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能力
321800000046

第46章 能力十四 不断学习的能力—活动老,学到老(1)

随着社会的进步,知识更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应对这种变化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学习。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说过:"在知识经济时代,谁不善于学习谁就没有未来。"对于个人而言,学习是一种权利,社会的每一分子都有权利获得学习的机会。因为学习如同呼吸,意味着生命的存在。学习是一辈子的事,一千五百年前,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也认为:"人生应当自摇篮学习到墓穴。"

不断学习,我们可以解读自己的人生密码,规划自己生涯发展的蓝图;不断学习,可以积累属于自己的智能资本;不断学习,可以开发生命的源泉,实现自我蜕变;不断学习,可以打破界限,冲破限制自己的瓶颈。

不断学习,活到老,学到老!

生命的根本保证是学习

一个人有了知识,才能变得似有三头六臂。

--马克思

"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的本质就是培养人的能力,只有通过学习,掌握了这些能力,才能让我们的生存更加有保证。古人云:"授我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我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在学习中探索生存的技能,在生存中体会学习的奥秘,人生才会越来越有意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王冕七八岁的时候,就已经能帮家里做事了。父母安排他每天牵着牛出门去放牧。

有一天,小王冕跟往日一样出门去放牛。可是一直等到太阳落山,妈妈做的饭菜都凉了,也没见王冕回家。又过了一会儿,牛独自从院门外回来了,自个儿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然后慢悠悠地钻进了牛圈,但放牛的王冕却没有一起回来。

父母非常担心,想要出去寻找,就在这时,王冕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了回来,他先到牛圈一看,发现牛已经回来了,这才松了一口气。父亲把他叫到面前,询问他回来晚的原因,王冕低下头,内疚地解释说:"是我听书忘记时间了。"

原来,王冕放牛路过村里的那个学堂时,听见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下子就给吸引住了,特别羡慕,他把牛拴在野地里让它吃草,自己则悄悄地溜进学堂,听学生们读书,听一句,记一句,非常入迷,不知不觉,太阳已经下山了。

当他跑到草地去找牛,发现牛已挣断绳子,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幸亏路走熟了,牛顺着回家的路,自己回到圈里了。虽然牛安全地回家了,可王冕挨一顿打是免不了的。

父亲把他狠打了一顿,教训他以后不许在放牛时去听书。然而这一顿棍子,并没有把他的求知欲打掉。两天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了。当父亲又要拿棍子打他时,母亲便劝解道:"孩子这样痴心,打也不会有什么用的,干脆这牛别让他放了。"从那以后,父亲再不让他去放牛了。

当时,正好村旁山上的佛庙要雇人做些粗活,于是王冕便到庙里住了下来。白天做一些杂事,换两顿饭吃,到了晚上他就睡在佛殿内,借助桌案上摆放的长明灯的微弱光线,聚精会神地看书,每晚都看到大半夜才睡觉。

由于王冕的刻苦好学,当地一个名叫韩性的学者收了他做徒弟,跟着他一起学习。

有了这样好的条件,王冕倍加珍惜,每天都很努力地学习。为了让自己掌握更多的技能,他还在劳动、读书之余迷上了写诗作画,经过勤学苦练,他终于在诗画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如此恶劣的环境也没阻挡住王冕好学的精神,学习使他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此改变了生存的环境。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年代,学习更成为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方式和最佳方式,是学习让我们掌握了生存的技能,是学习让我们体味了人生的意义。

学习化生存是最佳的生存方式,它更多的是一种理念,一种途径,通向睿智、丰富、幸福生活的途径。

现在,我们迈入了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生产的信息化,使劳动也具有鲜明的智能化特征。

"知识经济是以学习为基础的经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是学习型社会。"青少年朋友面对信息爆炸的时代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使用日新月异的劳动工具;也只有不断学习新的生存技能,才能在生存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有计划地看书,学以致用

你们不仅应当领会你们学到的知识,并且要用批判的态度来领会这些知识。

--列宁

时代的发展打破了人们往日对知识的理解。

人们已认识到,知识并不等于能力。21世纪对能力界限的新要求迫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学的知识。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提出以后,又明确地指出:"各种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应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也就是说,有了同等知识,并不等于有了与之同等的能力,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之间还有一个转化过程,也就是学以致用的过程。

如果有知识不知应用,那么拥有的知识就只是死的知识。死的知识只能当画看,但看久了也就烦了。

因此,在学习知识时,不但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知识的仓库,还要让它成为知识的熔炉,把所学知识在熔炉中消化、吸收。

一位初中学生写了一篇学以致用的作文:

在这个星期里,我们班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星期一下午,我到化学实验室去上化学课,实验一点一点地接近尾声。就在离下课还有两分钟时,我意外地发现,在我的抽屉里,居然有一个崭新的"诺亚方舟"牌的电子词典。要知道,我昨天才买了一个文曲星,今天又捡了一个,真是太走"狗屎运"了!"铃铃……"这时下课铃响了。化学老师迅速地离开了教室。这可怎么办呢?

就在这个时候,小明走到我的身边,惊奇地发现我的手里有一个文曲星(要知道,我可是班上的"难民"),就问:"你怎么有个文曲星呢?莫不是你捡来的吧!"等他知道真相后,就感叹道:"你太走运了,反正你已经有一个文曲星了,不如把这个给我吧!"唉,这个小明,又打鬼主意,我在心里说。而嘴上却说:"这怎么行,这是别人的财产,你无权动它。"一路上,有几个同学都向我提出这个问题。莫不是所有的同学都有着这么强的私心?我心里不禁产生了疑惑。

"罗晓飞,我捡了一个文曲星,你要不要?"我故意这样问道。"真的,这样的好事我求之不得哩!"我一听到这个回答,心里马上凉了一截:连思想品质不错的同学都这样说,这个世界真是太灰暗了。

在思想政治课中讲过:"捡到他人遗失的钱物不归还是违法的行为。"照这样说,如果我们班的同学捡了东西的话,那基本都会归为己有,那都会违反法律。学习了知识就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思想政治也一样,思想政治是用来美化我们的思想,是用来提高我们的道德水平,如果我们学了思想政治而不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话,那就等于白学了,那课堂40分钟岂不是浪费了吗?

同学们,请你们记住"学以致用"这个成语,你们的成绩、能力都会大大提高的。

一个初中生的简单作文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学习知识不能只啃书本,学一套,做又是一套,结果只能是原来的你,没有任何改变,没有丝毫的进步,这样的学习是毫无意义的。现在有不少青少年在学习时都会问:"我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干什么?难道是为了考试?"的确,考试是学习的目的之一,但是,学习还有着更为重要的目的,那就是去实践。

顾炎武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来表达自己的学习主张。

儒家大师朱熹也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

只要我们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便能在有限的时间内,阅读更多的书籍,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读书的目的就在于在实践中应用,在于指导人们的生活,读书若不与实际相联系,是毫无用处的。最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便是理论与实际相联系地读书。

学以致用,这是成大事者必备的一种能力,知识的作用只有在运用中才能被发挥出来,这也是成功者之所以能成大事的关键所在。要想成功,就必须让知识转化为能量,那就赶紧培养你学以致用的习惯吧。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论知此事要躬行。"

经常拜读经典名著,学会阅读

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

--培根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具有渊博知识的青年人会散发出一种儒雅的风度。一个具有渊博知识的青年人,远比那些随波逐流、见识肤浅的同龄人更有魅力。

司马迁很小的时候就饱览群书,20岁时,便开始遍游祖国各地,了解了各地历史和风土人情,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他做太史令后,常跟随皇帝在全国巡游,搜集并阅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宫廷里的藏书都被他读遍,掌握了大量的史料。在"李陵事件"的悲惨遭遇中,他从"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等先圣先贤的遭遇中获得了求生的希望,以顽强的毅力,历时10年编写了历史巨著《史记》,流芳千古。试想,司马迁若是没有阅读大量史料,在遭遇大难后,空虚的灵魂没有史书中那些先圣先贤的激励,没有丰富的学识让他先前的宏愿得以实现,可能中国的史书就不会有司马迁这个名字。

渊博的知识是修养的前提。学识的素养,不是短时期可以装模作样的假象,而是贯穿于生活每个细节中的自然流露、自然表现。黄山谷曾说:"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可知读书求知的重要性。这也正是为何有的人面目平常,但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如沐春风;有的人为何满面脂粉,姿态万千,但交谈却风韵全无、索然无味的原因。

所以,青少年要多读经典名著,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戏剧大师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青少年朋友们,由此我们可以想到,读书对我们是何等的重要。正像俄国作家普希金所说:"书籍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亲爱的青少年朋友们,立即行动起来吧!向知识进军,用书籍点燃智慧的明灯,这,就是我们的心声!

关于读书择优之理,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早就指出:要坚持宁缺毋滥的原则,拒绝坏书,"应该去读那些伟人的、或已被事实证明是好书的名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称得上开卷有益。

如何正确选择书呢?

1谨慎选择阅读,否则会浪费太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