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不焦虑的女人
3243200000003

第3章 所谓修行:专心做好眼前的事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金刚经》第六品《正信希有分》)

须菩提对佛陀说:“世尊!世间那许多众生,听到您的这些教诲,能够生起坚定无比的信心吗?”

佛陀告诉须菩提:“千万不要这样说!在如来灭度之后的第五个五百年,会出现持守戒律、修福积德之人,能从我所讲的这些章句中生起真实坚定的信心。像这样的人,不只曾经在一佛、二佛、三佛、四佛、五佛那里种下了善根,而且在遥远的过去,在无量千万佛的所在处种下了深厚的善根。所以,一旦闻听我所讲的这些章句,就会在一念之间生起坚定不退的信心。须菩提,我完全能知道,也完全能看到,这些众生将得到无边无量的福德。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善根众生,不再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分别妄执,同时也没有了法相和非法相的分别妄执着。这是什么缘故呢?如果这些善根众生在心念上还是执取于各种相状,那么依然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的分别,如果这些善根众生对于存在的相状做出‘有’的判断,那么也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了。但是,如果他们对存在的相状做出‘无’的判断,那也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者相。所以说,不要执着于存在的相状,也不要执着于空无这样的念头。正因为如此,我才经常告诫众位比丘,如来所说的法,就好比我用那船筏渡你们一样,渡过了河,到了彼岸,那么船筏就应该舍弃。连佛法都要舍弃掉,更何况是那些迷妄颠倒的念头呢?”

从这里开始,佛陀为我们演说修行的最高境界“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实在有些“无为而为”的意味。

“修行”二字说来容易做来难,不论如何给它下定义,说到底,修行就是专心做好我们眼前的事。之前发生的种种都已经过去,不论你是怨恨还是追悔,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未来的事,极少有人能预料得到,我们更无须为此而烦恼。所以,安住在当下,收拾好自己的心,专心做好眼前的事,这便是让自己不散乱、不焦躁、不生恐惧的最好办法,这也是最实在的修行。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将心安静下来,也不是所有的女性都能“专心”去忙当下的事情。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女性,她们每天都在忙,处理着各种事务,但却能忙而不乱,始终保持着喜悦的心情,自己的生命活力也丝毫没有受到琐碎事务的影响。而有些女性,她们即便不忙于处理事情,什么都不做,依然是一副焦虑不宁、惴惴不安的样子。若问起她们担忧的是什么,答案还真是五花八门,有人担心爱人出轨,有人担心升职加薪的问题,甚至有些女性仅仅是因为某件得不到的物品而不开心、不欢喜。她们不仅为当下的、眼前的事情而焦虑、担忧,还要为以后的甚至不存在的事情焦虑担忧。如此一来,她们的内心又如何能保持一个安宁平静的状态呢?心一乱,烦恼生;烦恼生,人生境遇便有了大不同。

一切让你心生烦恼的念头皆是妄想杂念,修行便是打掉这些妄想杂念,打掉这些烦恼。对于一个沉浸在当下时刻、沉浸在当下事件之中的女人来说,她不会分心去想自己的爱人是否出轨,自己升职加薪是否有望,甚至也不去想那些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她们呈现出的那种安详宁静,正是因为她们的心思很单纯。这样的女人,她们自心之中就很难生出妄想杂念来,她们也极少会受到烦恼的搅扰。

烦恼都是自找的,此话极恰!作为一名女性,当你眼中心里只有当下这个时刻的时候,你会顿觉世间真的没有任何事情可以让自己恐惧或忧虑。这样的定力不是别人“赐予”你的,而是你自己觉悟的结果。而觉悟的缘起,则是《金刚经》中所说的“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人的心灵,本应该是活泼的,富于创造力的。特别是女性,女人的心更应该是灵明的,而做一个无所拘牵、心灵自由的女子,这是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金刚经》里的那句经文分明就是在告诉我们,想做一个心灵活泼、无所拘牵的女子吗?那就不要把自己原本自由活泼的心滞留在任何物质之上,不要让它滞留于声音、气味、味道、感触和任何存在或道理上,也不要让它滞留在某一种情感或感觉上。菩萨为何能自在自为?佛陀的心为何能圆融无碍?就因为他们有一颗对一切都不执着的心。这颗活泼自在的心,既不滞留在好的事物上,也不滞留在坏的事物上。在这颗心上,从无好坏的分别,自然也不会有悲喜烦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金刚经》第七品《无得无说分》)

“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如来已经证得无上正等正觉了吗?如来真的说过什么教法吗?”

须菩提说:“如果按照我理解的佛所说的道理,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可以叫做无上正等正觉,也没有什么固定的法是如来所宣讲的。为何这样说呢?因为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不可执取的,也是不可言说的,这些既不能说是法,也不能说不是法。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得到觉悟的圣贤,他们所证悟的都是无有生灭的境界,只是证悟的程度有或深或浅的差别而已。”

对一切都不生起执着和贪爱,将身心全然地安住于当下,这需要我们时刻保持着一种心灵的觉醒和洞察力——一切无有定法。随时随地保持着内心警醒的女性,无论在什么时候,她都能从容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务,因为她清楚地知道,唯有眼下的事情才最真实,所以才能心无旁骛地处理事情,不会对与当下无关的任何事、任何人费心思。所以说,这样的女性也是智慧的,她们更容易安住于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之中。

也许你要问:“如何做才算是不生起执着和贪爱?那些修行者、开悟者是如何做到的?”我想,我们可以从一则禅宗故事里一窥究竟。

古时候有个叫庞蕴的人,他年轻时看到身边的人都在追名逐利,觉得这些人活得这么疲惫,真是想不开。于是他就来到石头禅师那里,问道:“禅师啊,哪种人不会被世间万法束缚自心呢?这种人真的存在吗?”

石头禅师只是微微笑着,什么都不说。

庞蕴虽然觉得石头禅师的举动颇有深意,但他还是想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所以过了不久又去找道一禅师请教了同样的问题。

道一禅师和石头禅师一样,都是一言不发,脸上挂着微笑,静默地看着庞蕴。

庞蕴此时倒是似乎领悟到了两位禅师的苦心。他还写了一首禅偈:“十方同豪会,个个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

心空即是法空。若是心在万物万法之中都不做滞碍,万物万法又怎么能干扰到空无状态中的心呢?

用这种无挂碍、无牵绊的心去处理眼前的事,这是一种修行;把全部心思都放在眼下的事物上,不去琢磨那过去的念头、过去的事,也不琢磨未来的事,这也是一种修行。

修行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种,而修行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那便是让自己随时随地能保持内心的清明、安宁,保持生命的觉醒状态。这种状态下,世间便没有什么能够成为我们的障碍,因为我们体悟到了空性智慧,任何人、事、物在我们看来都具有这种“空”的属性,在空性智慧的觉照下,我们内心的恐惧、担忧、焦虑等烦恼便一起瓦解掉了。

也许,觉悟这个空性智慧需要花上我们很长一段时间,甚至是一生的时间。但是,我们可以先把未来的事情放一放,而关注眼下的修行——做好当下的事,让自己的身心全然地处在当下。我们不要总想着晚上约会时穿什么、吃什么,也不要去想明天的工作报表如何填写,下班时如果正赶上交通拥堵该怎么办,等等。这些问题,并不会给我们的人生带来什么新的起色,反而会让我们越来越烦乱。我们在自己臆想出的各种场景里忽而欢喜忽而悲伤,甚至不能安心做好眼下的事情。

身边有不少女性朋友就是这样——当然,以前的我也是这样。我们很难把自己的心念安放在当下。我们期待着遇到一个十分理想的异性朋友,我们期待赶快领薪水然后去买最时髦的衣服,因为我们穿着这些衣服时会觉得自己能成为全世界的焦点,我们期待着浪漫甜蜜的约会,在与对方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时,我们也许还会皱起眉头,很矫情地说:“我现在还不想结婚,我不喜欢婚后那种捆绑式的生活。”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我们心里充满了各种矛盾,既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而失去一个可心的伴侣,也担心以后的日子里对方会不会一如既往地对自己那么好。

我们先是对未来的生活设定了各种期待,你期待能收获美满的爱情、你期待能得到上司的垂青,这些期待不能说都是错误的,但心上一生起执着,便生出了绑缚自己的绳索。在期待落空之后,我们的心也渐渐地沉重起来。于是曾经的期待变成了当下的煎熬,在期待中,还伴随着烦恼。未来是个什么模样我们谁也说不好,但我们在最为真实的当下里却品尝到了不安和焦虑的苦头。

其实,我们倒也不必像庞蕴那样体悟到“空无”状态中的心灵是个什么样子。因为这个过程对于现代人来说显得太过耗时——当然,如果有谁真能体悟到心灵的空无状态,并领会那“空”的智慧,一定能将自己的生命状态提升到另一个新的层面。有了这样的提升,不仅整个人生与以往的那种混乱彻底说再见,而且以后的人生更是会过得精彩异常。

我们需要的是一种让自己于忙碌杂乱中也能安定心灵的方法。我们诵读《金刚经》,并把《金刚经》中所蕴涵的佛法智慧应用在世间生活里,也是为了宁心静心。世人都说“女子心量小”,可佛陀却告诉我们,一旦心量打开,在心上生起觉悟,一切众生皆可自我解脱。

在解脱之前要做的功课,便是先“空掉自己”:过去的一切经验,空掉;过去的所有经历,空掉;世俗的善恶评判,空掉;心头的好恶分别,空掉。

以一颗空掉的心,去应对那眼下的事、当前的事,这时的你必然是满心欢喜地置身在工作中,却不会在心上充满压力和烦恼。

“静心禅语”

无生无灭的境界,源自于无我之心;

自在自为的生活,是因为心无挂碍。

一旦心量洞开,人生中无处不精彩;

心灵上的缠缚,要靠般若智慧解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