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交际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700000010

第10章 十鼠同穴(1)

许多老鼠穴居在一个洞内。比喻许多坏人聚在一起互相争斗。

此典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

三国时魏人鲍勋为人正派,不徇私情。在他做曹丕的侍从官时,常常犯颜直谏曹丕。因此曹丕渐渐对他产生愤恨。

曹丕的妻子有个兄弟,利用职务之便,私自盗用公款,依法应当处死,曹丕为他向曹操求情,鲍勋不赞成。曹丕因此恼恨鲍勋,但因鲍勋的父亲曾救过曹操,对他也无可奈何。

曹操死后,曹丕成了魏文帝。鲍勋看到文帝贪图享乐,就提醒他说:“您刚做皇帝,当务之急是加强军备、发展农业,建造台榭苑囿等事,可以待财力允许时再办。”文帝听了很是反感。

过了一些日子,文帝要出去打猎,鲍勋又劝阻他说:“从前的三皇五帝,无不以孝治天下,您也应该那样做,怎么可以在守丧期间跑出去打猎呢?”

文帝这次就不听他的,硬是带了几个侍臣出去打猎,玩了个痛快。

后来,文帝率兵出征回来,在陈留郡屯兵休息。陈留太守孙邕是鲍勋的老朋友,想去探望鲍勋。当时军队刚停驻下来,营垒还没有建好,只是立好了矮墙的标志,圈定了范围。孙邕就跨过标志,想抄近路走。军营的管理人员刘曜要阻止他进来,鲍勋因为营垒还没有造好,就劝刘曜通融一次,让孙邕进入营地。

大军回到洛阳以后,刘曜犯了错误,鲍勋提议将他免职回家,刘曜心生不满,暗地里把鲍勋私自放孙邕入军营的事奏告文帝。魏文帝抓住了把柄,小题大做,命令把鲍勋交给廷尉治罪。廷尉决议“判刑五年”,可是三官驳回:“依法罚金二斤。”文帝一听,火冒三丈,说:“这鲍勋没有活命的道理,你们竟敢放纵他!把三官抓起来,让他们跟‘十鼠同穴’一样,跟那伙邪恶奸诈的犯人关在一起!”

曹丕最后还是把鲍勋杀掉,泄了私愤。

十八般武艺

古时有十八种兵器,因此也有十八般武艺的称谓。比喻对从事的行业件件精通。

此典出自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

《水浒传》第一回《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讲述了王教头教九纹龙史进学武艺的故事:

……史进每日求王教头点拨十八般武艺,一一从头指教。哪十八般武艺?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扒。……前后得半年之上,史进打这十八般武艺,从新学得十分精熟,多得王进尽心指教,点拨得件件都有奥妙。

旧时常用“十八般武艺,件件皆精”来形容武艺的全面和高超。但究竟哪十八般武艺?

说法却并不完全一致。清朝褚人获的《坚瓠集》则说:

明嘉靖间,边廷多事,官司招募勇敢。山西李通,行教京师,应募为第一,其武艺,十八般皆能: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矛,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爬头,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其实,所谓“十八般武艺”,只能解释为一切武艺的意思,至于其名称是否一致,件数是否准确于十八,则不必追究。

三寸不烂之舌

形容一个人的口才好,能言善辩。

此典出自汉·司马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战国时期,秦军进攻赵国,包围了都城邯郸,形势对赵国非常不利。赵国的公子平原君赵胜匆忙赶到楚国,请求派兵援救,但楚王不答应。在平原君的随从里,有一个人名叫毛遂的,自告奋勇去劝谏楚王。毛遂能说会道,向楚王陈明利害,终于使楚王答应派兵,并当场签订了盟约。平原君很高兴,连声夸奖毛遂:“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后人把“三寸之舌”演化成“三寸不烂之舌”。

大材小用

指人材使用不当,以致造成屈材或浪费。

此典出自宋·陆游《送辛幼安殿撰造朝》。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曾组织过队伍抗击金人的侵略,后来接受南宋朝廷的任命,担任过湖北、江西等地的安抚使等职务。他主张训练军队,坚决抗金,受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被取消了职务。于是,他就长期在江西上饶一带闲居。

过了几年,他又被起用,担任绍兴府知府兼浙江东路安抚使。当时,陆游正在绍兴闲居,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爱国诗人,已经快八十岁了。辛弃疾非常敬重他,到任不久,就去拜访陆游。经过交谈,陆游觉得辛弃疾很有才能,希望他在事业上有更大的成就。陆游还写了一首长诗送给辛弃疾,诗中说:“大材小用古所叹,管仲、萧何实流亚。”意思是说辛弃疾是管仲、萧何一类的治国英才,现在只让他当个安抚使,是把大的材料用在小的地方,太可惜了。

“大材小用”比喻人材使用不当,屈才。也作“大才小用”。

大笔如椽

原意指所用的笔有椽子那么巨大。比喻笔力雄健或大手笔之作。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王馾传》。

东晋时,20岁便被大司马桓温聘为主簿官的王馾,是宰相王异的孙子,他很有才华。有一次,官员们在一起开会议事,桓温想试一下他的才学,就派人偷偷拿走了他的发言稿,但王馾发觉后并不慌张,仍旧侃侃而谈,讲出自己的观点,令在场的人惊佩不已。从此,恒温更加重视王馾。

有一天夜里,王馾作了一个梦,梦见有人给他一支大笔,粗大得像架在屋梁上的椽子(大笔如椽)。王馾被梦惊醒了,马上告诉家里人说:“一定又有用得上我这支大手笔的时候。”

不久孝武帝去世了,写讣告、哀策、谥议等一系列繁重而又重要的文字工作全由王馾承担了起来。王馾把这一切都做得很好,博得了大家的好评。

才高八斗

形容极有才华。

此典出自南朝·宋·无名氏《释常谈·八斗之才》。

南北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山水诗人叫谢灵运。他从小就很聪明,他的祖父谢玄对他特别疼爱。

谢灵运长大以后,诗写得特别好,也继承了家传书法,当时号称无人可比。宋文帝对他非常赏识,把他的诗和书法称为“二宝”。当时的文人墨客也都很喜欢他的诗,他的诗一写出来,文人雅士就会争相抄录,到处流传。

谢灵运也认为自己很有才华,有些自命不凡。他曾经说过:“魏晋以来,天下的文学才华总共有一石(一石等于十斗),曹子建(曹植,是曹操的儿子)独占了八斗,我占了一斗,天下其他的文人共得一斗。”从他的话中可以看出,他除了佩服曹植以外,其他人的才华都不在他眼里,自我评价非常高。

“才高八斗”又作“八斗之才”。

山雨欲来风满楼

大雨即将来临时,风声充满了楼阁。后比喻重大事件前到处充满了紧张的气氛和迹象。或指不祥的预兆。

此典出自唐·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是唐代诗人,他任监察御史时来到咸阳。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独自登上与长安仅一水之隔的咸阳古城西楼,观赏景致。这时天边飘来一片黑云,一阵凉风从西南方向刮来,越刮越大,越刮越紧,天地之间一片茫然凄凉,景色更加萧瑟肃然。诗人凭栏远眺,面对暮色之中的衰柳枯杨和河塘芦苇,不禁想起了自己的家乡。那是水乡泽国的江南呀!回忆自己大半生的沧桑蹉跎,眼见朝廷的腐败,忧情愁绪顿然而升。缓缓地吟出一首诗来: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这首诗不仅充满诗情画意,而且语言优美凝炼,更重要的是诗中“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一句,意味深长,发人深思。它既是自然现象的真实写照,又是社会重大变故的预言和征兆。后来就成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千万买邻

为选择好的邻居不惜重金,形容好邻居的宝贵。

此典出自唐·李延寿《南史·吕僧珍传》。

吕僧珍是南北朝时南朝梁的开国功臣,很受梁武帝的赏识,他为官清正廉洁,不徇私情,很受老百姓的敬重。

吕僧珍在南兖州(治所在今江苏扬州)当太守时,在当地也很受老百姓的拥戴。有一个名叫宋季雅的人,由于仰慕吕僧珍的人品,特意把吕僧珍家隔壁的房屋买下来居住,与吕僧珍做了邻居。

有一天,吕僧珍和宋季雅在一起聊天,吕僧珍问宋季雅:

“你买这幢房子花了多少钱?”宋季雅说:“花了一千一百万。”吕僧珍听了,大吃一惊,他觉得这幢房子无论如何也值不了那么多钱,就向宋季雅说:“怎么会这么贵?”宋季雅笑着说:“一点也不贵呀!我用一百万买房子,用一千万买邻居。”吕僧珍也笑了起来。

“千万买邻”又可说“百万买宅,千万买邻”。

一不做二不休

做一件事就不要停下来,不做则已,做了就做到底。

此典出自唐·赵元一《奉天录》。

唐末安史之乱的时候,大将王思礼奉命率军平叛。在一场大战混乱之中,他的马被敌将射死,王思礼摔倒在地。万分危急之际,骑兵张光晟骑马赶来,他跳下马把王思礼扶上自己的坐骑,使他逃脱大险。

叛乱平定后,王思礼升了高官,不忘张光晟的救命之恩,和张结为兄弟,并一再向朝廷保举,从而使张的官越做越大。

京师长安发生军队哗变事件。唐德宗仓皇出逃奉天(今陕西省乾县),叛军推立太尉朱馱为帝。张光晟依附了朱馱,做了他手下的节度使。

朱馱自称大秦皇帝,领兵进逼奉天,张光晟当了他的副将。不料出师不利,围城一个多月未能攻克,而各处来援救德宗皇帝的军队纷纷赶来。在这种情况下,朱馱、张光晟只能退回长安。

次年,朱馱又改国号为汉,自称汉元天皇,封张光晟为宰相。这时,唐军将领李晟等已迫近长安。张光晟见朱馱大势已去,便暗中派人与唐军将领李晟取得联系,希望归降朝廷,李晟表示欢迎。

张光晟作为内应,劝朱馱赶快离开长安,并亲自护送他出城。待朱馱逃远后,张光晟又返回长安,率领残部向李晟投降,李晟答应奏告朝廷,减免他叛变投敌的罪行。

但是,后来德宗皇帝却颁下诏书,处死叛逆张光晟。李晟无法再为张光晟说情,只好执行。

临死前,张光晟悲哀地说:“把我的话传给后世的人:第一不要做,第二做了就不要罢休!”

后人把他的话简化为“一不做,二不休”的成语。

尸位素餐

尸:占据的意思。素:不劳,白白地。意思是官吏空占职位、白受俸禄而不克尽职守。有时也用于自谦,表示没有做什么事情,或者未尽职守。

此典出自汉·班固《汉书·朱云传》。

西汉人朱云,身材高大,勇猛过人,性格豪爽,为人正直,加之学识渊博,因此年轻时就出了名。

到了四十岁那年,朱云又去拜师学习《周易》和《论语》。这样,他的学识更加渊博了。有个地方小官竟然特地上了一道奏章,向汉元帝推荐朱云,说可以任用他为御史大夫。虽然朝廷没有接受,但也足以证明他才学之深和影响之大。

后来,朱云在一次关于《周易》的学术辩论中驳倒了元帝的一个宠臣,致使名满京城。

这才被征聘为博士,不久当上了槐里县令。

县令的地位并不高,但生性孤傲的朱云却敢于抨击那些昏庸无能而又身居高位的一些大臣。当时的丞相是韦玄成,朱云多次上书指责他无所作为。为此,韦玄成对朱云非常忌恨。

后来,韦玄成终于利用职权把他逮捕下狱;虽然受到赦免,但从此也丢了官。

元帝死后,成帝即位。曾经给成帝讲授过《论语》的张禹得到重用,被任命为丞相。朱云觉得张禹没有什么本事,便上书成帝,请求召见。

成帝答应了他的请求,召见了他。朱云当着众大臣说道:“现在朝廷的大臣,对上不能匡正皇帝的过失,对下不能有益于百姓,全是白白地占据着职位吃闲饭。请求陛下赐我尚方宝剑,让我斩一个佞臣,从而达到以一警百!”

成帝惊诧地问:“你要斩的是谁呀?”

朱云高声喊道:“就是丞相张禹!”

成帝勃然大怒,拍着桌子喊道:“你这个卑贱小臣,胆敢口出狂言,当众诽谤丞相,侮辱我的师傅,罪死不赦!”

朱云被武士抓起来押下去,但他双手抓住殿前的栏杆不放。在拖拉之间,栏杆竟然折断。他一面走一面大声狂叫道:“我能和夏朝的忠臣关龙逄、商朝的忠臣比干一样,为直言谏君而死。我死了不要紧,但不知陛下今后怎么办!”

左将军辛庆忌慌忙跪伏在地,脱下冠带,解下印绶,向成帝叩头说:“朱云一向狂直,为世人所知。他说得对,就不该诛杀;他说得不对,也应容忍他。臣愿以死替他求情!”

成帝见辛庆忌头都叩得鲜血淋淋,受到感动,终于赦免朱云,将他释放回家。

不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比喻很小的待遇。折腰:弯腰行礼。比喻不能为了一点俸禄就屈身于人。形容为人清高,有骨气。

此典出自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

陶渊明,名潜,是我国晋代非常有名的田园诗人。他祖上曾当过官,但到了他那一代,家境已不富裕了。

陶渊明从小就喜欢读书,不想求官。每天读书做诗,觉得非常快乐。后来,他越来越穷,常常是饭都吃不饱。他的亲戚朋友劝他去谋个官职,也好养活家里的人,他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开始,他在刘裕手下做参军。公元405年秋,又到彭泽县去当县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