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一生要学会的100件事
323400000082

第82章 让智慧为投资把脉

随着一个个财富神话的诞生,人们在羡慕财富巨子的同时也把目光盯在了自己的钱包上:如何才能让钱生钱呢?

投资话题已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热点话题。在解决了衣食住行依然还有盈余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让金钱增值,开始学着投资。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曾有期节目请一位理财、投资的行家说投资,他说中国人的教育中似乎缺乏财商教育。近年来伴随智商、情商的概念,财商的字眼也渐渐映入人们的眼帘。

想要投资,首先要认识财商,提高财商。

提升财商

许多终日为钱辛苦、为钱忙碌的上班族,都曾有过一些共同的体验,眼看着成功人士穿着名牌服装,住着豪华别墅,开着名贵轿车,羡慕不已。然而在羡慕之余,他们可能也曾经想过:“是什么使得他们能够拥有财富,而我却没有?”

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有47%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炒作股票或房地产”是贫富差距拉大的主因;其次是“个人工作能力与努力”(34%);最后是“家庭原因”(19%)。根据调查结果可以发现,大部分的受访者认为,造成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主因并非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运气、机会等不公平游戏的结果。

的确,造成贫富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是“股票与房地产”、“个人工作能力与努力”、“家庭原因”,但是这些都是表面现象。人们习惯将贫穷的原因归咎于外在的因素,如制度、运气、机会等,或者用负面的说辞为自己无所作为作解脱。他们认为有钱人大多是因为投资房地产或股票而致富,而造成财富增加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拥有适当的投资”。

专家们经过观察、归纳与研究,终于发现了一个被公众所忽略但却极为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是否具有较高的财商。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追逐财富的方式,那么如何衡量一个人的理财能力呢?以往人们更多的是根据财富的多少来评价一个人的能力,但往往只能看到结果,而不能预先作出相对准确的评估。

财商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来衡量一个人创造财富的智慧。那么,什么是财商呢?

财商是指一个人在财务方面的智力,是理财的智慧。财商可以通过后天的专门训练和学习加以改变,改变你的财商,可以连动地改变你的财务状况。财商是一个人最需要的能力,也是最被人们忽略的能力。可以想象,一个漠视财商的人,一定是现实感很差的人。

财商包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正确认识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二是正确使用金钱及金钱规律的能力。财商不仅是人们现实的唯一能健康发展的智能,而且是人为观念和智能中的一种,当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财商常常被人们急需,也被忽略。财商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人的其他智慧和能力密切相关的。事实上,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都是一种指导人们行为的无形力量。而财商也是可以通过学习来获得的。

财商不仅是一个理财的概念,更是一种全新的金钱思想。富人之所以成为富人、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这种不同的金钱观。穷人是遵循“工作为挣钱”的思路,而富人则是主张“钱要为我工作”。富人是因为学习和掌握了财务知识,了解金钱的运动规律并为己所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财商;而穷人则是缺少财务知识,不懂得金钱的运动规律,没有开发自己的财商。尽管有的人很聪明能干,接受了良好的学校教育,具有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工作能力,但由于缺少财商,还是成不了富人。

一旦瞅准了就要果断出击

207年福布斯新公布的世界富豪榜上,美国投资天才巴菲特以520亿美元的身价名列世界第二。下面是关于巴菲特的真实经历,或许我们能从他的身上学到投资的一点诀窍。

巴菲特是美国投资界的重量级人物,凭着他极好的人缘、精明的头脑、果断的作风,被人们誉为“最伟大的投资者”。

巴菲特从小就显露出他的投资天赋。11岁时他就用零花钱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不久股价上升,他急于抛出,赚了5美元。但后来该股狂升,巴菲特后悔不迭,由此他得出深刻的教训,如果对某种股票有信心,就要坚持到底,不管买后是升还是降。所以,巴菲特后来买进股票,都保持在十年八载之久。他严格按照自己这种投资信条买卖股票,在其初中毕业时,就赚了不少钱,并在拉斯维加斯州购置了一块面积40亩的大农场。

在20世纪70年代,当传播事业和广告业处于低潮时,巴菲特又大举购进了包括华盛顿邮报、美国广播公司在内的多种股票。他似乎有点石成金的力量,当他买进这些股票后,股价便直线上升,又使巴菲特发了一笔大财。

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收购哈萨维公司的股票。巴菲特在1965年购入该公司股票时,每股只值12美元,此后股价一路上涨,到20世纪90年代时,每股8500美元,26年来升值逾78倍,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价格最高的股票。

当有人问起巴菲特成功的奥秘时,他说:“第一,做事要果敢,切忌犹犹豫豫。第二,不熟悉不做。如果有人向你廉价出让美国钢铁、通用汽车的股票时,你最好别接手,虽然这些都是很好的公司,但如果涉及太多科技,而你根本不了解,就最好不要沾手。第三,选择高素质公司。其标准是,只需较少的流动资金经营,老板持有大量现金,老板有足够的裁决权。”

这就是投资天才的投资圣经,如果我们正准备投资,那么一定能够从他的身上悟到点什么。

想赚钱就要敢于冒险

李嘉诚是香港著名的大商人,不但事业有成,而且敢作敢为的冒险精神也为人们广为传颂。

1966年底,低迷了近两年的香港房地产业开始复苏。

但就在此时,内地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波及香港。1967年,北京发生火烧英国代办事件,香港掀起五月风暴。

“中共即将武力收复香港”的谣言四起,香港人心惶惶,触发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第一次移民大潮。

移民者自然以有钱人居多,他们纷纷贱价抛售物业。自然,新落成的楼宇无人问津,整个房地产市场卖多买少,有价无市。地产商、建筑商焦头烂额,一筹莫展。

李嘉诚会有什么惊人之举?关键时刻敢于冒险。

原来李嘉诚一直在关注、观察时势,经过深思熟虑,他毅然采取惊人之举:人弃我取,趁低吸纳。

李嘉诚在整个大势中逆流而行。

从宏观上看,他坚信世间事乱极则治、否极泰来。

就具体状况而言,他相信中国政府不会以武力收复香港,实际上道理很简单,若要收复,1949年就可以收复,何必等到现在?当年保留香港,是考虑保留一条对外贸易的通道,现在的国际形势和香港的特殊地位并没有改变,因此,中国政府收复香港的可能性不大。

正是基于这样的分析,李嘉诚作出“人弃我取,趁低吸纳”的历史性战略决策,并且将此看做是千载难逢的拓展良机。

于是,在整个行市都在抛售的时候,李嘉诚不动声息地大量收购。

李嘉诚将买下的旧房翻新出租,又利用地产低潮建筑费低廉的良机,在地盘上兴建物业。

李嘉诚的行为需要卓越的胆识和气魄。不少朋友为他的“冒险”捏了一把汗;同业的地产商在等着看他的笑话。

这场二战后最大的地产危机,一直延续到1969年。

1970年,香港百业复兴,地产市道转旺。这时,李嘉诚已经聚积了大量的收租物业。从最初的12万平方英尺,发展到35万平方英尺,每年的租金收入达390万港元。

李嘉诚成为这场地产大灾难的大赢家,并为他日后成为地产巨头奠定了基石。

当然单纯的蛮勇是不可取的,而实际上,李嘉诚的“冒险”是建立在深思熟虑、多方权衡的基础上的,并不是投机取巧那么简单。

冒险不仅要有冒险的魄力,更需要胆识和智慧。

谨慎选择投资方向

如果你想投资,那么在从事风险管理的同时,必须了解“你永远无法事先为风险做好万全的准备”。许多人想利用预测或专家的预言来避免风险。事实上,不管你预测技术多么精确,专家的预言多么神奇,亦不可能完全规避风险。预测对投资人最大的伤害不是预测的不准,而是投资人因为过分相信预测而丧失风险意识。只在乎预测的结果是否发生,而不在乎潜在的风险有多大。投资若仅依赖预测,而少了风险分析的过程是极其危险的。任何一个好的投资决策,其结果必然充满未知、不确定性与危险性,况且没有不确定性与稍具危险性的投资,也不可能是好的投资。

典型而常见的投资实例如股票、房地产、债券等,伴随的高风险大家了解可能多一些。有些人也许会觉得,银行存款也是一种投资,将钱存入银行,到期还本取息,根本不存在风险,其实不然。自从人类流通货币以来,通货膨胀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只把钱放在银行滋生蝇头小利,根本无法对抗通货膨胀。这些貌似安全的钱随着通货膨胀的高涨,难免会贬值,丧失原有的购买力。

投资环境千变万化,复杂难测,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有些外在因素(如利率、汇率、通胀率、景气度等)是经常变化的,只是不知道会如何变化。另外还有些突发情况(如战争、政治局势、天灾等),也是无法控制的变数。想在变幻莫测的投资世界做好投资理财,最重要的是不要埋怨变化,而是视变化为必然,在变化中选好投资方向,有理智地去冒险。因为只有变化,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