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青少年必听语文之谜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3238600000010

第10章 “三味”指什么

有一篇课文叫《三味书屋》,同学们往往对此产生疑问:这“三味书屋”是什么意思呢?对此问题,老师们的看法也不一致,大体上有如下几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古人把经书比作肉汤,把史书比作肉块,把子书比作肉酱,说读这三类书正如品尝这三种美味一样,取名“三味书屋”,寓含博览群书之意。

第二种解释认为,读经书味如稻粱,读史书味如肴馔,读子书味如醯(xī)醢(hǎi),也是博览群书之意。

第三种是许钦文在《语文课中鲁迅作品的教学》一书中说:“大概是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食物,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菜蔬,子书是点心。”他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所以加上“大概”二字。

第四种解释说,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老先生认为“读书有味”,加之屋后园中梅花有味、桂花有味,合起来便是“三味”。

第五种解释说,三国时董遇曾说过:“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晴之余。”人们应当利用一切空余时间努力学习,切莫让宝贵时光白白流失。宋朝苏轼对此极为赞赏,曾作诗说:“此生有味在‘三余’。”后来,寿镜吾的祖父寿峰岚认为“为学当以三余”,并将其书屋取名为“三味”。

以上种种说法,到底哪一种正确呢?我们先来看看古人对“三味”的解释。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序中说:“无若诗书之味大(同“太”字)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宋朝文学家李献臣所着《邯郸书目》中也说:“诗书,味之太羹,史为折俎,子为醯醢。”

太羹是古时祭祀所用的肉汁。折俎指帝王士大夫宴礼时,将牲体关节解开,折起来盛在器皿中,俎是盛牺牲的礼器。醯醢是调好味的肉酱,醯是醋,醢是肉酱。“三味”的意思即经、史、子三种书犹如佳肴,读书正如品尝美味。由此可见,上文中第一种解释是正确的。

另外,“三味书屋”的横匾两旁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清楚地说明诗书是有味的太羹,也是对“三味”一词最好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