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34

第34章 培养好习惯,给创新一把助推力 (1)

好习惯是创新的助推力,凡是有创新发明的人无不具有很多良好的习惯。勤奋好学是成就创新的良好习惯之一,勤奋好学是创新力的“风火轮”;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勤于观察的人总能“察”出新意;不满足现状是推动创新的动力,它是运载创新的“火箭”;马上行动的习惯是将创新付诸实践的唯一途径,行动力能证明创新力。

勤奋好学是创新力的“风火轮”

勤奋好学是创新者的特点之一,一个人养成了勤奋好学的良好习惯,就等于创新成功了一半,再加上良好的机遇和正确的方法,就一定会走向创新。

一个人对生活所持的态度和他的习惯、才智有着密切的联系。会创新的人比起一般的人,他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一定是更能吃苦、更努力、更勤奋,而且,他们也做得比别人更多。

方成是我国著名的漫画家,他的漫画独特而有新意。每个人都知道他以漫画为业,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曾经是一位从事化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方成在漫画上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完全是凭借个人的勤奋好学。多年以来,方成一直在报社当编辑,专门为文章配漫画,常常是夜里定下题目,然后仔细构思,反复揣摩,第二天就要交稿见报。然而并不是每次工作都能顺利完成,有时画稿交上去以后,回家后又想出新的主意,于是又重新画一幅;有时费尽心思也想不出好的点子,他就把头放在水龙头下冲一冲,继续思索,直到画出一幅自己满意的漫画为止

几十年如一日,方成凭借自己的勤奋努力,终于成为一个享誉中外的漫画家。

从一个化学研究工作者到漫画家,方成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任何创造性的成功都不是偶然所得,而是“得之在俄顷,积之在平日”。只有平时的刻苦勤奋,只有敢于在荆棘丛生、充满危险的无路之处走出一条平坦的大道,才能创造出原本不属于自己的天地。

有一句谚语说:“有恒为成功之本。”勤奋不仅是一种人生习惯,也是一种成就创新的人生精神。这就是说,只有实实在在付出心血,一个人才会换来真正的成功人生。

中国民间有句话:“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这说的情景其实与祖逖、刘琨的闻鸡起舞是一样的,把勤奋养成一种习惯,这往往是迈向创新成功的重要一步。

勤奋使平凡变得伟大,使庸人变成豪杰。创新者的人生,通常是勤奋创造、顽强进取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科学巨匠、文艺大师还是工商巨子、政治领袖,其成长进步、创新成就,莫不是由于勤奋好学得来的。

著名的音乐家莫扎特之所以在音乐上取得非凡的成就,除其个人的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进行十六七个小时刻苦训练的结果;梅兰芳创造的舞台艺术形象经久不衰,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戏剧代表人物,但你是否知道他曾经被认为笨得无法学戏呢?正如著名科学家富兰克林所说:“勤勉是好运之母,上帝把一切事物都赐予勤勉。”

英国物理学家及化学家道尔顿不承认他是什么创新天才,他认为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勤奋好学,点滴积累而成的。

牛顿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当有人问他到底是通过什么方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牛顿这样表述他的研究方法:“我总是把研究的课题置于心头,反复思考,慢慢地,起初的点点星光终于一点一点地变成了阳光一片。”牛顿正是靠勤奋、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才取得巨大创新成就的。放下手头的这一课题而从事另一课题的研究,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对公众有什么贡献的话,这要归功于拥有勤奋好学的习惯和善于思考。”

勤奋好学的习惯是很关键的。一旦养成了一种不畏劳苦、敢于拼搏、锲而不舍、坚持到底的优良品质,无论我们干什么事,都能在创新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勤奋好学就像创新力的“风火轮”,能迅速提升我们的创新力。

勤于观察,“察”出新意

有一次,宜和殿前荔枝熟了,孔雀在啄食掉落的荔枝。宋徽宗高兴极了,便把画院的画师请来当场写生。画师们各显本领,画出一幅幅荔枝孔雀图送给宋徽宗品评。宋徽宗看后说:“你们虽画得不错,可惜都画错了。”

“错了?”画师们异常惊诧。

“孔雀上土堆,你们都画成了先抬右脚。”宋徽宗指着画上的孔雀,停了一会儿,他指着地上的孔雀说:“事实上,孔雀上土堆,往往是先抬左脚的。”

画师们经过反复观察,果然证实了宋徽宗说的话。

为什么宋徽宗能看出画师的毛病来呢?这是和宋徽宗勤于观察的习惯不无关系。善于观察的人,总能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发现新的东西,从而有所所获。

观察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探索未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良好的观察习惯包括明确的观察目的、对象选择、适度的观察、注意维持、恰当的观察方法以及必要的观察记录,等等。良好的观察习惯将使观察者获得丰富、准确的信息,为进一步创新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材料。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良好的观察习惯对创新成功的作用不亚于人们拥有创新的具体知识。

因为观察获得创作成功从而享誉于世的,首推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

法布尔自幼爱好自然,经常观察昆虫和贝类的生活情况,他观察研究的热情,简直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为了了解昆虫的生活,他在野外有时纹丝不动地伏在地上,从太阳上山一直观察到太阳下山。他为了捕捉一只昆虫,常常跟着昆虫跳来跳去。他观察雄槲蚕蛾向雌蛾“求婚”的过程,花了整整3年时间。当快要取得成果的时候,槲蚕蛾“新娘”不巧被一只螳螂吞食了。法布尔毫不气馁,从头再来,又整整观察了3年,才得到结果。

法布尔正是凭着对观察的热情与耐心,19世纪末,他完成了《昆虫记》,世

界响起了一片赞叹之声。《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

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

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昆虫记》等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

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

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

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

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昆虫记》不仅仅浸润着他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

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

就没有《昆虫记》,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法布尔是第一位在

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达尔文曾赞誉他为“无与伦比的观察家”。

观察真是求知的最佳方法之一,由此可以说,没有观察,就不会有真实而详尽的科学巨著,我们对世界、对社会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表层。

好的观察习惯会使人获益匪浅,所以,在一定兴趣的条件下,我们要重视良好观察习惯的培养。只要我们勤于观察、善于观察,那么,创新的机会离我们就不远了。

不满足现状是运载创新的“火箭”

不满足现状是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汽车被发明,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行走得比马慢;飞机被发明,是因为人们不满足于鸟才能在天上飞。电视机、电冰箱、火箭、原子能等发明的诞生,都是人类不满足于现状的结果。

不满足于现状也是个体不断进步的动力。诺贝尔不满足于炸药爆炸不受控制的现状,反复试验,大大改善了炸弹的可控性。詹天佑不满足于只有外国人在中国建筑铁路的现状,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条铁路。一个个成功者的脚印告诉我们,是他们不满足于自然、社会、人类或自我的现状,才放弃老路,毅然走上了一条创新之路的。

电话发明人贝尔,他的创新成就与不满足于现状是分不开的。

在贝尔十几岁的时候,他家隔壁住着一个磨面粉的老人:老人上了年纪,推起磨来十分吃力,贝尔出于同情,便约了一些小伙伴来一起帮老人推磨。

可是几天以后,小伙伴们纷纷感到厌倦,不愿意再干了,只剩下贝尔一个人。此时,他不满足于现状了,他一边推磨,一边想,能不能让推磨变得简单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