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梦里花落知多少(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故事全集)
3240600000010

第10章 宋词故事(4)

今存词629首,数量为宋人词之冠。词作题材广泛,风格多样,而以慷慨悲壮的爱国词为其主调。这类词中历来为人传诵之作有《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写闲适生活的词数量最大,这类词往往于闲适中流露出莫可奈何的情绪,其精神仍与其爱国词一脉相通,如《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水调歌头·盟鸥》等。一部分写农村生活的词清新淳朴,语言浅近,如《清平乐·村居》、《鹧鸪天·戏题村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等都是生动的农村风情画。辛词中也有写爱情的词,如《清平乐·春宵睡重》就写得缠绵婉转,颇能动人。辛弃疾诗今存133首,内容和风格大体上亦如其词。辛弃疾文今存17篇,多为奏议启札等应用文字,颇能见出辛弃疾的见解和谋略。

【故事】

有一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辛弃疾因事奔走在上饶一处叫黄沙岭的途中。山中白天的景色宜人,夜间的景色则更加优美。只见玉盘般的月亮离开树枝挂在中天,清辉般的月光惊动了栖息在巢里的鸟鹊,它们喳儿喳儿地啼叫起来。清风徐徐吹来,树梢发出“沙沙”的响声,吵醒了蝉儿,它们便也应和着鸟鹊的啼声鸣叫了起来。这山间的夜是如此充满着闹意,全然没有了那种静谧感。这时候,随风飘来了浓浓的稻花香味,令人陶醉。山乡野居的农人在乘凉,尚未入睡。他们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今年的收成,声调欢快、热烈。

走着走着,辛弃疾抬头望,天上已经起了变化!月亮和夜空被团团的乌云遮住,远远的,只有很少几颗星在眨着眼。这是要下雨的兆头。辛弃疾脚下不由加快了步子。不一会儿,山前洒下了几滴雨星,过云雨来了。人在山中行,又没有带雨具,再下大了往哪儿去躲雨呢?这时候,辛弃疾又急又愁,他紧走了几步,过了小溪上的桥,猛然间,峰回路转,他不由大喜过望。前边不远的社林边,不就是他从前曾经住过的小店吗?太好了,暂且进去躲躲雨吧!

那天晚上睡觉前,辛弃疾把当天在黄沙岭途中体会到的大自然和田园风光的深切感受,欣喜地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出典】

姜夔《扬州慢》。

【原作】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作者简介】

姜夔(约1155~1209),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字尧章,人称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终身布衣。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姜夔多才多艺,擅长书法,精通音律。工诗,词尤有名。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其词现存80余首,内容丰富,有咏叹时事,感念旧游,描写旅况,眷怀恋人,咏物寄情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探春慢·衰草愁烟》、《长亭怨慢·渐吹尽》,以及传世名作《暗香》、《疏影》两首咏梅词。姜词风神潇洒,格调高旷,素淡幽远,简洁淳雅,以清冷刚健的笔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史达祖、吴文英亦有影响。他有17首词自注工尺旁谱,是研究宋代词乐的珍贵资料。琴曲《古怨》注明指法,可弹奏,是词和乐的合集。其诗现存180余首,初学黄庭坚,中年摆脱江西诗派束缚,转而追随晚唐的陆龟蒙,琢句精妙,意境幽隽。所着《白石道人诗说》,主张诗“贵含蓄”,要有“气象”、“韵度”,要“深远清苦”等。今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歌曲》、《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等着作传世。

【故事】“隆兴和议”以后,宋、金双方维持几十年和平时期。南宋君臣又渐渐地忘却了靖康国耻,陶醉在歌舞升平的生活之中。一些爱国志士反对偏安,主张再次北伐,为此奔走呼号,但终究没有能够实现。

这时,在文学上出现了一些讲求声律、雕琢辞藻的词人,像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等,他们在政治上无所作为,但在诗词方面都有独到的成就。

姜夔曾隐居吴兴白石洞,世称为白石道人。这“道人”并不是指他当过道士,而是表示他有一种飘逸高洁的气质。

姜夔的父亲曾在汉阳当过县官。父亲死后,他依靠姐姐生活。父亲留给他许多藏书,从小就钻研学问,尤其爱诗词。到青年时期,就已经是崭露头角的词人。

22岁那年,他路过江苏扬州。扬州自古是繁华的都市,是商贾云集、歌舞游历的胜地。晚唐诗人杜牧曾有不少名诗赞赏扬州的风月繁华。如“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等。自从金主完颜亮侵掠扬州以后,扬州城被洗劫一空。

姜夔到扬州时,正是冬至日傍晚,大雪初晴。在当年被杜牧誉为“春风十里”的扬州路上,只见遍野一片野麦。进了城,更是荒凉,留下的荒废池塘、兀立的乔木,似乎在诉说这场残酷的战争。一到晚上,四周响起号角声,给空城增添了无限的悲凉。

姜夔面对扬州不胜感慨,情不自禁地挥笔写了《扬州慢》词,“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出典】秦观《千秋岁》。

【原作】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忆昔西池会,鵷鹭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文,尤以词着名。其词语工入律,情韵兼胜,凄婉清丽,典雅流畅,为北宋重要之婉约词人。词多写男女情爱,如《满庭芳》、《鹊桥仙》、《望海潮》、《千秋岁》,哀感顽艳,自然浑成,耐人涵咏。有的词则气势宏伟,意境壮阔,如《望海潮》诸篇,风格几乎与苏词相近。《调笑令》十首咏古代美人,每首均以诗词相间,叙事抒情,歌舞相兼,形式较富变化,对后世戏曲发展不无影响。其诗清新婉丽,“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春日五首》),代表了秦观“女郎诗”特色。其文章学西汉,《黄楼赋》气势雄健,瑰玮宏丽。有《淮海集》四十卷,又《后集》六卷,《长短句》二卷。

【故事】

在宋元丰年间,秦观已经36岁了,这时才在苏轼的极力推荐下,得以考中进士,开始仕途生涯。

步入仕途,秦观先被朝廷派到定海去做了一个小官,接着又调到河南蔡州去做管理学校的官。到了宋哲宗元佑元年(1086),苏轼又与其他一些朋友向朝廷推荐秦观,以期能使他受到朝廷的重用,发挥聪明才智,为国家作出贡献。可是,有些嫉贤妒能之人却出来百般阻挠,最后不能如愿。宋元佑四年(1089),秦观不甘久居人下,便又去应科考试,后来被朝廷任命为宣教郎之职。这一时期他的仕途还较为顺利,不久官职提升,又调入国史院做了编修官。但此时他的生活还是较清贫的。

虽身为京官,却无时不为衣食所愁。家里竟多时“食粥”度日,有时为了不至于断粥,只好把衣服拿去当掉。

宋绍圣元年(1094),宋哲宗亲自执掌朝政,新派人物上台,接着而来的便是元佑时的旧党遭到排挤、打击。秦观由于与苏轼兄弟关系亲密,便也列为旧党,被朝廷赶出京城,派到杭州去做通判,继而又因御史刘拯检举秦观“增损实录”,中途再次被贬到处州。

不久,朝廷再次对他降罪,于宋绍圣三年(1096),贬谪到郴州。

第二年再贬到横州。三年之后,又贬到远在天涯海角的广东雷州半岛的雷州。

一连串的打击,使秦观的理想破灭了,使他的情绪非常低沉忧郁,这时,为了发泄内心的愁苦,他挥笔写了《千秋岁》词,“花影乱,莺声碎。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出典】

苏轼《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原作】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文忠。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思想博杂,于儒、道、释均有吸取融汇,并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人生态度。在政见上倾向儒学,在人生处世上出入庄老禅宗。积极从政,坚持操守,但反对欲速轻发,既为新党所不容,亦为旧党所不满;然其生活态度“期于静而达”,观察问题颇能超脱,处世接物又复旷达,故虽历尽挫折漂泊,始终达观。其文学主张受欧阳修影响,反对五代宋初浮巧轻媚的文风。其理论主张对宋代诗文革新贡献甚大,对后代也有影响。其文学创作成就极高,文诗词俱为一代大家。散文为后人所称“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文坚持了欧阳修文平易之路,而更为畅达自由;文体多样,风格亦多样。诗存2700余首,涉及政治、社会、历史、人生、山水游记、朋友唱和乃至艺术创作的经验和鉴赏诸多方面,抒写情怀,慨叹人生,讥弹时致,寄寓名理,无不形象鲜明,神味完足。苏诗风格多样,对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诸人均有继承发挥,而“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个性极为分明,实现了他“系风捕影”能充分达意的文论主张。苏词反映的生活面比较广阔,风格多样,而以豪放刚健为主,显示出巨大的艺术才能,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突出重要的地位。

【故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心胸旷达的苏轼过上了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实际上是到黄州服罪,什么事也不管。每天吃完饭没事,便游山玩水,这里走走,那里逛逛。

苏轼雪堂修好以后,他经常来往于雪堂和临皋亭之间。因为这条路上净是黄色泥土,所以人们称为黄泥坂。他穿上普通的农民衣服,经常喝得醉醺醺的。时间一长,当地的老百姓都认识他,也都很喜欢他。有一天,他喝醉后躺在路边的草地上睡觉。傍晚的时候,一个牧童赶着两头牛和一头羊过来。在旁边耕作的农民赶快跑到苏轼身边,守护着他,要不然,牛羊从他身上践踏过去,那可就够受了。牛羊过后,那农民把他叫起来,说:

“快醒醒吧,牛羊差一点儿踩到你呢!”

苏轼睁开睡眼,看着刚刚过去的牛羊,连忙说道:“谢谢,谢谢!”他感谢淳朴善良的农民对自己如此关心,也笑自己的行为有点儿过分放荡。

这时,有不少朋友来看他,决定出去游玩。

三月七日,苏轼到黄州东南三十里的沙湖去游玩。这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同行的有不少人。不巧,路上遇到了大风雨。同行的人急忙跑着去寻找避雨的地方,而苏轼却穿着草鞋,拄根竹竿,不慌不忙地照样走路。事后,别人问他为什么不躲一躲,他回答说:

“刮风下雨只是一时的事,很快就会过去,而且雨后必然是晴天,何必躲呢?再说,在风雨里走走,也是一种乐趣,可以使你醒酒哩!”同行的人品味着他的话,觉得他这是在说自然界的风雨,同时又似乎在说政治的风雨。回来以后,苏轼写了《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词,“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便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出典】

陆游《诉衷情》。

【原作】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南宋文学家。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2岁遭靖康之难,随父南迁。18岁师事曾几。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进士第一,然殿试时为秦桧除名。二十八年为福州宁德县主簿。孝宗隆兴元年(1163)任圣政所检讨官,赐进士出身。二年调镇江府通判。乾道二年(1166)罢官。淳熙二年(1175)范成大荐为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兼四川制置司参议官。

三年免官,五年知叙州,七年复罢官;十三年起知严州;十五年任礼部郎中兼实录检讨官。宁宗嘉泰二年(1202)为中大夫,兼同修国史。其诗文生前即为世人推崇。朱熹谓“放翁老笔尤健,在当今推为第一流”;杨万里则誉之为“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其经历丰富,视野阔大,师法广泛,故能突破江西诗派藩篱自成一家。形成豪宕丰腴之特色。其诗“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读之令人荡气回肠。代表作有《关山月》、《书愤》等。写景记游诗如《游山西村》、《怡斋》等情景融洽。其诗风格多样富于变化,汪琬以为南宋诗坛可称大家者仅陆游一人。亦擅词,杨慎言“放翁词纤丽处似淮海,雄慨处似东坡”。文亦堪称大师,《入蜀记》写景传神,引人入胜。其四六文以单行之神入排偶之中,富于创新。着有《老学庵笔记》、《剑南诗稿》、《渭南文集》、《放翁逸稿》、《南唐书》等。

【故事】

宋宁宗嘉定二年(1209)立秋后,陆游病倒了,而且病得很重。虽然,最近一两年,陆游常常生病,时好时坏,反复了好几次。但是,前几次的毛病都比较轻,吃了一点儿药以后,病势就慢慢地好转了。有的时候,他还能勉强支撑着,到外面去走动走动。到了冬天的时候,他还能走出来坐在门口晒晒太阳。到了夏天,病好了,他还能乘着船到湖上去游荡。有时候精神不大好,就叫家里人扶着,走出篱门,沿着门口的一条水流清澈的小溪,一面散步,一面欣赏着那小桥流水、绿树成荫的美丽的自然景色。

有一次病好后,他感到自己的精神很好,独自一个人拄着拐杖到野外散步。他有好几个月没有到野外去了,现在走到宽广而清新的田野上,看到刚种下去的庄稼,看到在地里勤快地耕作着的乡亲们,顿时产生一种心旷神怡的愉快感觉。

特别是到了春天,每当牡丹盛开的时候,他总是不肯放弃欣赏的机会。

有一天,他听说村东头一户人家的牡丹花开得特别茂盛,连忙叫家里人扶着他去观赏。但是,当他看到鲜艳夺目的牡丹花时,就很自然地联想起洛阳城来。因为洛阳是个产牡丹花的城市,然而,现在还沦陷在金人手里。老人想到这里,没有心思再欣赏下去,他怀着无比伤感的心情回到了家中。老人一生抱恨的是看不到中原的收复,感叹的是自己不能驱逐敌人了。当他看见自己过去穿的貂皮军服,积满了灰尘,感到悲愤。往事又一幕一幕地在脑海里浮现。想起当年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北上,来到汉中,过着军营生活,守卫着前线险要的地方,种种情景就仿佛是做梦一般。如今自己变成白发苍颜的老人了,额头边的鬓发早已像秋天的霜那样白了,而中原一直没有收复,敌人没有消灭。陆游一心想在前线杀敌报国,谁能料到自己将要老死在家乡镜湖边的草房呢!想到这些,陆游热泪盈眶,感慨万端。他取出笔、砚,慢慢地舒展开笺纸,挥笔写了《诉衷情》词,“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就是这首词中的名句。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