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创新力
323000000052

第52章 发散思维:一种由此及彼的创新 (1)

发散思维可以激发思维潜在的创新能量。发散思维告诉我们曲别针远远不止一种用途,世上也永远没有最标准的答案,它能为我们的思维空间找到一个特殊点,从而帮我们创造一个无穷大的空间。发散思维让我们的思维无拘无束、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我们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从而实现创新。

曲别针到底有多少种用途

发散性思维是指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多方面进行思考和联想以探求问题答案的思维方式。

“多”是发散性思维的最大特点:多角度、多层次、多思路、多途径……然后从中选择最好的方法,求得最佳的答案,这种答案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性。

一枚曲别针究竟有多少种用途?你能说出几种?十种?几十种?还是几百种?

也许你会说一枚曲别针不可能有如此多的用途,那么,这只能够说明你的思维不够开阔、不够发散。

下面这个关于曲别针的故事告诉你的不只是曲别针的用途,也不只是一种思维方法,而是一种创新方式。

在一次有许多中外学者参加的如何开发创造力的研讨会上,日本一位创造力研究专家应邀出席。

面对这些创造性思维能力很强的学者同仁,风度翩翩的村上幸雄先生捧来一把曲别针(回形针),说道:“请诸位朋友动一动脑筋,打破框框,看谁能说出这些曲别针的更多种用途,看谁创造性思维开发得好、多而奇特!”

片刻,一些代表踊跃回答:

“曲别针可以别相片,可以用来夹稿件、讲义。”

“纽扣掉了,可以用曲别针临时钩起……”

七嘴八舌,大约说了十多种,其中较奇特的是把曲别针磨成鱼钩,引来一阵笑声。

村上对大家在不长时间内讲出十多种曲别针用途,很是称道。

人们问:“村上您能讲多少种?”

村上一笑,伸出3个指头。

“30种?”村上摇头。

“300种?”村上点头。

人们惊异,不由得佩服他聪慧敏捷的思维。但也有人怀疑。

村上紧了紧领带,扫视了一眼台下那些透着不信任的眼睛,用幻灯片映出了曲别针的用途……这时只见中国的一位以“思维魔王”著称的怪才许国泰先生向台上递了一张纸条。“对于曲别针的用途,我能说出3千种,甚至3万种!”邻座对他侧目:“吹牛不上税,真狂!”

第二天上午11点,他“揭榜应战”,走上了讲台,他拿着一支粉笔,在黑板上写了一行字:村上幸雄曲别针用途求解。原先不以为然的听众一下子被吸引过来了。

“昨天,大家和村上讲的用途可用4个字概括,这就是钩、挂、别、联。要启发思路,使思维突破这种格局,最好的办法是借助于简单的形式思维工具——信息标与信息反应场。”

他把曲别针的总体信息分解成重量、体积、长度、截面、弹性、直线、银白色等10多个要素。再把这些要素用标线连接起来,形成一根信息标。然后,再把与曲别针有关的人类实践活动要素进行分析,连成信息标,最后形成信息反应场。这时,现代思维之光,射入了这枚平常的曲别针,它马上变成了孙悟空手中神奇变幻的金箍棒。他从容地将信息反应场的坐标不停地组切交合。

通过两轴推出一系列曲别针在数学中的用途,如,曲别针分别做成1、2、3、4、5、6、7、8、9、0,再做成+-×÷符号,用来进行四则运算,运算出数量,就有1000万、1万万……在音乐上可创作曲谱;曲别针可做成英、俄、希腊等外文字母,用来进行拼读;曲别针可以与硫酸反应生成氢气;可以用曲别针做指南针;可以把曲别针串起来导电;曲别针是铁元素构成的,铁与铜化合是青铜,铁与不同比例的几十种金属元素分别化合,生成的化合物则是成千上万种……实际上,曲别针的用途,几乎近于无穷!他在台上讲着,台下一片寂静,与会的人们被思维“魔王”深深地吸引着。

许国泰先生运用的方法就是发散思维法。

发散思维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在1950年以《创造力》为题的演讲中首先提出的,半个多世纪来,引起了普遍重视,促进了创造性思维的研究工作。发散思维法又称求异思维、扩散思维、辐射思维等,它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途径和不同的角度去设想的展开型思考方法,是从同一来源材料、从一个思维出发点探求多种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能使人产生大量的创造性设想,摆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使人的思维趋于灵活多样。

发散思维要求人们的思维向四方扩散,无拘无束,海阔天空,甚至异想天开。通过思维的发散,要求打破原有的思维格局,提供新的结构、新的点子、新的思路、新的发现、新的创造,提供一切新的东西,特别是对于创造者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方式,所以,发散思维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许多发明创造者都是借助发散思维获得成功的。可以说多数科学家、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一生都十分注意运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具有发散思维的人,在观察一个事物时,往往通过联想与想象,将思路扩展开来,而不仅仅局限于事物本身,也就常常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事物与规律,从而实现创新。

永远没有最标准的答案

十几年的学校教育一直在告诉我们,任何题目都会有一个最标准的答案,甚至连作文也可以找到标准的范文。于是,我们在找到那个答案以后便心满意足,不再考虑其他可能性。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位老师要为一个学生答的一道物理题打零分,而他的学生则声称他应得满分,双方争执不下,便请校长来做仲裁人。

试题是:“试证明怎么能够利用一个气压计测定一栋楼的高度。”

学生的答案是:“把气压计拿到高楼顶部,用一根长绳子系住气压计,然后把气压计从楼顶向楼下坠,直到坠到街面为止,然后把气压计拉上楼顶,测量绳子放下的长度,这长度即为楼的高度。”

这是一个有趣的答案,但是这学生应该获得称赞吗?校长知道,这位学生应该得到高度评价,因为他的答案完全正确。另一方面,如果高度评价这个学生,就可以为他的物理课程的考试打高分;而高分就证明这个学生知道一些物理知识,但他的回答又不能证明这一点……

校长让这个学生用6分钟回答同一个问题,但必须在回答中表现出他懂一些物理知识……在最后一分钟里,他赶忙写出他的答案,它们是:把气压计拿到楼顶,让它斜靠在屋顶边缘,让气压计从屋顶落下,用秒表记下它落下的时间,然后用落下时间中经过的距离等于重力加速度乘下落时间平方的一半算出建筑高度。

看了这个答案之后,校长问那位老师是否让步。老师让步了,于是校长给了这个学生几乎是最高的评价。正当校长准备离开办公室时,他记得那位学生说他还有另一个答案,于是校长问他是什么样的答案。学生回答说:“啊,利用气压计测出一个建筑物的高度有许多办法,例如,你可以在有太阳的日子记下楼顶上气压表的高度及影子的长度,再测出建筑物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利用简单的比例关系,算出建筑物的高度。”

“很好,”校长说,“还有什么答案?”

“有啊,”那个学生说,“还有一个你会喜欢的最基本的测量方法。你拿那气压表,从一楼登梯而上,当你登梯时,用符号标出气压表上的水银高度,这样你可利用气压表的单位得到这栋楼的高度。这个办法最直接。”

“当然,如果你还想得到更精确的答案,你可以用一根弦的一段系住气压表,把它像一个摆那样摆动,然后测出街面g值和楼顶的。从两个g值之差,在原则上就可以算出楼顶高度。”

最后他又说:“如果不限制我用物理方法回答这个问题,还有许多其他方法。例如,你拿上气压表走到楼底层,敲管理员的门。当管理员应声时,你对他说下面一句话:‘亲爱的管理员先生,我有一个很漂亮的气压表。如果您告诉我这栋楼的高度,我将我的这个气压表送给您……’”

读完这个故事,我们被这个学生的智慧折服了。再静下来想一想,又会感叹:“为什么人们觉得题目总会有一个最标准的答案呢?”

几乎从启蒙那天开始,社会、家庭和学校便开始向我们灌输这样的思想:每个问题只有一个最标准的答案;不要标新立异;这是规矩;那是白日做梦,等等。

当然,就做人的行为准则而言,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是对的,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然而,对于思维方法的培养,对于创新力的提升,制定唯一的准则这一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如果对思维进行约束,则只能看到事物或现象的一个或少数几个方面;在思考问题时,我们也往往认为找到一个答案就万事大吉了,不愿意或根本想不到去寻找第二种,乃至更多的解决方案,因而难以产生创新的想法。

有人曾对一群学生做过一个测试,请他们在五分钟之内说出红砖的用途,结果他们的回答是:“盖房子、建教室、修烟囱、铺路面、盖仓库……”

尽管他们说出了砖头的多种用途,但始终没有离开“建筑材料”这一大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