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29

第29章 完美型性格孕育创新力 (1)

完美型性格是提升创新力的另一个重要性格,这种性格具有冷静、踏实、认真、精益求精等特质,对创新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作用。冷静可以积淀创新的智慧;踏实是进行创新的坚实力量;认真的人能编织捕获创新的网;而精益求精、尽善尽美是取得创新成果的重要前提。

冷静——创新源于冷静思考

有一位厂长,为人正直,又很有爱心,只是有时容易失去理智,不够冷静。但就是这个缺点,让他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这位厂长所辖工厂规模不大,勉强能够运转。他心急如焚,想为工厂找个好项目,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作贡献,于是出门取经。

一天,厂长在一家餐馆吃饭,听两个商人打扮的人正聊如何赚钱,他就在一旁仔细听。原来,现在世界上一些国家艾滋病蔓延,因此乳胶手套走俏,听说还能出口,而且利润很高。厂长听罢热血沸腾,饭都没顾上吃,坐车就赶回企业,和全体员工一说,大家齐夸厂长精明。他未经冷静思考,又去找当地领导,领导一听有好项目,当然支持,于是批示银行给贷款60%。同时职工们纷纷主动凑钱。就这样,在盲目的创业热情中,不到两个月,一套生产乳胶手套的全自动设备就进厂了。开始的时候还真赚了点钱,可不到三个月,这种手套就没了销路。大箱大箱的手套积压在仓库里,厂长后悔不已,但已经回天乏术。

这位厂长有好的出发点,可是他缺乏理智、全面地对市场前景进行理性分析、预测,从而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决策,误人误己,落得如此下场。

不够冷静的人通常比较浮躁、比较盲目,他们对社会纷繁复杂的事物看不清、看不透,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他们对事物的发展没有深刻认识,容易感情用事,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不冷静的人往往容易与创新擦身而过。

很难想象,一个遇到事情容易冲动、容易暴躁、不沉下心来思考的人,一个在问题面前经常手足无措的人,怎么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怎么用行动去开创一个又一个奇迹呢?

有一次,著名心理学家汤姆逊旅行归来,天色已晚,丛林旁边的小街静悄悄的,连个人影也没有。他摸着大衣内的2000美元,心里未免为之担忧。汤姆逊警惕地疾走着,忽然发现身后几米远的地方有个戴鸭舌帽的彪形大汉一直跟着他。他慢走快走也甩不掉这个“尾巴”。怎么办?汤姆逊开始冷静思考。

汤姆逊毕竟是个心理学家。他急中生智,冷不防向后转,朝那大汉走过去,用凄惨的声音说:“先生,行行好吧,给我几角钱,我饿得快发昏了。”那大汉见他一身寒酸相,嘟囔着说:“倒霉,我还以为你口袋里有几百美元呢!”他从口袋里摸出一点零钱,抛给汤姆逊,自己很快走了。

看完这个故事,我们会不禁称赞汤姆逊的聪明与镇静。

碰到这种问题时敌人往往有两个,一个是外部的,即彪形大汉,另一个便是自己,即慌张与畏怯的心理。要想战胜外部敌人,还得先解决“心中”的敌人。汤姆逊临危不乱,靠着沉着冷静,战胜自我。身处逆境,条件对自己不利,最忌惊惶失措,在心理上先打败仗。汤姆逊身临“敌我力量”悬殊的困难境地,他不慌不忙,心里不乱,因而赢得了思考时间,使其能够从容思考对策。这是制胜的重要因素,不可忽视。

正是因为冷静,汤姆逊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吓”跑了彪形大汉。

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灰心,要相信凡事都有解决的办法。只要我们沉下心来冷静思考,总会找到方法,这种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踏实——踩好创新每一步

现代社会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心态上发生很大变化,很多人急于求成。可是越是抱着这种急于求成的心理,越是难以达到创新的目的。

爱因斯坦寻找助手的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爱因斯坦为了物色助手,从一个村子里找了两个人:一个愚钝,一个聪明。爱因斯坦找了一块两英亩左右的空地要求他们使用同样的工具,让他们比赛挖井,看谁最终先挖到水。

愚钝的人二话没说,便脱掉上衣大干起来,聪明的人稍做选择也大干起来。两个小时过去了,两人都挖了两米深的井,都没见到水。聪明的人断定自己选择错误,便另选了一块地方重挖。愚钝的人仍在原处挖,但身体渐渐有些吃不消了。两个小时又过去了,愚钝的人仍在原处吃力地挖着,而聪明的人又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就又选了一块地方重挖。又过了两个小时,愚钝的人又挖了半米,而聪明的人又挖了两米,此时两人均未见到水,这时聪明的人泄气了,断定此地无水,便放弃了挖掘,离去了。而愚钝的人虽然也支持不住了,他仍坚持在原地挖掘,在他刚把一锨泥土掘出时,奇迹出现了,只见一股清水汩汩而出。结果,这个愚钝的人被选作助手。

后来爱因斯坦说:有时成功需要一种近乎愚钝的力量,那就是锲而不舍,扎扎实实!

我们把空地挖水当做创新,聪明的人因为不够踏实而屡次与创新失之交臂,而愚钝的人因为踏实、肯干,最终获得创新的清泉。

愚钝的人以自己的扎实肯干博得了爱因斯坦的青睐,而且为自己开拓了一条创新的道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讲的就是这种踏实的人一步一脚印,不急躁冒进,稳扎稳打,最后稳中求胜,成为创新过程中最终的赢家。

踏实并不代表头脑木讷或缺乏竞争意识,踏实的人真诚、稳健、务实,他们比常人多了些创新成功的渴望和意志,比常人更能坚持到底。

事实证明: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努力方能获得。

达·芬奇小时候上美术课的时候,他的老师韦罗基奥让他画鸡蛋,小达·芬奇一开始很认真地画了。可是一节课又一节课过去,老师还是让他画鸡蛋,只是不断地变换角度。到后来小达·芬奇不耐烦了,便向老师抗议:“这样天天画鸡蛋,又有什么意义呢?”老师向他解释:“你画的不是鸡蛋,而是以画几何图形练就基本功,是对画画完美精确的要求。这就是我让你不断画鸡蛋的深刻含义。”

经过老师的解释,达·芬奇完全否定了原来自己脑海中对鸡蛋的单纯概念,他把它变成了一种练习工具、进步的阶梯,他每日勤奋画蛋,踏踏实实,技艺也一天天提高。让学生不断画蛋,包含着老师对学生勤勉的要求,他的老师很看重学生积极努力、勤奋学习的品格,认为只有不断练习、加强功底才能随心所欲地驾驭手中的画笔,同时达·芬奇的老师鼓励他拓宽知识面,畅游科学和艺术的海洋。不断地画蛋,既是对基本功的操练、耐心的磨炼,也代表了一种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通过画蛋,达·芬奇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他在勤学苦练中不断实践着那只鸡蛋所代表的意义,这种青年时代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他为后世留下了《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等的传世名作。他爱好广泛,曾涉足军事、建筑、解剖、音乐等诸多领域,并喜爱发明创造,其踏实、刻苦、努力探索的热情可见一斑。

不断重复地画蛋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它却是锻炼创新力的一种途径,正是达·芬奇在小时候踏踏实实地打好基本功,踩稳了提升创新的每一步,最后他创作了《最后的晚餐》等举世闻名的传世佳作。

扎实肯干,脚踏实地,可以修复不经意间的纰漏,使整个身心都在力求至臻至善的完美。踏实是一种作风,一种认认真真、实实在在、不骄不躁的作风,这是做人做事得以稳健创新的基础和前提。踏实的人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他能够把大量稍纵即逝的创新机会变成实实在在的成果。踏实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提升创新力的态度,“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认真——认真是捕捉创新之网

做事认真的人把事情做得滴水不漏,不允许有半点漏误。他们对手上的工作翻来覆去、反复研究,力求深刻、细致、完整、严实。这种人做事情就像撒一张非常严密的大网,任何成功的机会都悉数捕获。

1974年11月10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华裔教授丁肇中领导的实验小组发现了“J”粒子,轰动了沉寂十多年的高能物理学界。“J”粒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J”粒子的发现是丁教授长期从事基本粒子研究的心血结晶。

1971年,在纽约的实验室里,丁肇中借助复杂精密的高能加速器开始了寻找新粒子的艰苦历程。他做了一系列相关的实验,系统地研究了光子的特性并且尝试寻找重光子类粒子。

这次实验不仅费用昂贵,风险大,而且异常艰巨。丁肇中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在雨季的时候,一个像波士顿这样的城市,一秒钟之内也许要落下千千万万颗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雨有着不同的颜色,我们就必须找出那滴雨!”

尽管寻找新粒子的征程如此艰难,丁肇中认真执著的追求却丝毫未改。功夫不负有心人,1974年8月底的一天,丁肇中及其合作者们终于有异常惊喜的发现:他们将一束能量很高的质子流打在铍的原子核上,发现了一个质量比质子大上多倍的新粒子。

然而,科学实验容不得半点偏差,一向以认真严谨著称的丁肇中陷入了冷静的思考:“会不会是计算器读数错误?还是仪器的偏差造成假象?”他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并且反复检测了各种仪器的精确性。经过两个月缜密的反复实验确证后,他才于1974年11月10日宣布了这一伟大发现,并把它命名为“J”粒子(因为英文字母“J”和中文“丁”形状相像)。与此同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的里希特教授也发现了这种粒子。

“J”粒子是数十年来高能物理学最重大的发明,为此,丁肇中和里希特于1976年共同登上了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

丁肇中是世界物理学界的骄傲,更是华人的骄傲,他发现的“J”粒子也许并不十分动人,动人的是他那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认真的性格。他寻找“J”粒子的艰辛,从他那个著名的生动比喻中,可见一斑。从千万滴雨滴中找出不同颜色的那滴,正是这种认真的科学研究方法让丁肇中“万无一失”地紧紧抓住了“J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