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动物乐园
3244000000002

第2章

周游世界大洋的金枪鱼

金枪鱼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上层里的鱼类,分布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广阔水域,是一种大洋性鱼类。金枪鱼的形状很奇特,整个身体呈流线型,顺着头部延伸的胸甲,仿佛是一块独特的能够调整水流的平衡板,可以减少它在游动过程中产生的阻力。金枪鱼的尾部呈半月形,使得它能够迅速向前冲刺。

金枪鱼对环境有独特的适应能力,它的生长潜力也很大。为了所处的环境,它腹部和背部的颜色是不一样的,这是金枪鱼自我保护的一种方法。金枪鱼腹部的颜色比背部浅,从海里面向上看它的时候,它浅淡的体色跟海面的颜色差不多;而从天空往下看的时候,它又跟海洋深处水的颜色差不多。金枪鱼靠上下体色的差异既能够躲避空中和大海里的天敌,又能够巧妙地迷惑其他生物,以便于捕食。金枪鱼是一种肉食性的海洋鱼类,它们的主要食物是一些鱼类和甲壳类动物。

金枪鱼种群意识很强。如果从飞机上贴着海面往下看,会发现成群的金枪鱼排着整齐的队列向前游动。体小的在前面,体大的在后边,最前边的是一条“领头鱼”。因此,在捕捞金枪鱼的时候,吸引住这条“领头鱼”是个关键。

金枪鱼不喜欢强光,如果夜间想利用聚光灯来诱捕就很不容易。另外,金枪鱼的嗅觉虽不灵敏,但视力却相当好,如果往海里扔些小鱼,它会很快地发现并且赶来捕食。根据金枪鱼的这些生活习性,人们创造了捕捉金枪鱼的三种主要方法:竿钓法、围网法和延绳钓捕法。

金枪鱼是一种非常有趣的鱼类,它游泳速度快、旅行范围远达数千里,能作跨洋环游。近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对金枪鱼进行“标志流放”试验,他们把捕到的金枪鱼标上记号后,再放回大海,观察它们的洄游路线,结果渔业工作者从回捕的金枪鱼中发现,有一种金枪鱼能够从美国的加利福尼亚沿岸游到日本近海,全程长达8500千米,平均每天游26千米;另一种金枪鱼横跨7770千米宽的大西洋只用了119天,每天游的路程都超过65千米;还有一种金枪鱼竟然能够从澳大利亚湾穿越印度洋,最终抵达大西洋彼岸,它的长途洄游的耐力实在令人钦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64条“高度洄游鱼种”所指的鱼种,大都属金枪鱼类。所以,金枪鱼不愧是鱼类中的游泳能手。金枪鱼在整个世界海洋东闯西窜,没有固定的栖息场所,所以,有人把它称为“没有国界的鱼类”。

金枪鱼有50多个品种,其中多数品种“个儿”比较大,最大的体长达3.5米,体重六七百千克;而最小的品种只有3千克重,大小相差很悬殊。金枪鱼的繁殖能力比较强,一条50千克重的雌鱼,每年大约产卵500万粒,如果这些鱼卵都能授精孵出幼鱼,并且长成500千克重的大鱼,那么,一条雌鱼和一条雄鱼就能够生产出250万吨金枪鱼,这相当于全世界金枪鱼的总捕获量。事实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绝大部分的鱼卵活不到成熟期,能够孵化出幼鱼的只是少数。即使孵化出了幼鱼,其中的多数又成了其他成年鱼、海鸟和其他海洋动物的牺牲品,而且金枪鱼还有同类鱼相残杀的恶劣习惯。所以,幼鱼的存活率极低,估计只有百万分之一二的小生命能长成大鱼。不过除了天敌之外,金枪鱼在大海里也有保护者,鲸和鲨鲸就是它的好朋友,它们经常游在一起。金枪鱼如果碰上了天敌,就会赶赶紧靠近鲸或鲨鲸,借助朋友的庞大躯体来掩护自己,大有背靠大树好乘凉之态。

目前,世界上有70多个国家从事捕捞金枪鱼的渔业生产。近年来,世界金枪鱼的年产量保持在300万吨上下,除印度洋以外,一些海洋的金枪鱼资源已经充分利用。因此,保护金枪鱼资源,也是摆在世界海洋渔业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鱼类奇怪的叫声

现代航海离不开测深仪、防触礁声纳、障碍回避声纳等一系列导航用的声纳设备。不论是水面舰艇,还是潜水艇;不论是商船,还是渔轮,都无一例外。水声学的诞生正是从导航的需要开始的。这些先进的导航技术设备,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亦是人类引以为豪的重要发明。

然而这些设备的原理,却是人从海洋生物那里学来的。人类创造、使用声纳的历史只有几十年,而鱼类至少在5千万年以前就有了这种本领。

1949年,美国海洋考察船“阿特兰蒂斯”号在距波多黎各170海里的大西洋中,收听到一种不断重复的鱼叫声。每次叫声过后,便传来一阵低得多的声音。人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发现这是鱼类的“回声测深仪”正在工作。原来,生活在大西洋深水中的某些鱼类,是用声波探测海底的深度,发现障碍的。这一发现使人们兴趣大增,小小的鱼儿竟有这么高效率的“测深仪”。它的小型化和精良程度对于航海仪器的设计师们来说,是富有启发性的样板。

鱼类的侧线也引起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它既是压力和机械震动的感受器,也是一种声波接收器。侧线是鱼类的重要器官,尤其是生活在深海中的鱼类,那里永无天日,一片漆黑,这就大大降低了鱼类眼睛的视觉作用。为了适应这种深海条件,鱼类就发展起了灵巧的侧线探测系统。鱼类是用侧线来探知周围环境的震动,并找到震源——向它游来的鱼或其他生物。

有的鱼甚至能用侧线发现自己的猎物。有趣的是,鱼类的侧线和潜艇上的障碍回避声纳很相似。鱼类游泳时,在头部前方会形成首浪。当它游近某一障碍物时,首浪的压力场会发生变化,鱼类的侧线一感受到这种变化,便立即改变游泳方向。所以,鱼类即使失去了视觉能力,也不会撞到鱼缸的壁上去。某些没有视觉的盲鱼,很可能就是利用侧线来觅食和导航的。

鱼类的听觉器官也很灵敏。在鱼眼的后面,各有一个软骨或骨质的空间,鱼类的听觉器官就在里面。鱼类的内耳分为两个部分,上半部主要负责平衡,下半部则负责听觉。当声波传到内耳时,耳中的小耳石便随之发生振动,刺激旁边的听觉细胞,然后再由听觉神经将电脉冲传到大脑,鱼便听到水中的声音了。如果我们能模仿精巧的鱼耳,那就将为微型化的接收机开辟出新的道路。

名不副实的“鲍鱼”

鲍鱼并不是一种鱼,而是海螺的近亲,一种贝类。不过它的贝壳很特别,椭圆而扁,像一只大耳朵,因此它的学名按字译就是“海耳”的意思。鲍只有半面壳,别看贝壳的外面黑不溜秋,壳内面却富有五彩斑斓的珍珠层,闪着彩色的珍珠光泽,故有“千里光”的美名,是装饰品及贝雕的极好原料。我国古代称鲍鱼为九孔螺,这是因为其贝壳近边缘外有一排小孔,是呼吸、摄食、排泄、生殖的通道。有的种类恰好有9个开孔,因而得名。鲍壳是中药,又称“石决明”,是明目除热,平肝通淋之效。自明清以来,鲍就和鱼翅、大乌参、广肚、鱼唇、鳖裙、趸、鱼皮、海龙肠一起,被列为海产八珍。

鲍鱼壳内的肉体柔软而肥大,腹面的肉足是它的运动器官。它常用足附在海中的岩石上,喜欢在风浪大、水质清、盐度高、海藻繁殖茂盛的沿海石穴里安家落户,大水流急,海藻丛生的海底爬行。平时它生活在水深10米左右的海区,白天躲在家里睡大觉,晚上出来找食吃,待吃饱喝足逛够了才回家。它的头部有一对细长的触角,触角的基部长有眼睛,嘴在触角之间的腹面,嘴里有齿舌,齿舌是一条略像高等动物舌头一样的“带子”,上面有一排小齿,鲍鱼就靠齿舌来刮取海藻吃。它主要的食料是红藻和褐藻,在四五月份吃的食物最多,长得最肥。

有趣的是,鲍也有着惊人的附着力,遇敌时,它可迅速用宽阔有力的足紧紧吸附在岩石上,只把坚硬的外壳朝向敌人,使想吃它的螃蟹、海星之类望壳兴叹,无可奈何。据说,只有章鱼才是它的对手,鲍鱼碰上章鱼是无法脱身的。章鱼先用腕堵塞它壳上的小孔,使它因窒息而肉足丧失粘附力,然后再用强有力的腕上吸盘把鲍从岩上吸开,成为口中美味,这真是一物降一物。

鲍有着超然的吸附能力,人们怎样才能捉到它呢?有经验的捉鲍能手多用突然袭击法,瞄准有鲍的石缝,猛铲过去,出奇不意将它从岩上铲下,在它尚未醒悟时立即捉住,不再给它重新吸附的机会。这样,鲍便成为了人们的盘中美餐了。

鲍鱼肉味虽美,但其内脏不可轻易食用。鲍鱼内脏中有一种感光色素,这是一种毒素。鲍鱼的这种感光色素主要在2~5月份有毒,这可能和它的食饵有关。

海兽是生活在海洋里的哺乳动物,包括鲸目、鳍脚目、海牛目的全部和食肉目中的海獭。

海兽中,鲸类的种类、数量最多,经济价值也最大。它构成了海兽的主体。全世界共有鲸类90种,从近海到远洋,从南极到北极,到处都有鲸上下出没的身影。鲸类中以蓝鲸最大,已知最大个体可达33米长,190吨重,比陆地上最大的动物——象,还要大三四十倍,堪称“兽中之王”。南极海域是世界上最大的捕鲸渔场,捕鲸量几乎占世界上总捕量的80~90%。

海狮、海象、海豹也是重要的海洋生物资源,它们分布广泛,世界各海区都有。

嗜杀成性的虎鲸

齿鲸的种类较多,有70多种,其中既有形如蝌蚪、长达20米的巨大抹香鲸,又有狡黠诡诈、凶猛无比的虎鲸,更多的则是灵巧而聪明、龙腾虎跃的大批海豚。

齿鲸多以鱼和头足类等动物为食,唯虎鲸还以其他海兽为食。虎鲸体长不到10米,头的侧面、眼的后方左右各有一个卵形白斑,远看像眼。背鳍高大,长可达1.8米,状如倒置的戟,因此又名逆戟鲸。口里长着40多枚强大的牙齿,性凶猛,且残暴贪食。除吃鱼外,也吃海豚、海狮、海豹等海兽,甚至袭击大型须鲸。当它们遇到成群的海豚时,立即将其包围,并逐渐缩小包围圈,然后一头虎鲸冲进去,将一头海豚咬住撕而食之,其他虎鲸亦是如此,直到它们吃够为止。海狮、海豹等遇到虎鲸往往会掉头逃窜,有些纷纷逃上岸去。虎鲸往往穷追不舍,甚至向岸边追击,它比其他鲸能游到更浅地方去,甚至浅到半身都露出水外也不在乎,常常把那些就要逃离虎口的海狮擒而食之。猫捕到老鼠常不马上吃掉,而是嬉耍够了以后再吃。虎鲸似也有这种习性。常见它在海里捉到海狮后,用嘴叼着,头一摆,将海狮远远地甩出去,然后再叼住再抛,或用其尾鳍猛地向上一打,就像扔石头一样,将海狮高高地打出水面,又远远落入水中,然后游过去,又是一下、两下……。海象遇到虎鲸也会纷纷逃窜,特别是小海象,常是吓得伏在母海象背上寻求保护,虎鲸常是从较深处突然冲上来,将小海象冲掉,然后捕食。有些海豹或海狮爬到海里的浮冰上去躲避风险,虎鲸要么用身体突然往上顶将冰弄破,使冰上的海狮落水,要么用头压在冰的一边,使冰向一侧倾斜,冰上的海狮就会滑落下来,虎鲸就接而食之。

00当遇到巨型须鲸时,虎鲸会像一群饿狼一样一拥而上,有的咬住巨鲸的鳍肢、尾鳍使它动弹不得,有的用整个身躯压在巨鲸的鼻孔上使它无法喘气,还有的猛地咬住巨鲸下颌、喉等部位、巨鲸一张口,虎鲸立刻钻进去把舌头吃掉。当巨鲸奄奄待毙时,虎鲸则撕咬其皮肉,一顿狼吞虎咽之后就扬长而去。所以人们也称虎鲸是嗜杀成性的鲸,当然它袭击的目标多是些病弱个体。

至今尚未有虎鲸袭击人的报道。相反,在水族馆里的饲养条件下,虎鲸还可以与人建立起友谊,让人骑在它的背上作各种表演。

会喷水柱的鲸

鲸是海洋中的“巨人”,也是现在地球上最大的动物。不少人误认为鲸是鱼,实际它并不是鱼,而是兽。它属于哺乳纲鲸目。

在几百万年以前,鲸也是生活在陆地上,那时它们有四条腿,能在陆上行走。后来由于生活条件改变,它们便迁居到水中生活。经过漫长的岁月,它们的身体构造逐渐发生了变化,前肢变成了像鱼那样的胸鳍,尾巴变得扁平,和舵一样,整个身体变为流线型,以便在水中游泳。鲸到水中之后,虽然外部器官起了巨大变化,以致被误认为是鱼,但它们的内部器官仍然保持陆上生活的某些特点,如肺呼吸、胎生、哺乳等。

鲸由于用肺呼吸,因而不能在水下停留很长的时间,一般在半小时左右,就必须到水面上呼吸一次;短的10多分钟就得出来一次。当鲸浮出水面时,要先把肺中的大量废气排出,排出的气体压力很大,能把接近鼻孔的海水喷射出海面;同时伴随着巨大的声响,很像小火车的汽笛。由于海面上的空气比鲸肺中的气体凉,所以从鲸肺中呼出的湿气,一遇冷空气就凝结成许多小水滴,形成雾状水柱。这种现象叫做“喷潮”或“喷水”。各种鲸喷出的水柱,高度、形状各有不同,蓝鲸的喷水柱高达9-10米。捕鲸者不仅可以根据海面上的水柱发现鲸的行踪,而且可以根据水柱的高低和形状来判断鲸的种类。

鲸类“自杀”之谜

鲸类动物(包括鲸和海豚)搁浅(俗称“自杀”)事件时有发生。人们大惑不解:海阔凭“鱼”跃,为什么偏偏这些鲸类动物会“自杀”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人们提出了以下十大假设:(1)自杀;(2)进入浅水区休息;(3)在海滩擦洗皮肤;(4)追寻古代迁移路线;(5)迷失方向;(6)聚居压力;(7)活动场所的环境影响(噪声、地震、污染等);(8)浅水区回声受到干扰;(9)寻求陆地上的安全;(10)声纳接收故障。但这些假设都难以自圆其说。例如,鲸类动物一旦搁浅后,显得惊恐万状,甚至发出悲惨的求救声,这就否定了“自杀”的假设。再如,假设鲸类搁浅由地震引起,那么,理应可据此得出搁浅区比非搁浅区更易发生地震的结论,而事实又并非如此。最近,科学家又提出一种新的解释:鲸类动物是利用地磁场来为自己定时和导航的,而地磁场一直延续到陆地,并非只在海洋滩边终止,又地磁场因太阳的活动而存在着不规则的波动,这样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一些导航本领尚欠完善的鲸或海豚就会误入歧途,向近陆浅滩游去而最终不能自拔。当然,绝大多数的鲸类动物遇到这种情况会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也就是搁浅的鲸类动物只占总体的极少数的原因。

驾长风蓝天翱翔

许多海鸟为什么能长时间在空中滑翔而不掉下地来呢?它们前进的能量是由哪里来的呢?科学家发现,海鸟能像帆船运动员一样,驾长风,乘气流,破浪向前。帆船是没有发动机的,驾驶员巧妙地操纵船帆,适应风向风速,利用风力鼓帆而行。海鸟滑翔也同样是巧用风能,“乘”长风而轻扬重霄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