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教你学摔跤(学生室内外运动学习手册)
3241800000002

第2章 摔跤运动概述(1)

摔跤的起源

摔跤是一项世界上最古老而引人入胜的竞技项目。早在古时代就产生了最简单的角力方法。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和人类的各种劳动形式相互联系的,与其他运动项目如球类等有所不同,例如球类中的篮球、足球、手球的产生是在某地区、某国家,而摔跤几乎是产生在世界民族之中,因为在原始社会,世界上各族人民为了取得生存,在与自然界的斗争中,都有自己的自卫和取得生存的手段的方法,摔跤就是其中之一。它的发展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灵活的技巧及增强力量,使之能更迅速地战胜对手取得胜利。

摔跤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竞技体育运动,希腊、埃及、中国以及日本等国家的古代文明中都有摔跤的文字记载。古代奥运会在公元前776年诞生之时,摔跤就是其中的一项比赛,而且一直是历届奥运会的比赛项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族人民按照本民族、本地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点,创造了各种各样的获胜方法和训练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摔跤技术、理论和比赛规则。从许多历史文物的考察中证实,古代的奴隶制国家就有摔跤形式的出现。在尼罗河中游,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民卡散陵墓里,墓穴中的壁画上就会有射箭、投掷标枪、举重和角力的士兵,这说明角力很早以前就用于军队的训练和作战中了。同时,角力又作为一种竞技游戏,供奴隶主阶级观赏娱乐。公元前十二世纪至公元前八世纪、在古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已有角力的竞赛。奖品为:胜者得一巨大的铜三脚祭坛,它的价值等于十二条牡牛;败者得一个擅长手工的美丽的女奴。当时,角力比赛的方法很简单,但非常吃力,谁把对方摔倒三次,即为胜利。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在公元前776年诞生了第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摔跤正式被列入比赛项目。那时比赛虽严格地按规则进行,但比赛不按运动员体重分级,摔跤分两种形式进行。一种是可以用腿足勾绊进攻,也可以抓握对手身体各部分,好似现在的自由式摔跤;另一种形式是两个运动员角斗时,直到一个人完全精疲力竭,两肩着地为止,这又好似现在的古典式摔跤。到中世纪,角力运动在各国更为普及,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许多国家已出现了体育教育制度,当时角力也作为一个身体基本训练项目而列入教学。十六世纪中叶,世界各国流行了一批角力方面的专着,角力运动在技术上迈进了一大步,并在人民群众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摔跤被列为世界性的比赛项目,是距最后一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千五百零三年后的1898年第一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的。第一届仅举行了古典式摔跤,运动员未按体重分级,均作为重量级。自由式摔跤则是在1904年第三届奥林匹克运动会才正式列为比赛项目。随着参加摔跤比赛的人数的增加,摔跤技术的日益丰富、日趋完善,等级越分越细,直至1972年第二十届奥运会开始,古典式、自由式摔跤均按运动员体重、年龄各分成十个等级进行比赛。摔跤运动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中国的摔跤运动

中国最古老的体育项目之一。古代称为角力、角抵、相扑、争跤等。早在四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古代摔跤活动。据《礼记·月令》记载,周代把摔跤、射箭和驾车三者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到了汉代,摔跤还作为表演项目演出。晋代,多在元宵节举行摔跤比赛。唐代多在春秋两季举行比赛,也作为宫廷娱乐的项目。五代时期,摔跤技术强调轻便敏捷,名手辈出,出现了中国第一部讲摔跤的书——调露子的《角力记》。宋代还出现了女子摔跤。民间有摔跤组织角抵社。这一时期的摔跤比赛分三个回合。比赛中间不许抓住裩儿和拽起袴儿,但可以拽直拳,使脚剪,拳打脚踢都行,这与日本的相扑从场地、仪式到规则都基本上近似。比赛结束,获胜者可得银碗等奖品。

中国式摔跤为两人徒手较量,以摔倒对方为胜。只需几分钟,再外行,你也可以看懂中国式摔跤的比赛。简单易懂,或许是我对中国式摔跤比赛的第一个印象。双方都触地,后触地者得1分;一方触地,保持站立的一方得2分;一方将对手摔倒,自己将对方摔成两脚同时离地,并有一腾空的过程,而自己仍保持站立姿势得3分。

中国跤变化多端,摔法多达几十种。摔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腿部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手脚动作的密切配合。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的不同,要选择适于自己使用的技术。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以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而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以依靠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形成自己的风格。

和武术散打比赛一样,中国式摔跤也是运动员的身体直接接触与对抗,也同样需要运动员拥有过人的力量、迅捷的速度,这样才容易摔倒对方,这便是“一力降十会”。但是仅有直来直去的笨力、拙力又远远不够,还要巧妙地借力用力,善用巧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四两拨千斤”。在似乎是凝固的较力过程中,双方运动员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经验瞅准时机抓住对方的空当,持久的僵持刹那间化解,当一方完全失控被另一方摔出的时候,是摔跤比赛最有魅力的时刻。难怪中国跤在欧洲被列为男人的第二绅士运动,位置仅次于英国的马术。“四两拨千斤”的智慧和优雅的绅士风度或许是欧洲人喜爱中国跤的主要原因。此外,摔跤运动员更需要拥有良好的柔韧性。散打运动员赤膊上阵,而摔跤运动员却正是通过跤衣发挥摔跤中各种手法的作用。摔跤运动员从头至脚、从手指到脚趾都要参与摔跤较力过程。

“中国式摔跤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项目,在清朝达到了最高峰。北京、天津、河北保定和山东济南被称为‘四大跤城’。京跤,沉稳准确;津跤,刚猛粗野;济南跤介于二者之间;保定则以快跤着称;还有内蒙式摔跤搏克、回族的绊跤、陕西的抱腿,各有各的特色。武术包含的内容是远打近拿靠身摔,中国散打在国际上近几年屡次获胜,比较牛,一个原因就是摔的优势。摔跤实际是武术当中一部分精华的东西。过去一个武术家必须精通摔法。中国跤讲究步、眼,讲究手法,摔出来特别漂亮。水平高的运动员较量,一跤是很难见的。过去民间有很多跤场,随着城市的逐渐开发建设,这些跤场都不存在了,民间练的人也越来越少。而且现在跤手大都是练柔道、国际跤出身,中国跤的味道少了很多。”老一辈回忆起小时候在济南人民商场看摔跤的情景:“那时候的人民商场有片空场,艺人就在那儿摔跤卖艺,观看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有拼命叫好的、有使劲儿鼓掌的……”眼神中充满了怀念。

“临回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

清代设有善扑营,专门训练清朝贵族青年摔跤,他们常为王公贵族表演,或与蒙古族、回族摔跤手比赛,这叫官跤,摔跤手和教练员都是终身职业。华北等地民间摔跤叫私跤。摔跤者穿特制的短上衣(叫褡裢),系腰带,穿长裤,衣、带可以抓,全身可以握抱,但不许抓裤子,不许击打,不许使用反关节动作,三点着地(两脚加一手一膝着地)为失败,三跤两胜,没有时间限制。练习或比赛由有技术权威的年长者主持,充当教练和裁判。民国时期在北京、天津等地有不少人以表演摔跤为职业。当时的武术组织中央国术馆和精武体育会也有摔跤科目,曾举行过几次全国性比赛。1936年,还进行过女子摔跤比赛。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式摔跤有了很大发展。1953年,中国式摔跤被列入国家体育运动竞赛项目,并举行了全国比赛。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运动员等级制》,1957年颁布了《中国式摔跤规则》。中国式摔跤运动员按体重分为10个级别。每场比赛分3局,每局净摔3分钟,两局之间休息1分钟。比赛在平坦柔软结实的8米8米的垫子上进行。运动员身穿柔软结实的短上衣,系腰带,穿长裤,全身可以握抱,可以抓摔跤衣和腰带,但不许抓裤子。中国式摔跤只许站着摔,摔倒后就停止,然后重新开始比赛。按照把对方摔倒的不同程度,分别判得三分、两分、一分。如使对方腾空后,迅速地背部着地,而自己仍然站着可得三分;仅使对方躯干着地,而未使对方身体腾空,虽然自己还站着,只能得两分;把对方摔倒,四肢(手或肘或膝)着地得一分;把对方摔倒了,自己也跟着倒下得一分;两人同时倒地躯干在上者得一分;如两人同时倒地,分不出上下先后,则判互不得分。比赛时,不许使用伤害对方的动作,不许用拳打,不许用肘、膝或头顶撞对方,不许使用反关节动作,不许压迫对方的咽喉,不许接触对方眉口之间的面部;脚可以踢、弹对方的脚或小腿下部,但不能过高,更不能用脚蹬、踹对方。经常使用的方法有背、别、挑、缠、揣、踢、拧、搂、弹、搿、抱腿、跪腿、里勾腿、插闪、勾脚、里刀勾等。

中国摔跤的起源

我国古代摔跤的异名很多,如角力、摔胡,角觝、相扑、布库、厄鲁特、掼跤等。这是因为,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不同,摔跤的方式方法也有较大的差异。摔跤在古代属于徒手搏斗的范围,是军事作战的一种技能。

根据文字记载和传说,早在四千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摔跤活动。当时,人们为了求得生存,在与自然界进行斗争中,在部落之间的冲突中,利用自己的力量、技巧取得食物和进行自卫,从而产生了古代的摔跤。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初年,摔跤作为练兵的一项军事科目出现。据《礼记·月令》中记载:“孟冬之月……天子乃命将帅讲武,习射御角力。”由于当时兵器差,射箭、驾车、角力都是军队操练的主要科目。

春秋战国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大变革时期,列强对峙,互相攻伐,战争频繁,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跤活动也得到广泛的开展。《公羊传》中记载,宋闵公手下有一员大将叫长万,是当时闻名于世的大力士,由于宋闵公揭露长万曾被鲁师所俘,故“万怒,搏闵公,绝其命”。

据南朝人任昉着的《述异记》中记载:“奏汉间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今翼州有乐名蚩尤戏,其两两三三,头戴牛角以相抵,汉造角抵戏,盖其遗制也。”这种“蚩尤戏”就是我国古代摔跤的雏形。

秦汉时期,摔跤不仅作为重要的一种军事训练手段,也是节日和宫廷内表演项目。秦统一六国后,进行了“车同轨、书同文”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也统一了摔跤的名称为“角抵”。

1975年在湖北江陵县凤凰山一座秦墓中出土的木蓖曾有古代摔跤的画面。这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公元前208年)的有关古代摔跤的史料。图案上三名男子,他们在进行摔跤比赛,气氛紧张热烈。左边立者为裁判。上边悬挂的帷幕,表示在舞台上进行的比赛。按画面的排场看,似在宫廷内举行的。由此可见,秦统一六国后,把掉跤列为宫廷的一种娱乐项目,并在民间也有一定的开展。从秦末到汉景帝的半个世纪中,摔跤活动曾处于低潮。

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摔跤活动又盛行起来。据《汉书·武帝记》中记载,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元封“三年壁画中的中国式摔跤春,作角抵戏,三百里皆来观”;一次是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馆。”河南省密县打虎亭2号东汉墓中的一幅壁画,描写了当时摔跤表演的一个场面,陕西省长安客省庄汉墓出土的铜牌上也刻有摔跤图,画面上是两位农民打扮的男子在树荫下对摔。此图足以说明,汉代摔较活动已较普遍地开展,田间地头也成了摔跤的场所。由于汉代重视摔跤活动,摔跤的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三百里皆来观”。同时,摔胶比赛胜负有裁判员来判决。山东省临沂地区金雀山汉墓中出土的绢画上有一对健壮的摔跤手,挽袖对视,准备决一雌雄,并有一名裁判员在旁拱手而言,以判胜负。在吉林集安县洞沟高句丽墓壁画上,也有摔跤图象。从出土的文物看,从比赛的场地、服饰或动作等来看,上述漆绘摔跤图和透雕铜牌摔跤图有很大的差别,这说明秦汉两代的摔跤形式已有了不同。

三国鼎足之后,曹操曾大力提倡摔跤活动,除把摔跤作为训练士兵的手段外,还列入百戏之内。在河南省南阳市出土的大块汉砖上刻有角抵戏。

唐朝历经贞观、开元之治,国富民强,太宗皇帝李世民以隋亡为戒,选贤任能、虚心纳谏,社会经济很快得到发展,而讲武、习武的风气不懈,故摔跤活动在唐代的历史上蜚噪一时,就连帝王也要上场助威,鼓励士气。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每逢元宵节和七月十五的中无节均举行摔跤比赛,许多帝王不仅爱看,而且有的还是摔跤能手。唐朝末年,朝廷还建立了官办的相扑棚,收罗和训练摔跤能手,入选者称为相扑人,每当朝会、宴聚、祭祀之时,相扑人专门进行摔跤表演。秦汉以来,摔跤的主要技术是较力量,并可以拳打脚踢,用擒拿方法扭断手臂、腿脚,直至把对方摔死。

明朝万历年间出版的《万法宝全》一书中,就有古摔跤图样。当时把摔胶列为六御之内,作为军队作战训练的重要手段。据《明史·江彬传》中记述,御史乔白岩和应天府丞冠天叙还很注重选材和采用针对性的训练(别教法势)方法,在战术上注意到以矮制长,这些,无疑是对摔胶在选材、训练以及战术运用上的一大贡献。公元1638年,明朝官员陈元斌,为了复兴明朝的天下,东渡日本,求援兵于德川幕府,结果求援未遂,留居日本,这样陈元斌就把中国武术和摔跤传到了日本,后经日本改革和发展,成为日本现在的相扑和柔道。

清朝用武力起家,入主中原,一直保持着尚武崇战的风气,加之清朝历代皇帝大力提倡摔跤运动,因而“布库”之戏得以广泛传播。

清王室是女真族的后裔,在女真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中就有“摔跤赌羊”的习俗。《金史》卷九十一《蒲察世杰传》:“蒲察世杰本名阿撒,为人多力,每遇武土角力赌羊,辄胜之。”清王室在建立大清国之后,与蒙古诸部建立了友好同盟,每逢联欢宴会,便有力士摔跤表演作为娱乐。清太宗皇太极曾赐封蒙古族的摔跤手为勇土称号,并叫他们传授蒙古的摔跤技艺。可能是有人对这么高的奖赏不够心服,皇太极又赐给他们豹皮长袄、虎皮长祆、虎皮袄各一件。并说以后如有“不呼所赐之名,而仍呼原名者,罪”(《满文秘档·太宗赏三力士》)。可见,在清王室人关之前,蒙古族摔跤技艺尤胜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