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科技看台
3243900000005

第5章

——我国近几年来在南极和北极的科学考察中,科考队员们和新闻工作者就是使用了MCN提供的海事卫星通信设备,才实现了极地考察的实地跟踪报道和通信联系。

——在美伊战争中,我国新闻记者的战地报道,正是通过海事卫星这唯的一战地通信手段,不断向国内发送语音、数据和图片信息,使全国人民及时了解到前线的战况。

——前不久我国援助阿尔及利亚地震灾害的救援队,与国内联系的手段,也是通过提供MCN给国家地震局的海事卫星通信而实现的。

——在常规应用方面,国家电信主管部门组织电信系统配备了数量较多的海事卫星设备,用于陆地网络应急和边远地区的通信;铁道部门的机车跟踪;石油和野外工程部门的野外作业,都大量使用了海事卫星系统,很好地解决了野外通讯的难题。此外,海事卫星在外交、海洋、航天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在众多行业、领域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3在当今跨上最新媒体通讯台阶2003年,我国建成、开通了海事卫星F系统,完全满足了海、陆、空各种类型用户对移动卫星加密电话、传真、电传、数据、图像传输、互联网接入等不同的需求。海事卫星F系统是最新一代全球移动卫星数字多媒体信息系统,该系统能以高效、安全的信道,将商务信息和各种有关信号快捷地发到任何地方。它通过对话音四个优先级别的划分,将遇险安全呼叫定为最优先级别的呼叫,与其他媒体通讯比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主要表现为:其一是由MCN提供的全新的F卫星网络系统,能使通信信息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即能做到“联通世界,畅所欲言”;其二是根据各方需要,可发挥移动或“永久在线”功能;其三是可构建成真正的海上办公室,快速收发电子邮件,登陆互联网和内部网,高速传输图片和视频图像,并在全球24小时信息通讯不间断;其四是话音优先级别,它的遇险安全呼叫,被设定为最高级别的通信,必要时可抢占信道优先通话;其五是兼容性强,广泛适用的标准性软件都适合于该系统,甚至一般软件和某些专用软件也适合于该系统。

由于上述优势,仅全国交通卫星专用网就分布在全国各地69个端站,覆盖了全国各省(区)市和沿海港口及我国海域。到目前为止,海事卫星系统和设备的应用又得到了进一步升华,现已更广泛地应用于我国政府部门、国防、新闻媒体、海关、外交、战备通讯、远洋运输、渔业船队、石油勘探、应急救灾、登山探险、民航客运、水文监测、野外作业等诸多领域。

造福人类的海洋资源卫星

资源卫星,是勘测和研究地球自然资源的卫星。它能“看透”地层,发现人们肉眼看不到的地下宝藏、历史古迹、地层结构;能普查农作物、森林、海洋、空气等资源;能预报和鉴别农作物的收成以及考察和预报多种严重的自然灾害。资源卫星分为陆地资源卫星和海洋资源卫星两种,那么,海洋资源卫星是怎样工作的呢?

海洋卫星利用其装载的多光谱遥感设备,获取地物目标辐射和反射的多种波段的电磁波信息,把这些信息发送给地面站。地面站接收了卫星信号后,根据事先掌握的各类物质波谱特性,再对这些信息处理、判读,从而得到各类资源的特征、分布和状态等资料。地面上所有物体都在有规律地反射、吸收和辐射电磁波,这在物理学上被称为光谱特征。每种物体在不同光谱频段下的反射是不一样的,掌握了物体的光谱秘密,再利用卫星上的遥感仪器把测到的信息一对照,人们就可以免去实地一一勘测之苦而知其全貌了。

海洋资源卫星一般采用太阳同步轨道运行,这能使卫星的轨道面每天顺地球自转的方向转动1度,与地球绕太阳公转每天约1度的距离基本相等。这样既可以使卫星对地球的任何地点都能观测,又能使卫星在每天的同一时刻飞临某个地区,实现定时勘测。

美国夏威夷群岛上的居民一直找不到充足的淡水,人们求助海洋资源卫星来帮忙。通过研究海洋资源卫星提供的图片,专家们发现某些岛屿沿海处的温度辐射比周围要低10℃。根据图片坐标去实地勘探,结果发现那里竟是地下淡水的入海处。就这样,海洋资源卫星一下子为夏威夷人找到了200多处地下淡水源。

世界上的第一颗海洋资源卫星是美国于1978年6月发射的,名叫“海洋卫星-1”号。它装有5种遥感传感器,可在各种天气里观察海水特征,测绘航线,寻找鱼群,测量海浪、海风等。美国用这颗卫星拍摄的图片,绘制了世界三大洋的海底地形图,为人类发展海运、开发海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中国第一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A”为海洋水色卫星,于去年5月15日上天至今已运行了1年多,其应用成效十分显着。

“海洋一号A”卫星及地面应用系统1年多来,累计接收、处理观测数据1020多次,观测范围覆盖中国海域以及南太平洋、印度洋、阿拉伯海、大西洋、墨西哥湾,澳大利亚、南极大陆、巴西、伊拉克等海域和地区,获得了大量的有关信息。

海洋卫星已纳入中国海洋立体监测体系,“海洋一号A”1年来在海洋环境污染监测、海洋环境和灾害预报、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科研等领域的业务化运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海洋一号A”卫星的成功发射与运行,为海洋卫星系列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标志着中国海洋卫星遥感与应用技术迈入一个崭新阶段。

从长远角度考虑,中国要保证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切实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和海洋事业的协调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必须推进海洋卫星研制、发射、应用的连续性和系列化。

扬威世界的我国“十大名船”

什么船能当得起“中国十大名船”的称号?去年,国防科工委、交通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等14家单位共同给出了权威的答案。四艘军舰、四艘民船以及两艘科学考察船,一并获得了中国造船史上第一次国家名船评比的最高荣誉。据悉,所有当选名船都是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的,是中国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创新成果的典型代表。

1东风号——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万吨级远洋货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力更生设计和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船舶,由江南造船厂制造,1965年交付使用。东风号的总长为1614米,船宽202米,船深124米,载重量13488万吨,排水量17182万吨,采用中国自行研制的低速重型船用柴油机。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船舶设计、制造水平以及船舶配套生产能力,为中国大批量建造万吨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作为中国上年度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的压轴之作,中国首次开展的十大名船评选活动今天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揭晓,四艘军舰和六艘民用船舶荣膺“中国十大名船”称号。这十大名船均由中国人自己设计建造,堪称新中国船舶工业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代表。国防科工委官员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但为海军设计和建造了大量新型武器装备,而且率先成为中国出口支柱产业。中国迄今已连续十余年成为世界第三造船大国,在国际造船市场上的作用举足轻重。

2向阳红10号——中国第一艘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向阳红10号远洋综合科学考察船,由中国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和江南造船厂设计建造,于1979年10月交付使用。总长1562米、排水量13万吨,双桨双舵,并且在舵上还带有螺旋桨,船中舭部有防摇鳍,船的操纵性和适航性能极好。在12级风浪中可以坚持航行,在任何两舱进水的情况下,都不会下沉。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载有直升机的多功能大型远洋综合调查船,能在全球所有海区航行,为中国的太空和海洋科学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1980年4月,向阳红10号参加了中国首次向太平洋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试验;1984年4月,中国首次发射同步试验通讯卫星,它成功完成了卫星定点区域气象预报及通讯联络任务。1999年7月,向阳红10号成功改装为远望4号科学测量船,先后参加了中国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的远洋测控任务。通过它的测控通信技术,胡锦涛总书记和神六航天员实现天地通话。

3长城号——中国第一艘按国际标准建造的出口船舶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船舶工业面临转型期的艰难时期,长城号率先叩响了走向国际市场的大门,由此开创了中国船舶出口的新纪元。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按照国际标准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出口船舶。

4济南舰——中国第一代导弹驱逐舰济南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并制造的第一代导弹驱逐舰的首舰,先后完成了2200多项试验任务,获得100多万个试验数据,被誉为海军装备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也是迄今唯一荣立集体一等功的驱逐舰。它实现了中国驱逐舰从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跨越,它的诞生,在中国驱逐舰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5核潜艇——中国第一代弹道导弹核潜艇1959年,毛泽东主席提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国家动员各行各业数千个单位,集中一大批科研生产人员,自力更生、奋力攻关。经过不到20年,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终于横空出世。它的研制成功,是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一次战略性突破。

6渤海友谊号——中国第一艘自行设计建造的浮式生产储油船渤海友谊号实现了中国FPSO(超大海上浮式储油船船体)设计建造零的突破。这艘船灵活机动,已成功用于渤海三个油田的开发。它是集原油加工、海上油库、卸油终端等功能于一体的海洋石油开发的重大设施。它的建成实现了中国浮式生产储油船设计建造零的突破,是中国船舶工业在海洋工程领域标志性的产品。

7常规潜艇——中国新型常规潜艇这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常规潜艇,也是中国国产在役潜艇中噪声最低的潜艇。它在上世纪90年代初交付海军使用,是中国第一个能在水下通过发射远距离的反舰导弹攻击敌舰的常规潜艇。由于大量采用先进科技使潜艇在水下生存能力极强,拥有艇员在水下一定深度快速上浮脱险或与深潜救生器对接的能力。它集中了中国舰艇武器装备科研的最新成果,标志着中国常规潜艇设计和建造水平有了新的突破。

8哈尔滨舰——中国第二代导弹驱逐舰该舰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二代导弹驱逐舰,1993年服役。舰长148米,满载排水量4800吨,航速31节,续航力4300海里/15节。主要装备有舰炮系统、导弹系统、反潜武器系统、作战情报系统、电子战系统、直升机起降平台等。代表了中国水面舰船武器装备上世纪90年代初的最高水准,完成了中国海军首访大洋彼岸的使命。

9远望3号——“海上科学城”航天测控船远望3号航天测控船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是一座流动的“海上科学城”。它是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新型航天测控船,具有对卫星、飞船、潜地导弹等进行指挥、控制、测量的功能,它的建成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航天测控技术大国,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建造30万吨级超大型油船,是中国造船人的一大梦想。1999年,中国同外国船东签订了5艘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建造合同。德尔瓦号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10我国第一艘30万吨级超大型原油船——德尔瓦号该船达到了当今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中国超大型油船建造“零”的突破。

海底石油储量巨大

据地质专家研究表明,海洋中的大陆架和大陆坡蕴藏着全球3000亿吨石油的一半以上。

海底石油将显示出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1960年全世界近海石油产量占石油总产量的10%左右;1970年,产量占总产量的168%;1980年海上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218%;1985年海上石油占总产量的2674%,2000年,已超过世界石油产量的一半以上。

煤、石油、天然气是工业化社会一刻也离不了的动力源泉。现代化的交通多数离不开石油、天然气和煤。20世纪以来,传统的燃料,煤和木材逐步让位于石油和天然气。以1950~1970年为例,短短20年间,世界石油消费量提高了三倍,天然气消费量提高了四倍。在世界各种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所占比重达到了64%。而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其比重高达75%以上,多数工业发达国家都靠进口石油来满足本国需要。西欧各国所消费的石油96%依靠进口,开采石油量占世界石油总量1/3的美国,也要进口40%的石油才能满足本国石油需求量。日本进口的石油量占世界石油耗量的17%。这一趋势有增无减。

能源短缺,早已成为全球人类关注的焦点,因此开发海上天然气和石油,已成为各工业国家的共同行动。1907年美国在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巴巴腊海峡,用栈桥式井架,在水深仅有几米的海底,首次采出石油。1924年前后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和前苏联里海的浅滩上也先后建起了海上石油钻井架,进行石油开采。这些石油井架都用栈桥同陆地相连。直到1946年,美国建造的海上钻井平台首次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海底油井。

据科学家研究报道,海底石油和天然气遍及世界各大洲的大陆架,石油储量最多的首推波斯湾。其中有六个产油量超1000万吨,储量在10亿吨以上的特大油田。其次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油田。在海底天然气储量方面,波斯湾仍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湾第三。

中国浅海大陆架面积近285万平方千米,其中200米水深范围内的大陆架面积共130万平方公里。经勘探研究表明,我国沿海主要有渤海、黄海、东海、台湾浅滩、珠江口、莺歌海、北部湾等七个含油盆地,总面积约为100万平方千米,现已查明有17个新生代沉积为主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估计有很多的油气资源量,大约达100亿~130亿吨,构成了环太平洋区含油气带的主体部分,是中国油气资源的重要后备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