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杰出青少年应具备的30种能力
321800000005

第5章 能力二 战胜命运的能力—成就大写的"人"(1)

正当贝多芬精力充沛、充满热情地献身他所钟爱的音乐事业时,不幸的事情发生了,由于患耳病,贝多芬渐渐失去了听觉。一天,他和朋友到野外散步,朋友们听到从远处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赞叹道:"这笛声多么优美呀!"贝多芬侧耳倾听,可他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他们继续往前走,朋友们又听到牧童清脆的歌声,又赞美道:"这歌声多么动人!"贝多芬全神贯注地听,仍然什么也没听到。贝多芬这才知道自己的耳朵聋了。

对于音乐家来说,世界上还有什么能比耳朵更宝贵呢!音乐家要用耳朵去辨别音的高、低、强、弱,要用耳朵去欣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和多变的节奏,音乐就是声音的艺术啊!这个打击对年轻的贝多芬来说,来得太突然了。

贝多芬陷入了极大的痛苦之中。他绝望,甚至想到了自杀,连遗嘱都写好了。但是,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搏斗以后,贝多芬还是坚强地活了下来,因为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他对别人说:"是艺术,只是艺术挽留了我,在我尚未把我的使命完成之前,我不能离开这个世界。"

贝多芬勇敢地向命运展开了挑战,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豪迈地写道:

"我要扼住命运的喉咙,它休想使我屈服!"

这句话成为贝多芬一生的座右铭。

贝多芬比以前更加发奋、努力。尽管他的耳病越来越严重,他听不到鸟儿的鸣叫、小溪的歌唱,也听不到雷鸣、风吼,世界上的任何声音他都听不到。但是,贝多芬没有灰心,也没有气馁,他坚忍不拔地与命运搏斗。贝多芬与命运搏斗的艰苦时期,正是他一生中创作力最旺盛、成就最辉煌的时期。他的大部分成功之作都是耳聋以后创作的。他一生成就最卓著的九部交响乐都是在他患了耳疾,听力渐退的情况下完成的。贝多芬以他惊人的毅力、辉煌的成就掀开了欧洲音乐史上崭新的一页。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几部具有代表性的交响乐,一直享誉全球。

在绝望中抓住希望

不因幸运而故步自封,不因厄运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强者,善于从顺境中找到阴影,从逆境中找到光亮,时时校准自己前进的目标。

--易卜生

"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从苦难中获得的东西,都是我赢得成功必要的投资。""苦难缔造了强者健康有力的品格,丰富了强者的斗争经验,锻炼了强者非凡的才干,而这些都是获取成功必不可少的因素。"总之,"苦难是成功之母"。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如果你想摘玫瑰,就不要怕刺!人的一生不可能只有成功的喜悦而没有遭受挫折的痛苦,一个人如果能在失望中与绝望中看到希望,抓住新生,那他就已经有了成功的苗头。困难和挫折,对于处在人生初期的青少年而言,是在所难免的,但同时"苦难也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1967年夏天,美国跳水运动员乔妮·埃里克森在一次跳水事故中身负重伤。除了脖子受伤之外,全身瘫痪。

乔妮哭了,她躺在病床上辗转反侧。她怎么也摆脱不了那场噩梦,为什么跳板会滑?为什么她会恰好在那时跳下?不论家里人和亲友们如何安慰她,她总认为命运对她实在不公。从此她被迫结束了自己的跳水生涯,离开了那条通向跳水冠军领奖台的路。

她曾经绝望过。但是,她拒绝了死神的召唤,开始冷静思索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她借来许多介绍前人如何成才的书籍,一本一本认真地读了起来。

她虽然双目健全,但读书也是很艰难的,只能靠嘴衔根小竹片去翻书,劳累、伤痛常常迫使她停下来。休息片刻后,她又坚持读下去。通过大量的阅读,她终于领悟到:我是残了,但许多人残了之后,却在另外一条道路上获得了成功,他们有的成了作家,有的创造了盲文,有的创造出美妙的音乐,我为什么不能?于是,她想到了自己中学时代曾喜欢画画。为什么不能在画画上有所成就呢?这位纤弱的姑娘变得坚强起来,变得乐观起来了。她捡起了中学时代曾经用过的画笔,用嘴衔着,练习开了。

这是一个多么艰辛的过程啊。用嘴画画,她的家人连听也未曾听说过。

他们怕她不成功而伤心,纷纷劝阻她:"乔妮,别那么死心眼了,哪有用嘴画画的,我们会养活你的。"可是,他们的话反而激起了她学画的决心,"我怎么能让家人一辈子养活我呢?"她更加刻苦了,常常累得头晕目眩,汗水把双眼弄得辣痛,甚至有时委屈的泪水把画纸也淋湿了。为了积累素材,她还常常乘车外出,拜访艺术大师。

好些年头过去了,她的辛勤劳动没有白费,她的一幅风景油画在一次画展上展出后得到了美术界的好评。

不知为什么,乔妮又想到要学文学。她的家人及朋友们又劝她了。"乔妮,你绘画已经很不错了,还学什么文学,那会更苦了你自己的。"她是那么倔强、自信,她没有反驳,她想起一家刊物曾向她约稿,要她谈谈自己学绘画的经过和感受,她用了很大力气,可稿子还是没有写成,这件事对她影响太大了,她深感自己写作水平差,必须一步步来。这是一条满是荆棘的路,可是她坚信艺术的桂冠在前面熠熠闪光,等待她去摘取。

经过艰辛的努力,乔妮成功了。1976年,她的自传《乔妮》出版了,轰动了文坛,她收到了数以万计的热情洋溢的信。两年又过去了,她的《再前进一步》一书又问世了,该书以作者的亲身经历告诉残疾人,应该怎样战胜病痛,立志成才。后来,这本书被搬上了银幕,影片的主角就是由她自己扮演,她成了千千万万个青年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榜样。

其实,不幸的人毕竟是少数,尤其是生活在这个崭新年代的青少年,他们是幸福的、快乐的,遇到的大凡是好的景象,再不好的景况也只是考试不理想、学习跟不上等问题。这次没考好,难道下次也会差吗?这学期学习跟不上,下点工夫难道下学期还没有起色吗?客观情况都是无关紧要的,最重要的是在绝望中抓住希望,像乔妮一样,没有什么可以阻挡我们前进的路。

青少年是活力的主宰,年轻就有希望,一切失败只是暂时的。

无法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人,注定会重蹈覆辙。成功的人总会不断地从过去的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以此为戒,避免再次犯同样的错误,他们会把每次挫折都当成学习的一次机会。

每一次挫折都包含着珍贵的启示,包括失败者的心态、方法和技巧。善于反省,将会引领你走上成功之路。生命中没有逆境,也就无法使智慧增长;而缺乏希望,成功将永远把你拒之门外。如果我们不可避免地犯了错误,就应该说:"现在我知道这是错的,我永远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于是你就再也不会感到忧虑,过去犯的错将成为你今后的教训,时刻提醒你,这样的错也就不会困扰你了。

不幸也能成动力

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巴尔扎克

不幸是成功的前奏曲,更是成功的磨刀石。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不幸,眼前的世界就会焕然一新。

西汉司马迁,少年时就终日沉浸在如山如海的经史子集中,父亲严苛的教育让他苦恼不堪;后来又因为替李陵说了一句公道话而被处以极刑,更让他觉得生活是不幸的;为了完成《史记》,他不得不忍辱负重,天天遭受别人嘲笑的白眼,但是,他依然坚强地顶住了生活的压力,完成了我国著名的一部史书。

王安石在宋神宗时,几上几下,权力时而大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时而小到州府管辖的县官。但是,无论政治地位怎样变迁,他都能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用博大的胸襟化解各个方面的不幸。

同时代的苏轼,才气、名声都极高,但是却始终没有得到当权者的重用,空有一腔热血、满腹经纶无从施展,只能在日益流放江湖的境况下,以诗、词、书、画、文放纵自己的才华。但是,这些生活中的不如意并没有让他终日牢骚消沉,而是以超常的豁达寻求另外一种生存,并使他的智慧永远存活在中国的史册中。

……

青少年朋友正处于人生最懵懂的时期,在这段时光里,大多数人还不知道生活中很多不幸,也没有尝到生活的真正滋味。但是,毕竟我们已经走过了人生的初级阶段,一些问题也将接踵而来。

著名心理学家贝弗时奇说得好:"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兴奋剂。很多杰出的伟人都曾遭受过心理上的打击及形形色色的困难。"他还指出:"忍受压力而不气馁,是最终成功的要素。"

现实是残酷的、不幸的,青少年一定要认清这个事实,把不幸化为动力,开辟出一条自己的路。

海伦·凯勒的不幸应该是无人能及的,那她又是如何成大事的?

海伦刚出生时,是个正常的婴孩,能看、能听,也会牙牙学语。可是,一场疾病使她变得既盲又聋又哑--那时她才19个月大。

生理的剧变,令小海伦性情大变,稍不顺心,她便会乱敲乱打,野蛮地用双手抓食物塞入口里;若被试图纠正,她就会在地上打滚,乱嚷乱叫,简直是个十恶不赦的"小暴君"。父母在绝望之余,只好将她送至波士顿的一所盲人学校,特别聘请一位老师照顾她。

所幸的是,小海伦在不幸的悲剧中遇到了一位伟大的光明天使--安妮·沙莉文女士。

从此,沙莉文女士与这个蒙受三重痛苦的姑娘的斗争就开始了!洗脸、梳头、用刀叉吃饭都必须一边和她格斗一边教她。固执己见的海伦以哭喊、怪叫等方式全力反抗着严格的教育。最终沙莉文女士以博大的爱心和坚定的信心打动了海伦。

关于这件事,在海伦·凯勒所著的《我的一生》一书中,有感人肺腑的深刻描写:一位年轻的复明者,没有多少"教学经验",将无比的爱心与惊人的信心,灌注到一位全聋全哑的小女孩身上--先通过潜意识的沟通,靠着身体的接触,为她们的心灵搭起一座桥。接着,自信与自爱在小海伦的心里产生,将她从痛苦的孤独地狱中拔救出来,通过自我奋发,将潜意识的无限能量发挥,步向光明。

就是如此,两人手携手,心连心,用爱心和信心作为"药方",经过一段不为外人所知的挣扎,唤醒了海伦那沉睡的意识力量。一个既聋又哑且盲的少女,初次领悟到语言的喜悦时,那种令人感动的情景实在难以描述。海伦曾写道:"在我初次领悟到语言存在的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兴奋不已,那是我第一次希望天亮--我想再没有其他人可以感觉到我当时的喜悦吧。"

仍然是失明的海伦,凭着触觉--指尖,去代替眼和耳--学会了与外界沟通。她10岁多一点时,名字就已传遍全美,成为残疾人士的模范--一位真正的强者。

1893年5月8日,是海伦最开心的一天,这也是电话发明者贝尔博士值得纪念的一日。贝尔博士在这一日成立了他那著名的国际聋人教育基金会,而为会址奠基的正是13岁的小海伦。

若说小海伦没有自卑感,那是不可能的。幸运的是她自小就在心底里树起了颠扑不灭的信心,完成了对自卑的超越。

小海伦成名后,并未因此而自满,她继续孜孜不倦地接受教育。1990年,这个20岁的残疾女孩学会了指语法、凸字及发声,并通过这些手段获得超过常人的知识,进入了哈佛大学莱德克利芙学院学习。她说出的第一句话是:"我已经不是哑巴了!"她发觉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兴奋异常,不断地重复说:"我已经不是哑巴了!"4年后,她作为世界上第一个受到大学教育的盲聋哑人,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海伦不仅学会了说话,还学会了用打字机著书和写稿。她虽然是位盲人,但读过的书却比视力正常的人还多。而且,她著了7本书,比"正常人"更会鉴赏音乐。

海伦·凯勒,身为一个三重残废的人,凭着她那坚强的信念,终于战胜了自己,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她虽然没有发大财,也没有成为政界伟人,但是,她所获得的成就比富人、政客还要高。

第二次大战后,她在欧洲、亚洲和非洲各地巡回演讲,唤起了社会大众对身体残疾者的注意,被《大英百科全书》称颂为有史以来残疾人士中最有成就的由弱而强者。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评价说:"19世纪中,最值得一提的人物是拿破仑和海伦·凯勒。"

海伦·凯勒就是把不幸转化成自身发展的动力,身残而志不残,为青少年树立了榜样。有时,我们也会遇到挫折,遇到失败,遇到不幸,请你想想海伦·凯勒!父母的离异、家庭的破裂……有什么可怕的,再不幸,也比海伦幸福百倍。不是要求每个青少年做到海伦那样,但是我们必须学会把不幸转化为动力,千万不能在顾影自怜中把自己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