!我们在一块行军、打仗十二年,竟然不知道你是个女的!”

是呵,雄兔四腿跳跃、眼睛动;雌兔眼睛动、四腿跳跃。两只兔子在地上一块儿跑,你怎么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千变万化

“千变万化”比喻事物或现象变化多端,纷繁复杂。

此典出自《列子·周穆王》:“千变万化,不可穷极。”

西周时候,周穆王有一次西行打猎,碰到了一位工匠叫偃(yǎn演)师。穆王问他:“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君王叫我造什么我就能造什么,我已造出一些东西,请君王先去看一下。”穆王说:“改天我和你一起看吧。”

第二天,偃师拜见穆王,并把他所制做的能歌善舞的假人一起带来。这些假人在偃师的掌控下唱起歌来很合乎旋律,跳起舞来很有节奏,真是千变万化,不可思议。

钱能通神

“钱能通神”这个典故比喻社会上金钱的魔力。

此典出自唐代张固《幽闲鼓吹》卷五十二:“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

唐朝时,有一个叫张延赏的人,奉命审理一个案件。起初,他决心弄个水落石出,便命手下的人认真追查。第二天清晨,他发现桌子上放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钱三万贯,乞求不要再追究这件事。”

张延赏没有理会这件事,命人继续追查。过了几天,在他的桌子上又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十万贯”。张延赏一看行贿的钱数这么多,就不再追查这个案件了。别人问他为什么不继续追查了,他说:“十万贯钱,可以通神呀!……”

强龙不压地头蛇

“强龙不压地头蛇”比喻即使是强有力者,也难以对付盘踞当地的恶势力。

此典出自《西游记》第四十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