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海洋馆漫游:海洋动物乐园
3244000000004

第4章

噬人鲨能在海中称霸,还在于它有一个功能极佳的肚子。它不需要每天吃东西,经常是三四天才饱餐一顿。这是由于噬人鲨的腹内有一个像胃似的“袋子”,这就是它的食物贮藏室。如果它吃饱之后又遇上一只海豚,它绝不会因为肚子已饱而将海豚放走,它会毫不犹豫地把这大家伙吞下肚,贮存在“袋子”里,当它饿了的时候,再把海豚转移到胃里。“袋子”里可贮存三四十条一斤多重的鱼,十几天甚至一个月都不会坏。噬人鲨生性贪婪,当它肚子很饿而“袋子”里又没有库存的时候,会在游过的路上把遇到的东西统统吞下。所以,噬人鲨的“袋子”就像个杂货店,里面什么都有,玻璃瓶、皮鞋、罐头盒等等,应有尽有。这种饥不择食的习性有时会使它们送命。例如,有一艘军舰发出了一枚深水定时炸弹,这枚炸弹刚刚扔下海,突然蹿过来一条噬人鲨将炸弹吞进肚里,不一会儿,水下响起了轰隆声,炸弹在噬人鲨肚子里爆炸了。

在噬人鲨的生活中还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当它在水里游动时,身边经常有许多小鱼,像是它的侍从。这是一些身上有条带状纹的鱼。过去有些科学家认为,这些小鱼跟随噬人鲨是为了吃它剩下的残渣。但后来发现,这些鱼都是自己单独找东西吃的。原来,小鱼们伴随着噬人鲨,既不是充当侍从,也不是等着吃残渣剩饭,而是借着主人的威风来躲避其他敌害的袭击。然而奇怪的是,噬人鲨生性贪婪残暴,但它对身边的小鱼却很友好,经常形影相随,无论它怎样饥饿都不去吃这些小鱼。噬人鲨为什么不吃身边的小鱼?这是一个仍然未能解开的自然之谜。

鲨鱼的情爱

这是一件奇闻,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事情发生在夏威夷群岛附近海域。一艘渔船拖着沉重的渔网缓缓地行进着。在海上辛苦了几天的渔民,看着那满网的鱼儿,个个喜上眉梢。

“快看,来了几条好大的鲨鱼!”一个渔民忽然大声喊道。

船上的人都把目光转向船后的海面。只见几条银灰色的大鲨鱼迅速游近渔船,一会儿冲到船的前方,一会儿又紧跟在船的后面。渔民们大惑不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滑道上的绳索拉着沉重的曳网,发出吱吱的响声。突然,有两条大鲨鱼发疯似的朝曳网扑了过来,用那锯齿般的大牙死死咬住曳网不放。这种鲨鱼向渔船曳网进攻的情况,在过去是闻所未闻的。一瞬间,网被鲨鱼咬破了,网里的鱼儿就像流水一样,一股一股地向外流出,回到碧蓝的大海中。鲨鱼继续向曳网发动攻击,这情景使渔民们看得目瞪口呆。

渔民们赶快开动绞车,将渔网匆匆拉上船。可奇怪的是,这几条鲨鱼根本不去理睬那些漂浮在海面上的鱼,而是仍旧死死地跟着渔船:人们这才意识到,这几条鲨鱼根本不是为了觅食充饥,才紧跟渔船的。那么,它们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这时,有人发现曳网中有3条小鲨鱼,其中一条已被压死,另外两条还在动弹。几个渔民想了一下,便将两条活着的小鲨鱼顺着滑道推进大海。随着小鲨鱼入水的涟漪,海面上出现了一幅动人的情景:鲨鱼们在两条小鲨鱼的周围跳跃翻滚,用鱼鳍和身躯互相碰撞,有的用鼻子彼此顶来顶去,还有的用尾巴打水嬉戏……看着这幅罕见的海水奇景,渔民们感叹不已:这些残忍的海上凶神竟然也有动情之时啊!几分钟后,几条大鲨鱼带着小鲨鱼离开了渔船,向远处游去。

然而,故事并未到此完结。有人发现还有一条大鲨鱼仍紧紧跟在渔船后面。它那富有弹性的身躯有一半露在水面,两眼死死盯着船上的渔民,从它的目光中,人们感到有一种忧愁和乞求的神情,仿佛它在期待着什么。

这情景,使渔民们动了恻隐之心,他们来到网前,将那条死去的小鲨鱼翻出来,扔进大海。这时,只见大鲨鱼转动了一下身躯,朝小鲨鱼迅速扑去,然后用嘴推着小鲨鱼,向远处游去。这些鲨鱼的不寻常的举动,给耳闻目睹这一事实的人们留下了一连串的疑问。是不是由于3条小鲨鱼被捕获,才引起几条大鲨鱼对渔船的跟踪?大鲨鱼将曳网咬破,是为了救出小鲨鱼吗?为什么当两条小鲨鱼回到大海时,会出现鲨鱼们的异常活跃的场面?那条离开自己的伙伴继续紧跟渔船的大鲨鱼,是不是死去小鲨鱼之母呢?还有,难道像鲨鱼这种凶猛的“海中霸王”也有“友爱观念”和“慈母之心”吗?

看来,这些疑谜一时是无法解答的。但不管怎样,鲨鱼的行动向我们说明,人类对它们还了解得很不够。

肺鱼

肺鱼出现在距今约4亿年前,是现存的最古老的鱼类之一。与它同时代的甚至是比它晚出现的许多生物,都由于各种原因灭绝了,肺鱼却由于独特而“先进”的呼吸作用,经受了许多恶劣环境,存活到现在,被誉为“活化石”。

现代肺鱼均生活在南半球赤道附近。

但是据已经发现的化石来看,距今2亿多年前,肺鱼几乎分布在大陆的所有水域中。这个奇怪的现象曾长期令科学家们迷惑不解。一直到地球科学领域内的“板块”学说兴起之后,人们才从中找到答案。

原来,大约2亿多年前的时候,地球上所有的陆地基本上是连在一起的,被称为“泛大陆”或联合大陆。所有不同的水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沟通,这就为肺鱼在“联合大陆”上广泛分布提供了有利条件。

此后,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机制,联合大陆瓦解了。随着海底扩张的不断加剧,四分五裂的大陆块就像汪洋中的一座座冰山,向不同的方向漂移。经过大约1亿多年的时间,地球逐渐变成现在这种样子。而生活在上面的肺鱼当然也就“各奔前程”了。只是由于环境等原因,大多数种类灭绝了,只有南半球赤道附近的三种肺鱼幸存者留下来,活到今天。

因此,肺鱼亦是“大陆漂移”的见证者。

矛尾鱼

大家已经知道两栖类是由总鳍鱼目上陆进化而来的。总鳍鱼目下分两个亚目,骨鳞鱼亚目是上陆了,可另一种鱼却舍不得离开水,始终没有上陆,矛尾鱼就是这种鱼的代表。以前发现的矛尾鱼是生活在泥盆纪时期的化石,从地层的沉积环境上看是生活在淡水中的,后来在三迭系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这时的沉积环境已是半咸水或海水了,表明它从湖泊中游到了河口处,而且仍在往海里迁移;再后来,中生代海相地层中就没再发现它的化石了,专家们断定它已经绝灭了。

可是在1938年12月22日,在非洲东海岸,靠近一条小河河口的海中,当地渔民钓上来一条活的矛尾鱼,这条鱼一下子轰动了全世界的学术界。可惜这条鱼出水仅活了3个小时,而且防腐不好已经烂掉,仅剩下一张鱼皮。相隔14年以后,1952年12月20日夜,终于在马达加斯加岛西北方向的海面上又捕到第二条矛尾鱼。从捕获的情况来推测,矛尾鱼是生活在200~400米深的海水里,体长介于1.2~1.8米,体重30~80公斤,它体形圆厚,腹部宽大,口中长着尖锐的牙齿,在解剖它的肠胃时发现有鱼的残骸,证明它是肉食性的鱼类,由于深水中比陆地上的压力大很多,它们出水后因不适应突然减压而很快的死亡:但是从形态上看,化石中的古老种类和现今生存的种类差别不大,只是今天的矛尾鱼体形大,胸鳍更大些,内鼻孔没有了,气鳔只留下一点点痕迹,而早期空棘鱼类的气鳔因向肺演化曾是很大的,推测是因为后来长久地适应深海环境,压力大的结果,内鼻孔消失,鳔也逐渐变小了。

矛尾鱼的发现究竟有什么启示呢?总鳍鱼的鳍中有中轴骨骼,末梢各小骨都依靠着中轴骨和身体互相连接,总鳍鱼鳍内骨骼的排列方式和原始四足动物(原始两栖类)的四肢骨有些相似。因而人们推想:四足动物的四肢是总鳍鱼类的胸鳍、腹鳍演化而来的。在水底它可以用这种鳍支持自己的身体,若调整到合适的方位,还可以用这种鳍勉强地爬行几步。不过化石所提供的情况还不足以充分证实人们的推想。矛尾鱼的发现不但可以了解它各部分结构的功能,更可以在它们活着的时候来观察它们活动的情况,有人在观察第八条矛尾鱼时,证明了它们的胸鳍几乎能作各个方向的转动和安置姿势,这也就更有力地支持了由鳍演化成四肢的推测是正确的。

没有眼泪的扬子鳄

扬子鳄在分类学上位于脊椎动物、爬行纲、鳄目、鼍(tuō)科。

扬子鳄又名鼍,或称中华鼍、土龙、猪婆龙。将扬子鳄称为鼍,早在商殷的甲骨文里就有记载了。古人常认为鼍是龙的一种。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一书就将扬子鳄称为“鼍龙”

。老百姓则将它称为“土龙”,“猪婆龙”。总之古代人们将扬子鳄视为“龙”。

扬子鳄身长2米左右,体重10~30公斤,全身明显地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全身皮肤革制化,覆盖着革制甲片,腹部的甲片较软。背部呈暗褐色或黑黄色,腹部为灰色,尾部长而侧扁,有灰黑或灰黄相间的条纹。它的尾是自卫和攻击敌人的武器,在水中还起到推动身体前进的作用。它的四肢较短而有力,一对前肢和一对后肢有明显的区别:前肢有五指,指间无蹼,后肢有四趾,趾间有蹼。这些结构特点适于它既可在水中也可在陆地生活的特点。

扬子鳄的吻短而圆,吻的前端生有鼻孔一对。有意思的是,它的鼻孔长有瓣膜可开可闭。眼为全黑色,且有眼睑和瞬膜,所以扬子鳄的眼睛可张开可合闭。

扬子鳄是水陆两栖的爬行动物,喜欢栖息在人烟稀少的河流、湖泊、水塘之中。它大多在夜间活动、觅食,主要吃一些小动物,如鱼、虾、鼠类、河蚌和小鸟等。它忍受饥饿的能力很强,能连续几个月不进食。

人们常用“鳄鱼的眼泪”,来比喻那些假惺惺的人。因为人们看到扬子鳄在进食的时候常常是流着眼泪在吃一些小动物,好像是它不忍心把这些小动物吃掉似的。其实它的眼泪并不是出于怜悯,而是由于它体内多余的盐分主要是通过一个特殊的腺体来排泄的,而这个腺体恰好位于它的眼睛旁边,使人们误认为这个腺体分泌的带有盐分的液体就是它的眼泪。当它在进食的时候,腺体恰好在分泌带盐分的液体,所以人们常常认为它是在假惺惺怜悯这些小动物了。

扬子鳄有冬眠的习性,因为它所在的栖息地冬季较寒冷,气温到0℃以下,这样的温度使得它只好躲到洞中冬眠。据观察,它冬眠的时间从10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的四月中旬左右结束,算来扬子鳄冬眠的时间有半年之久。它用以冬眠的洞有些不一般,洞穴距地面两米深,洞内构造复杂,有洞口、洞道、室、卧台、水潭、气筒等。卧台是扬子鳄躺着的地方,在最寒冷的季节,卧台上的温度也有十摄氏度左右。扬子鳄在这样高级的洞内冬眠,肯定是非常舒适的。它在冬眠的初始和即将结束的这两段期间内,人眠的程度不深,受到刺激能够有反应。中间这段时间较长,且人眠的程度很深沉,就好像死了似的,看不到它的呼吸现象。

刚刚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的扬子鳄,首先要全力以赴去觅食。过不多久,体力充分恢复后的扬子鳄们,雌雄之间开始发出不同的求偶叫声和雌雄一呼一应,在百米之外可听到雄鳄洪亮的叫声和雌鳄较为低沉的叫声。它们以呼叫声作为信号,逐渐靠拢,聚合到一起。这时大约已经到了6月上旬。扬子鳄在水中交配,体内受精。到了7月初左右,雌鳄开始用杂草、枯枝和泥土在合适的地方建筑圆形的巢穴供产卵用。巢穴建成以后,产卵期也到了。7月中旬左右雌鳄开始产卵,每巢约产卵10~30枚。卵为灰白色,比鸡蛋略小。卵上面覆盖着厚草,此时已是夏季最炎热的季节了,很快,部分巢材和厚草在炎热的阳光照射下腐烂发酵,并散发出热量,鳄卵正是利用这种热量和阳光的热能来进行孵化。在孵化期内母鳄经常来到巢旁守卫,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母鳄在巢边听到仔鳄的叫声后,会马上扒开盖在仔鳄身体上面的覆草等,帮助仔鳄爬出巢穴,并把它们引到水池内。仔鳄体表有桔红色的横纹,色泽非常鲜艳,与成鳄体色有明显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在扬子鳄的群体中,雄性为少数,雌性为绝对多数,雌雄性的比例约为5:1。这是一种有趣的自然规律。动物学家们经过研究才发现:纯吻鳄的受精卵在受精的时候并没有固定的性别。在它的受精卵形成的两周以后,其性别是由当时的孵化温度来决定的。孵化温度在30℃以下孵出来的全是雌性幼鳄,孵化温度在34℃以上孵出来的全是雄性幼鳄。而在31~33℃之间孵出来的,雌性为多数,雄性为少数。如果孵化温度低于26℃或高于36℃,则孵化不出扬子鳄来,扬子鳄的受精卵在孵化时大多在适宜孵化雌性的气温条件下,这就造成了雌多于雄的情况。

扬子鳄为我国淡水所特有的珍稀动物。它只产于我国安徽和江苏境内的长江下游一带。

分布范围狭小,而且现存数量极稀少。

扬子鳄的珍贵还有另外一层原因。鳄类早在2亿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地球上了。那时它和早已灭绝的恐龙同时生活着,并且数量和种类都很多。鳄类在地球上的出现要比大熊猫和白暨豚早得多,当扬子鳄出现在全球上的时候人类还没有出现,这些都足以使得扬子鳄成为研究中生代爬行动物的活资料,这对于生物的进化,和动物的地理分布都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活化石”怎能不珍贵呢?

扬子鳄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组织把它定为一级濒危动物,它同时也属于国际上第一类禁止贸易的濒危种。

古老而珍稀的鲟鱼

几千年来,“龙”一直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帝王们往往自命是“真龙天子”,普通百姓也以“龙的传人”为自豪。然而,“龙”的原身到底是什么?这一千古之谜迄今仍有待解析。近来,有人考证后推断,“龙”的原身应该是鲟鱼。鲟鱼,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又称鲔,是古老而珍贵的活化石鱼类,因而有“水中熊猫”之称。目前现生的鲟鱼总共还有2科6属27种,我国有3属9种。现生的27种鲟鱼全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或Ⅱ所列物种,严禁或限制以商业为目的的国际贸易。我国境内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还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的野生动物。1994年我国曾发行过一套鲟鱼的特种邮票,入选的有国家一级保护的3种鲟鱼和我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达氏鲟。

鲟鱼是“鲟形鱼类”不大严谨的通称,严格意义的鲟鱼,应仅指其中的鲟科鱼类。鲟形鱼类在分类上属于辐鳍鱼亚纲的鲟形目。目前所知的鲟形目,包括软骨硬鳞鱼、北票鲟、鲟和匙吻鲟4个科。

最早的鲟形鱼类软骨硬鳞鱼,发现于英国和德国的早侏罗纪地层中,距今已有1.8亿多年。软骨硬鳞鱼是大中型的海洋鱼类,已知种类中最大的个体可达6~7米长。软骨硬鳞鱼的体形呈纺锤形,体内软骨极少骨化,体表裸露无鳞,尾鳍外形近呈正型尾,尾鳍上叶有菱形硬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