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交际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
3217700000006

第6章 酒池肉林(1)

“酒池肉林”形容穷奢极欲,或用来夸耀家境富裕。有时也用以形容酒肉之多。

此典出自《史记·殷本纪》:“以酒为池,以肉为林。”

殷纣王是历史上的一个昏君,他腐化到了极点,荒淫无道。整天沉醉于酒乐歌舞、女色之中,广修园圃,大养飞禽走兽。为了满足他的私欲,不惜耗费大量民财,在沙丘大建苑台,以酒为池,以肉为林,大肆挥霍。尤其荒唐的是他还命令男女裸体在酒池中追逐嬉戏,而这个腐朽的暴君就在池边通宵达旦地饮酒作乐。他宠爱妲己,对妲己唯命是从。忠臣上谏,他充耳不闻,甚至杀掉向他劝谏的大臣。为此百姓怨声载道,诸侯多有反叛。由于殷纣王作恶多端,国事废弛,在人民的一片反对声中,被周武王赶下了台。

开源节流

“开源节流”比喻经济上要增加收入,节省开支。

此典出自《荀子·富国》:“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

《富国》是阐述荀况经济思想的一篇重要文章。文章以富国之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重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荀况指出:如果想要国家富强,朝廷就要关心爱护百姓,使老百姓安居乐业,并积极参加生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积累,充实国库,使国家富强起来。荀况说田野与农村是财的本,官府的货仓和粮仓是财的末。百姓得到好的天时,顺应时节耕作,这是财货的源,按照等级征收的赋税纳入国库这是财的流。因此,贤明的君主必须谨慎地顺应时节的变化,开源节流,时时刻刻慎重地考虑这些问题。

可折半直

这则典故讽喻那些只斤斤计较于钱财的人。

此典出自《艾子杂说》:“艾子见有人徒行,自吕梁托舟人以趋彭门者,持五十钱遗舟师。师曰:‘凡无赍而独载者人百金。汝尚少半,汝当自此为我挽牵至彭门,可折半直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艾子看见一个徒步行走的人,从吕梁委托撑船师傅带他往彭城去,并拿出五十钱送给撑船师傅。

撑船师傅说:“凡是不带行李独自一人乘船的,要交一百金船费。你只有五十钱,就从这里开始,替我拉船纤,一直拉到彭城,那一半价钱就抵消了。”

利令智昏

“利令智昏”比喻因贪利而使头脑发昏,干出失去理智的事。

此典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昏智’,平原君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公元前262年,秦国派兵攻打韩国的野王(今河南泌阳县),野王降秦,这就切断了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国的通路。上党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很快就要灭亡了。上党郡守冯亭十分着急,派使臣去赵国,愿以上党等十七个城邑投降赵国,共同抵抗秦国。赵王和群臣商议,有人主张接受上党郡守投降,有人主张不要接受,大家都争论不休。最后,赵王采纳了平原君赵胜的主张,接受上党郡守的投降,并派平原君领兵驻扎在上党,从而抵御秦军。公元前260年,秦将军攻取上党,上党军民败退到赵国。接着,秦军进攻赵国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赵将廉颇阻挡了秦军的攻势,两军呈对峙状态。这时,赵王误以为廉颇坚守不出是因为畏惧秦军,他听了秦国散布的“秦国最害怕赵国派赵括为领兵”的谣言,就让赵括代替了廉颇。秦国听说赵括取代廉颇,立即暗里派武安君白起为将,以王为副将,把赵军分割包围,赵军大败。

《史记》作者司马迁在评论这场战役时说:“平原君赵胜,是一个行为超出普通世俗子弟的有才干的公子,然而有时也看不清局势,不明白大道理。俗话说:‘利益,能够使人冲昏头脑,丧失理智。’平原君贪图冯亭的利诱,主张接受上党郡降赵,诱发了长平之战,以致使赵国在长平损失了四十多万兵众,甚至差一点就丢掉了国都邯郸。”

史家历来认为,赵国在长平战役中的惨败,主要是由于赵王用人不当造成的,不应归咎平原君关于接受上党投降的建议。但是,司马迁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也算一家之言吧。

蒙子公力

“蒙子公力”的意思是说,承蒙子公(陈汤)的大力帮助。人们用它比喻谄媚行贿,以求提拔、重用。

此典出自《汉书·陈万年传》:“时车骑将军王音辅政,信用陈汤。咸数赂遗汤,予书曰:‘即蒙子公力,得入帝城,死不恨。’后竟征入为少府。”

汉元帝时期,御史大夫陈万年有一个儿子叫陈咸,字子康。陈咸依靠着父亲的权势,十八岁就在朝中当了郎官。他很有才能,敢于直言,因而也得罪了很多大臣。一次,父亲陈万年病了,把陈咸叫到床前,耐心地劝说儿子要善于处理好关系,不要得罪人。一直谈到深夜,然而陈咸却坐着睡着了,头碰到了屏风上。陈万年大怒,要鞭打儿子,骂道:“我教导你怎样做人,你反而睡着了,不听我的话,这是为什么?”陈咸叩头谢罪说:“你说的话我全明白了,主要是教我学会奉承。”陈万年听了,一言不发了。

汉成帝即位后,车骑将军王音执掌朝政,他很信任陈汤。陈咸认定陈汤很有实力,就多次贿赂陈汤,并给他写一封信,说:“如果承蒙子公您鼎力相助,让我回到京城做官,我死无遗憾。”本来,汉成帝即位之后,陈咸曾因为受牵连被免官,过一段时间就要到南阳任太守。他和陈汤拉上关系后,竟然又被调入京城做少府。

梦中得金

这篇寓言讽刺并揭示了贪财好利的虚伪众生相。

此典出自刘元卿《应谐录》。

有个生员,性格狡猾,能用诡计欺骗人。学府里的博士管教很严格,生员们稍微犯点规矩,必定派人抓来,狠揍一顿,从不宽恕。有一天,这个生员不小心违反了规定,博士追拿很急迫,坐在彝伦堂上,怒冲冲地等着他。过了一会儿,生员到了,长跪地下,不说别的事,只说:“学生我偶然得到一千金,正在处理,所以来见先生迟了。”博士听到生员得到的金子很多,就气愤地说:“你的金子是哪里得来的?”生员说:“从地里挖到的。”又问道:“你想怎样处理它?”生员回答说:“学生我家里本来非常贫穷,没有财物产业。今天我同妻子商量,打算用五百金买田地,二百金买房产,一百金买器具,一百金买僮仆和婢妾;只剩下一百金,用其中的一半买书,从今以后要发愤攻读,另一半送给先生,来报答您平日教育我的恩德。”博士说:“有这种事啊!我凭什么接受你的金子呀?”于是,马上叫来管事的,准备丰盛干净的酒席,请生员坐席,让他喝酒,又说又笑,态度非常好,和平时判若两人。当酒喝到正高兴的时候,博士问道:“你刚才匆匆忙忙来这里,也曾把金子收到箱子里锁上了吧?”生员站起来回答说:“我把这些金子刚布置妥当,就被老婆一转身把我碰醒了。金子已经不见了,哪里还用得着箱子呀?”博士一听,吃惊地说:“你所说的金子的事是做梦吗?”生员回答说:“本来就是做梦啊!”博士很不高兴,然而已经表示亲切了,不好再发怒,只得慢条斯理地回答说:“你对我还是有很好的情意的。梦里得了金子还不忘记我,何况是真的得到了呢?”于是就又给他喝了一两杯酒,然后就让他出去了。

莫砍虎皮

这则典故讥讽为钱利不顾死活的人。

此典出自《笑得好》。

一个人被老虎叼走,他的儿子要去救他,就拿起刀去杀老虎。那个人在老虎嘴里大声喊道:“我的孩子,你要砍,只能砍脚,不要砍坏了虎皮,虎皮可以卖很多银子呢!”

牧竖拾金

这则寓言说明心地无私,便能“意自适”、“职亦举”。

此典出自《贤弈编》。

有个牧童,衣衫褴褛,蓬头赤足,每天赶着牛羊到山冈郊野中去放牧,常常放开喉咙唱着歌,他的思想自由自在,放牧的任务也完成得很好。

有一天,牧童拾到了一铢钱,装在衣领中。从此以后,他的歌声逐渐消失了,牛羊也经常到处逃散不顺从他的指挥了。

妻怒而去

这个寓言是叫人不要贪图非分,以免连分内的东西也要失去。

此典出自《说苑·正谏》:“当桑之时,臣邻家夫与妻俱之田。见桑中女,因往追之,不能得。还及,其妻怒而去之。臣知其旷也。”

这段话意思是说:

采桑的季节来了,我邻家的丈夫和他妻子一同到田野里去。丈夫看见桑林里有一个采桑的姑娘,便去追逐她,结果没有弄到手。回到家里,他的妻子愤怒地离开了他。

我嘲笑这邻家的丈夫反成了一个没有妻子的男人了。

齐人攫金

这个故事我们,当一个人受了某种坏思想所支配的时候,往往会干出正常人所难以理解的事情来。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去宥》。

齐国有个人想得到金子,于是就在清早穿上衣服戴上帽子,去了卖金子的地方,看见别人手里拿着金子,一把就夺了过来。差吏当场逮住他,把他捆绑起来,问道:“人都在这里,你抢夺别人的金子,为什么呢?”

他回答说:“我根本没有看见人,只看见金子了!”

轻裘肥马

“轻裘肥马”形容生活豪华。

此典出自《论语·雍也》。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公西赤(字子华)有一次出使到齐国。冉求替他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小米。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多给一些。孔子说:“再给他二斗四升。”冉求却给他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出使齐国,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又轻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救济需要救济的人,而不给富裕的人。”

倾家赡君

“倾家赡君”讽刺了悭吝人的无知与可笑。

此典出自《笑林》。

在汉朝有一个老人,没有儿子,家中富有,但他却非常节俭而吝啬。整天粗衣淡饭,天刚亮就起床,晚傍黑就睡觉;经营产业,搜刮剥削从不满足,而自己也从不随便花钱。

有人跟随着他,向他苦苦哀求施舍,他没有办法只好从内室取出十个积钱,从堂屋出来后,一边走一边减,等走到外面,只剩下一半了,他还心痛地闭上眼睛把钱塞给那个求乞的人。过了一会还叮嘱那人道:“我已经把全部家当都送给你了,千万不要对其他人说,不然他们会效法你而跑来求我的。”

老人不久死去了,他的田宅全部被没收了,金银财宝也都被充实国库了。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形容极为丰富,取不完,用不尽。

此典出自宋代苏轼《前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前赤壁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写的一篇文辞华美的赋。苏轼在这篇赋的第四自然段中写到:“流逝的一切就像这江水一样,然而它又没有因流去而消失,始终还是一江的水;圆缺的东西就像月亮一样,然而它并没有减少或增长,始终还是一轮月亮。如果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不到一转眼的工夫就完了;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和我都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这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况且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各的主人,如果不是我所有的,就是一根毫毛也不会去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听风成为声音,眼看明月成为景色,拿取这个无所谓,使用这个不会枯竭。这虽然是造物者的无穷无尽的宝藏,但也是我和您所共有的。”

三虱相讼

“三虱相讼”这一典故说明一切寄生虫,既相互争抢又相互依存的本性。

此典出自《韩非子》。

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猪身上,相互争吵起来。

这时,又有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它们争吵不休,就问它们:“你们为什么争吵呢?”

三个虱子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美的地方。”

那只虱子听了,说:“难道你们不担心腊祭的时日就要到了吗?到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便要被杀掉煮熟成为祭品,你们不抓紧时间吮吸它的鲜血,还争吵什么呢?”

三只虱子一听,如梦初醒。于是,它们就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吮吸着猪血。

杀鸡取卵

“杀鸡取卵”讥讽贪得无厌者营求暴利时不计后果、不计手段的行为。

此典出自《伊索寓言》。

在古代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贪婪的人,家里喂养一只母鸡。他每天都把鸡下的蛋拿去卖钱。然而卖鸡蛋的钱毕竟有限,不够他花的,所以他整天冥思苦想,妄想能有一天发大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