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经典故事:悉心呵护心灵健康
3237800000005

第5章 跨越心理的鸿沟(1)

家是世界上惟一隐藏人类缺点与失败的地方,它同时隐藏着甜蜜的爱。

——萧伯纳

亲情,人类永恒的话题;亲情,人间最美的情感。有人说:就算是全世界的人都抛弃了你,父母也依然站在你的身旁,为你遮风挡雨,给你一个温暖的港湾,而这就是亲情。虽说两代之间有代沟,但毕竟血浓于水,一个“情”字何已了得?因此,在自己埋怨大人的同时,也不妨静下来自省一下,自己是否为父母着想过呢?是否真正理解过父母的情感心理吗?自己的心理是偏极还是固执,是否健康呢?也许答案就会在此刻揭晓。

1.为何总与父母对着干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把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来处理的一种心理状态。逆反心理是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因自身固有的思维模式和特定的教育情景所产生的认知信息是相对立的,与正常的教育要求相反的对立情绪和行为意向。

这种现象青少年表现的最为明显,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失衡期,它是个危险期。

逆反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结果。与其成长的过程中在不同阶段都可能会发生,而且,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对学校的活动宣传表示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对先进人物的成绩和榜样表示无端的怀疑,甚至否定;对一些同学的不良行为持认同情感,并齐心协力、大喝其彩;对思想教育及道德规范产生消极和蔑视的对抗等等。还时常“不受正规教”、“不听父母的话”,常与父母或老师顶嘴、对着干。这都是背道而驰,以不正常的心理状态来显示自己的优势,这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某校某班在选举班长中闹出了一个大笑话:一个曾因小时候患脑膜炎而留下后遗症的弱智学生,在班级选举中竟得票数最多,搞得班主任哭笑不得。

青少年有逆反心理的实质是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所教育的内容及相关的信息,不能引起青少年的兴趣,进而他们把所接触并理解教育的内容,通过自己的观点转化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并与其观念加以比较,经过自己的比较和分析后,做出接受或抵抗的态度反应。如果青少年经过比较分析之后,确定与原有的认知相悖就会产生抵抗,进而产生逆反心理。可见,逆反心理的实质不仅是特殊的反对态度,也是青少年在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逆向心理倾向。

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人群有史以来都是受心理学家、教育学家及父母的特殊关注的对象。从12~18岁是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基本完善的过程,认识和情感上也有快速的变化和发展,理想、信念、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重要时期。此时,他们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都处于不平衡的阶段,因此,青少年的心理会出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其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如下:

1.对一些英雄事迹表示无端的否定。青少年在受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老师和父母都希望通过一些感人的英雄事迹来感染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希望能唤起他们的同情心和热情,以便起到积极向上的目的。可结果往往恰恰相反,青少年会对那些英勇事迹产生无端的怀疑,还以“拍马屁”的行为表示排斥和嘲笑其行为方式等。

2.对思想教育和遵规守纪产生的消极概念。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表示冷淡和排斥,他们认为在现实中那只是一种形式教育,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生活。因此,会对思想教育课程产生应付、抵制和消极的对抗心理。

3.对于正面的宣传工作产生反面思想。具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对学校、领导、教师的正面宣传,表示不认同、不信任的态度。他们常常用一些不公正的事实来以偏概全地否定正面宣传。用一些片面的思想来夸大社会主义制度的某些不完善的制度,有时还故意进行反面宣传,这都是逆反心理的表现。

4.对一些不良行为产生同情。青少年把打架斗殴被看成是有胆识;与老师和领导公开作对是有本事;对于拉帮结派表示认可。而对于那些助人为乐、爱护集体和公物、遵守校规校纪的青少年具有讽刺、挖苦的行为,使整个集体产生好人好事没人夸,坏事大力支持的局面。

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

某班同学在上课时看小说被老师发现,老师将其小说收缴,该学生便一不做二不休,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也拿他没办法。

逆反心理并非一种异常现象。它与青少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相连的。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主要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的发育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机,他们的脑机能越发达其思维判断和分析能力就越强,思维活动范围就会越来越广泛。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都已经超出了童年时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进而使他们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都从得过且过到了全面发展。尤其是正在接受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青少年,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也学产生了逆向思维的模式。因此,逆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使青少年产生的逆反心理。

2.不切实际的愿望。随着现在社会的全方面发展,大多数父母都期盼“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部分家长从来不考虑青少年的兴趣和爱好,根据自己的意愿强迫青少年学些不感兴趣的课外培训班。这种拔苗助长的教育方式往往会适得其反,使青少年产生强烈反抗的情绪。

3.父母的管教过于严厉。有的家长信奉传统的教育方式,抱着“不打不成才”的观念,来挖苦、讽刺甚至打骂孩子,家长们本以为这种教育方法会激励孩子们的成长进步,但结果却往往不尽人意。原因在于父母这种不正当的教育严重地伤害到了青少年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此,使青少年为维护自己的尊严而产生反抗的心理。

如何调适逆反心理

那么青少年自己应如何调适这种不良的心态呢?

1.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博学广见是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的首要条件。青少年博学识广,在直觉上就能感受到逆反心理的荒唐之处,从而能不断的完善自我,广闻博见避免自以为是的固执和偏激,远离逆反心理。

2.正确认识自我。青少年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从正面的思想的重新认识自我,经常反思自己,并通过实际行动来努力完善自我。

3.要学会宽容。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青少年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按照思想政治的行为规范来严格要求自己,并取长补短,改正缺点。在日常生活中,宽容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即使对方错了,也要心平气和地把对方的错误指出来,这样不就会赢得别人的宽容相待,进而使你们的关系就会更稳定长久。

4.正确认识社会。随着社会的多样化,青少年会被社会上的经济制度的变革所影响,在缺乏经验没有正确的道德意识中,他们会分不清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使他们产生消极的心理。所以,青少年克服逆反心理不能只局限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而是要置身于社会中,把对自己的思想情操和道德修养与社会的道德风尚相结合,以便提高青少年自己将来适应社会的能力。

5.增强自信心。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也是自卑心理的表现。这种类型的青少年只要通过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赏识,才能让自己在自信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逆反心理会使青少年对人对事产生多疑、偏执、冷漠、不合群的病态心理,还会使他们的信念消失、理想泯灭、意志薄弱、学习被动、生活萎靡等不良的行为。具有严重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可能会倾向于犯罪心理。所以,为了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来克服逆反心理。

2.化解亲子间的矛盾

代沟就是两代人之间由于年龄的差异,对一件事物产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两代人因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的不同而在认识和行为上产生的差异、摩擦或冲突。彼此间出现你有你的观点、我有我的意见,因此,由意见不一致而在心理上会产生相互排斥的感觉。

“代沟”其实在生活中是一种很正常的社会现象,它是在不同的年代演变不同的历史而已,同时又是一个生物事件。前者是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必然使长辈和青少年有着不尽相同的社会阅历,因此,彼此间所处的社会环境及社会任务也是有所不同的。后者是指一个人从幼年到青年到中年再到老年的不断演变过程,于是,由于生理上的不断变化必然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变化。所以,“代沟”不仅是家庭中亲子间问题也与社会的不断演变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

孩子和家长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代沟。有时家长们在一起议论孩子时,总会有共同的感受,其一是父母认为青少年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听不进劝解,因此,导致双方缺乏共同语言。从理论上分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相互不理解也是产生“代沟”的原因。

曾经有人说,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和节奏的加快,不到三年的时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可以产生或形成一条不可否定的代沟。为此,现在的家长和孩子之间大约都存在有5条以上的代沟。

小斌父母公司旅游,但时间定在放暑假前两天。他们想带小斌一起去,小斌怕耽误功课,不同意他说:“我不能没放假就去玩。”他父亲反驳道:“要放假了,还有多少功课!”小斌:“就是有功课,耽误一天都麻烦。”父亲:“别夸张了,两天有什么要紧,而且老师也都要准备放假,哪还会给你们很多功课?”父亲这么直接驳斥孩子的意见,搞得气氛很僵。他母亲察觉不对,于是顺着小斌说:“对,你已经六年级了,功课是不能耽误,赶功课的滋昧也不好受。那你怎么办?”小斌:“我可以不去,或放假后再到奶奶家。”这样,问题解决了。

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已经是一个小大人了,他们都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逐渐的想逃脱父母的羁绊;而家长呢,总觉得他们还是孩子,对一些事物的认识还不够全面,怕他们会受到伤害,于是,总是放不开手不管,什么事都给他们安排好,要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这、做那的,因此,青少年就会大力反抗。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矛盾就由此产生这种现象: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而青少年却怨恨父母管得太多。因此,常常听到有些青少年与父母吵闹的现象。因此,家长教育方法不均衡,与孩子的自我发展不同步,以及社会的快速发展而产生比较激烈的代沟冲突。

其实,每位父母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父母把全部的爱无私地奉献给了自己的儿女们,就是希望他们能超越自己,能够比自己风光。在父母心里,孩子能够快快乐乐地长大、能够考入理想的学府、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能舒舒服服地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自己就是再苦、再累、再艰难也毫无怨言。为了孩子的未来,父母可以为他们付出一切,可怜天下父母心。可青少年有时并不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他们想自由,想挣脱父母的羁绊和约束,他们期盼自己能够自由自在的在天空中飞翔。他们把父母给予的爱误解为不自由和束缚,把父母的教诲说成是唠叨,有时还幼稚地认为父母根本不疼爱自己,青少年的这种想法和做法让很多为人父母感到迷惑和不解。

一个来自北京三中的初二年级学生这样写到:我真的不明白,为什么爸爸妈妈有那么多的时间来干涉我的事?他们不让我骑自行车上学,不让我看电视,不让我和同学们利用假期去旅游,不让我穿牛仔裤,连时尚杂志都不许买。有一次,我和一个男生被选为代表去市里参加辩论赛,这是许多人抢都抢不来的好事,可是爸爸说什么也不许我去,连夜给学校打电话,说男生女生一起出去不方便。我因此错过了一个绝好的机会……

从以上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在青少年朋友们和父辈家长之间确是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隔阂和冷漠。父母说:“我们全都是为你好。”孩子说:“爸爸妈妈不理解我。”这实际上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代沟现象。从社会学和心理学的角度看,所谓“代沟”实际上是指存在于亲子之间的一种代际冲突,这种冲突往往表现在认识和观念、情感交流、行为方式等多个层面。

据有关人士调查,有61%的青少年认为父母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内心想法,75%的青少年认为父母的思想太保守、太传统化了,76%的青少年希望自己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

随着新世纪的快速发展,这让代沟的变化也越来越快,现在20岁的人与10的孩子对待同一件事的看法却不一样,40岁与30岁这个阶段的人对同一件事的看法也是完全不相同的。

现在有些青少年的想法令父母感到新奇和不解,如“月光族”是指月月把钱都花得光净;“负翁”是指那些负债累累的人;还有“急嫁族”是指那些大学毕业的女生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赶快找一个适合自己的人嫁出去。这些新鲜的代名词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种新型价值观,这些都跟上一代人有明显的差别。因此,在这种的情况下,父母与青少年之间的冲突就会越来越激烈。

有位着名的教育家曾说:“家中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亚于有一个待哺的婴儿。”父母虽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早点长大、懂事,但是,由于不了解青少年时期孩子的心理特点,父母没有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还是像对待小孩子那样对待他们,希望孩子对自己还是像小时候那样随声附和。一般父母的工作都比较繁忙,几乎没有空去倾听孩子的心声。于是,双方缺乏主动的沟通意识,更缺乏一些亲子间的沟通技巧。

代沟虽然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原因,但也不是无法跨越的心理鸿沟,只要亲子双方用心思去化解和消除,就会渐渐变为坦途。

3.恋母情结是怎么回事

青少年在某一时期,会对母亲产生过多的依恋行为,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之为“恋母情结”,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更喜欢青少年的依恋和天真,往往过多地剥夺青少年与父亲交前往的机会,人为地使“恋母情结”延长或加剧,一些年轻的妈妈常常骄傲地说:“我儿子自小粘我,跟他爸爸倒挺敬而远之,星期天也不跟爸爸回爷爷家,只跟外婆和姨妈亲”。这种疏远父亲的“后遗症”,不仅使家庭中的“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而且对青少年心理的发展也造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使青少年产生畸形或变态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