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趣味问答(智商总动员)
3243500000002

第2章 语文知识

二、两、俩用法有什么异同

“二”、“两”、“俩”都是数词,所表示的数目是相同的,但用法并不完全一样。我们在说话或写文章时应当合理选用,否则就会造成不应有的语病。

“二”和“两”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其主要表现是用在表示长短、容积和轻重等量词(即度量衡单位)的前面,用“二”和“两”均可,如二尺,也可以说成两尺;两千克,可以说成二千克,它们所不同的是在一般量词的前面,通常用“两”而不用“二”。如两本书,一般不说二本书;两间房子,不说二间房子。

“俩”是两个的合音,读(lia),所表示的数目与“二”和“两”是相同的,但在用法上既不同于“二”,也不同于“两”,而和“两个”的意义和用法基本一样。如兄弟两个,可以说成兄弟俩。凡是用了“俩”的地方,后面就不能再加量词“个”,加上就显得重复、别扭、文理不通。

“中文”与“汉语”有什么区别

“汉语”和“中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汉语”是汉族语言的简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语以外,尚有蒙、藏、朝鲜、维吾尔等兄弟民族的语言,通常说的汉语,不包括其他民族的语言,但包括使用汉语地区的方言。

“中文”是中国语文的简称,它与“汉语”的区别,严格说来,汉语是指口讲、耳听的语言,“中文”还包括阅读和书写的内容。此外,中文也包括兄弟民族的语文,例如新疆大学就把维吾尔语专业课程设在中文系里。

“第一”雅称有哪些

桂冠 古希腊常用月桂树叶编织成的帽子授予杰出的诗人或竞技比赛的优胜者,象征光荣。后借“桂冠”代替第一。

鳌头 鳌头指古时宫殿门前台阶上的鳌鱼浮雕。古代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进士第一名)站此迎榜。“独占鳌头”意为占据“第一”。

问鼎 鼎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敢于“问鼎”者,说明力量很强大,有能力掌管大事,即“第一者”。

榜首 古代科举考试后,列名张榜,“榜首”即列于全榜之上的第一名。

夺魁 “魁”指为首者,“夺魁”就是“夺取第一”。

执牛耳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时,立盟者要亲手宰割牛耳取血,让每人尝一口血。后来便以“执牛耳”象征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意为“第一”。

为什么“一点之差,意思相反”

孙犁的着名短篇小说《荷花淀》里有这样一句话:“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

这是丈夫要去部队参军杀敌的前一个晚上,妻子说的话。如果把这句话的标点改成这样:“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表达效果明显不同。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写出妻子思想的开朗。

“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这句话就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说明妻子只考虑家里而不明大义,是阻止丈夫抗日的落后妇女了。

朱自清为什么三听月夜蝉鸣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的着名散文,作于1927年7月,当时颇得人们的赞赏。不过,后来也有人认为这散文还有不真实的瑕疵。譬如,抗日战争前几年,有个叫陈少白的读者,就对文中“月夜蝉鸣”提出质疑。

明月之夜蝉会不会鸣叫?朱自清为此很是费了一番心思。由于时隔多年,又不在夏天,怎么回答他人的质疑呢?他便写信给昆虫学家刘崇乐,请求帮助。刘先生抄录了一段书寄给他,并附信说:“好不容易找到这一段儿。”刘先生在抄文中说蝉在夜里一般是不鸣叫的,但又说在一个明月夜听到了蝉鸣。朱自清更加怀疑起来了,他想,这是否也与自己一样,一时记载疏忽呢?他不敢贸然答复陈少白。直至来年夏天,朱自清又考察了蝉鸣的情况,并有两次亲耳听到月夜蝉鸣,证实自己和别人的记述都确切无误之后,才专门写了《关于“月夜蝉鸣”》一文,郑重答复了读者。

《鲁迅日记》1916年8月12日曾记载“全日酷热,蝉夜鸣”。鲁迅虽没讲明这晚是否有明月,但蝉在夜里会鸣叫却是真实的。那时《鲁迅日记》还未公开,朱自清与一般人当然不会知道同在北京生活的鲁迅先生,竟比他早11年就有“蝉夜鸣”的记载,否则朱自清早可请教于鲁迅先生了。

李白的名字是如何取的

唐代大诗人李白,小时候就很机灵。七八岁时,他父亲为了给儿子起个好名,便和他一起对诗,试一下孩子的才华。李父起头说:“春风送暖百花开,迎春绽金他先来。”李母对了一句:“火烧杏林红霞落,”话音刚落,儿子便指着院中盛开的李花,朗声接道:“李花怒放一树白。”李父听了,拍手叫绝,连夸儿子有诗才,他觉得这句诗的头一个字正是自家的姓,而且李花洁白如雪,很有情味,于是就给儿子取名叫“李白”。

“正月”的“正”读平声与秦始皇有关吗

传统说法认为,农历“正月”的“正”,读成平声如“征”,是为了避秦始皇嬴政之讳,这种说法虽然于古籍有征,但却是不可靠的。

“正”读为“征”,远在嬴政出世之前就已出现。其时,“正”有两种读法,一为平声,一为去声。《诗经》中“正”字押韵三见,都与平声字相押韵,《易·传》“正”字用作押韵十四见,其中有十一见与平声字押韵,这些均可作为“正”可与平声字相押韵的佐证。而《管子》中“正”字押韵十二见,均读去声,这能证明“正”既可读平声,也可读去声。

因此应该说,“正月”之“正”读平声,是先秦语言在后代汉语中的“强式保留”,与秦始皇根本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