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年轻商人必备的35条商业智慧
322500000010

第10章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有经验的厨师对如何做美味佳肴最深刻的体会是:“千味万味,一点盐味”,可见盐之于菜肴的重要性。同样,人的精神也缺不得盐,这“盐”就是吃苦。

现代人的物质生活相对很丰富,但还是应该为自己的生命给养中时时加点“盐”!如果我们能够发扬吃苦精神,身体上不怕劳累,心理上不怕折磨,事业中不怕起伏,创业中不怕艰险,那还有什么钱不能赚到手呢?有的人做生意赚到钱。就是因为他们能吃苦,敢吃苦,并且以苦为乐。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同一座山上,有两块相同的石头,几年后有着截然不同的结局。一块石头受到很多人的敬仰和膜拜,而另一块石头没人理睬。

这块石头极不平衡地说道:“老兄呀,我们是同样的石头,为什么命运差距这么大啊?”

另一块石头回答道:“你还记得吗?几年前,山里来了一个雕刻家,你害怕割在身上刀痛,吃不了那苦,而我却忍受着一刀刀的痛,终于我变成了佛像,所以人家膜拜我而不理睬你啊!”

波司登总裁高德康就曾经受过类似刀刻之苦,那时候高德康还只是个裁缝,靠给上海一家服装厂加工服装赚钱,每天要从村里往返上海购买原料,递送成品。从村里到上海南市区有一百公里路。他骑自行车每天要跑个来回,骑了几次车就不行了。于是就挤公共汽车,背着重重的货包挤上去,再挤下来,累得满头大汗。有时候车上的人闻到他一身臭汗受不了,就把他推下来,为此,他还扭伤过腰。车上的人还骂他:你这个乡下人,乡巴佬……可是为了做生意,龙门要跳,狗洞要钻,没办法,高德康只能忍受委屈与痛苦。现在,波司登已经成为了中国羽绒服第一品牌,高德康也变成了亿万富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苦其实是人生的一件幸事,可以培养人的勇敢精神,能够磨炼人的坚强意志。孟夫子几千年前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读过王永庆传记的人应该都知道:王永庆并没有读多少书,从小在米店当学徒,后来从零起步,一步步发迹,成为闻名世界的“台塑大王”。那么,王永庆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按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吃苦耐劳。

王永庆出生在一个贫困家庭,在兄妹中排行老大,从小就担负着繁重的家务。从他六岁起,每天一大早就起床,赤着脚,担着水桶,一步步爬上屋后两百多阶高的小山坡,再走到山下的水潭里去汲水,然后原路挑回家,一天要往返五六趟,十分辛苦。不过,这也锻炼了他的耐力。

由于家境贫寒,上完小学后,王永庆便没有继续上初中,而是来到嘉义一家米店当学徒。一年过后,父亲见他有独立创业的潜能,于是鼓励他创业,并帮他开了一家米店。

米店虽小,但王永庆精心经营着。为了建立客户关系,他用心盘算每家客户的消耗量,比如一家十口人,每月需二十公斤,五口之家就是十公斤,他按照这个数量设定标准,当他估计某某家的米差不多快吃完了的时候,就主动地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周到的服务一方面确保顾客家中不会缺米,另一方面也给顾客提供了方便,尤其是那些老弱病残的顾客更是感激不尽。很多人自从买过王永庆的米后,再也没到别家米店去买过米。

当然,王永庆这样送米上门,由于诸多原因,不一定当时能收回米款,但王永庆想,对于大多数领薪水的人来说,没到发薪之日很少有钱,于是他牢记每个在不同机构服务的顾客,每月是哪一天领薪水,就在那一天去收米款,结果十有八九都能让他满意而归。

王永庆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单独卖米,他并不满足,为了减少从碾米厂采购的中间环节,增加利润,他增添了碾米设备,自己碾米卖。在王永庆经营米店的同时,他的隔壁有一家日本人经营的碾米厂,一般到了下午五点钟就停工休息,但王永庆一直工作到晚上十点半,结果是:紧邻的两家碾米厂,日本人的业绩总落后于王永庆。

王永庆正是由于具有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后来在经营台塑企业时便得心应手,即便遭遇挫折,也能坦然面对,取得成功。

想赚钱就得吃苦,想赚大钱就得吃大苦,这是千真万确、颠扑不破的真理。其实,干任何事情何尝不需要吃苦呢?“自古英雄多磨难,纨绔子弟少伟男。”看看一些著名民营经济代表人物曾经所从事的职业,我们就可以想像他们所经受过的磨难,所历经过的艰苦。

鲁冠球——打铁匠;

徐文荣——农民;

南存辉——修鞋匠;

胡成中——裁缝;

楼忠福——建筑工人;

李如成——农民;

郑坚江——汽车修理工;

汪力成——丝厂临时工。

小老板靠勤奋吃苦赚钱,中老板靠经营管理赚钱,大老板靠投资决策赚钱。所以,在创业阶段中,首先需要吃苦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是很多民营企业家早期创业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他们在缺乏资本的情况下能将企业的规模做强做大。创业阶段的吃苦,就是要身体力行,老板自己要多行动、多干活,这样既能节约雇人的成本,又能及时了解客户的需求、市场的行情,更重要的还是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使得今后能够以从容不迫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商业挑战。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所以祖先将“吃苦”与“耐劳”等同,合成了吃苦耐劳这一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