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十六计(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二辑)
3245900000006

第6章 借刀杀人

【原文】

敌已明,友未定,引友杀敌,不自出力,以损推演。

【译文】

敌人的情况已经了解,友军的意向却不明朗,这就应当想方设法诱导友军前去对敌,以保存自己的战斗力。这就是根据《易经》,“损”卦中“损下益上”的道理推演而形成的谋略。

【计名由来】

本计在春秋战国的史书中多次出现,而“借刀杀人”一语,实际出于明代戏剧《三祝记》“这所谓借刀杀人,又显得恩相以德报怨,此计何如”一语中。这出戏是写范仲淹的政敌企图让他做军队统帅——环庆路经略招讨使,去抵挡西夏人赵元昊的侵犯,企图借西夏人之手杀害范仲淹的故事。

本计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利用敌方内部矛盾,或者借用盟友的力量,削弱或消灭敌对势力。而其关键所在,则是善于捕捉和利用敌方内部的矛盾以及敌方与盟友间的矛盾,想方设法把这些矛盾扩大、激化,直至引起敌方的自相争斗,或者是敌方与盟友的争斗,以达到削弱或消灭敌方实力的目的。所以,在军事上,此计是阴谋而非阳谋,平常之时,不可不防,非常之时,不可不用。

【古今战例】

周瑜计杀蔡瑁、张允二将

公元208年,曹操亲率20余万大军攻伐东吴,孙权命周瑜为大都督,领军应战,双方对峙于三江口南北两岸。

一天,周瑜乘坐楼船前往江北探察曹军水寨,发现曹操水军阵营十分严整,“深得水军之妙”,不禁大吃一惊,便问手下曹军水军都督是谁?左右回答说是蔡瑁、张允。周瑜听罢心想:“蔡、张二人久居江东,精通水战,假如不设法先除掉他们,将很难攻破曹兵!”想着想着,便命令楼船返回寨中。

第二天,周瑜正在军中议事,忽然接到军报,说是曹操军中有故人蒋干前来拜望。周瑜一听,笑着对在座的众将说:“这是曹操的说客到了。”随即,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对着众将如此这般地吩咐了一番,就带领随从,前呼后拥地走出寨门迎接蒋干。

周瑜把蒋干迎到军中,寒暄一番后,就大摆筵席,盛情款待,还请了数十员文官武将出席作陪。席间,周瑜命令部将太史慈担任监酒官,交待说:“今日我与故人相会,只叙友情,不谈军旅之事,但有违反者,立斩不赦。”蒋干闻听此话,吓了一大跳,心里捉摸着:“我本是奉主公曹操之命,以故旧之情前来劝说周瑜归降的。不料他一下就把门给封死了,这却如何是好?”他见周瑜对太史慈下令时,神情严肃,又不敢造次,只得怀着一肚子鬼胎,硬着头皮,坐在那里饮酒。一时间,满座文武,杯觥交错,谈笑风生,一直闹到夜深。这时,周瑜佯装酒醉,对着蒋干说:“子翼(蒋干的号),难得今日老友相聚,今晚就与我同眠一榻吧!”边说边拖着蒋干朝自己帐中走去。周瑜躺在榻上,只一会儿工夫,便呼呼“大睡”。蒋干却怎么也睡不着,听到军中已打二更,便借着帐内残灯起身张望,突然见到书案上堆着一卷文书……“这其中定会藏有一些军事机密!”蒋干心里这样想着,于是,便悄悄起来翻阅偷看,果真看见其中一封信是曹军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来的。信上竟有这样一段话:

某等降曹,非图仕禄,迫于势耳。今已赚北军(指曹军)困于寨中,但得其便,就将曹贼之首献于麾下,早晚人到,便有关报。先此敬覆……

不看便罢,看过之后,蒋干的心不由得猛然一沉,心想:“好险,原来蔡瑁、张允竟是暗通东吴的奸细!”他谨慎地把信藏在衣袋里,再回头看看周瑜,见他依然躺在那里沉睡,而且还说着梦话:“子翼,数天之内,我教你看看曹贼的首级……”说完又打起鼾来。蒋干听了这些梦话,更是又急又气,却不敢声张,只得再和衣躺下,假装入睡,想在暗中再探个究竟。到了四更时分,朦胧中,忽见外面有人进入帐内,将周瑜轻轻叫醒,悄悄说道:“江北有人到此……”周瑜连忙示意来人住口,并起身和那人走出帐外。蒋干又隐约听到那人在帐外对周瑜说:“蔡、张二将说,急切下不得手……”不一会儿,周瑜回到帐内,走到榻前轻唤蒋干几声,蒋干只是蒙头假睡,不予理睬。周瑜见蒋干不“醒”,自己又躺下睡着了。到了五更天时,蒋干眼看天将大亮,便偷偷起身,走出大帐,带上随从,急忙驾船回到曹军大寨。

回到大寨之中,曹操询问此行去江北游说周瑜归降的情况怎样?蒋干回报说:“周瑜心志坚定,非言词所能说动。”曹操听了老大不高兴。蒋干接着又说:“主公且勿忧虑,这次过江,虽然游说不成,却为您打探到一件极其重要的机密哩!”说着,便拿出从周瑜帐中偷来的信件让曹操看,并将昨夜所见所闻一一禀报。曹操不听则已,一听勃然大怒,立即命人将蔡瑁、张允叫到帐中,厉声说道:“我命你二人今日即刻进军东吴!”蔡、张二人回禀道:“眼下水军尚未练熟,不宜轻进。”曹操听罢大怒,喝道:“等到水军练熟,恐怕我的首级早已献给周瑜了吧!”蔡、张听了这话,一时摸不着头脑,慌忙之中,也不知如何回答,正在犹豫之时,曹操已下令将二人立即推出辕门斩首。

等到两人的首级呈上来时,曹操才省悟过来,知道是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之计,后悔莫及。

张伯伦和达拉第的绥靖政策

苏联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引起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惊慌。从1918年初到1922年,英、法、美、日等国,先后对苏联进行了4次严重的武装干涉,企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

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遭到了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虽然几次干涉均以失败告终,但帝国主义并未善罢干休,尽管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但却都把苏联视为头号敌人,把消灭苏联共产主义制度作为首要的战略任务。

193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的德国和意大利重新恢复了国力,在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的支配和鼓动下,准备再次重温称霸世界的美梦,其中一个主要的攻击目标便是苏联。1937年,德、意、日3国缔结《反共产国际协定》,正式用条约形式确认苏联是他们的共同敌人。

在瓜分世界的问题上,当时英、法两国与德、意两国是存在尖锐对立的,但由于德、意两国把苏联作为主要的打击目标,这与英、法两国的全球战略相吻合。因此,以英国首相张伯伦、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代表,实行了一种所谓的绥靖政策,即以牺牲中欧、东欧一些国家的利益为代价,向德、意妥协,纵容他们向苏联进攻,以达到“借刀杀人”、从中渔利的罪恶目的。1938年4月,英、法、德、意4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就是这种绥靖政策的集中体现。按照《慕尼黑协定》的规定:捷克将苏台德区及同奥地利接壤的南部地区割让给德国;捷克的其余领土,由英、法、德、意“保证”将不再被侵犯。在德国的军事威胁和英、法施加的压力下,捷克政府被迫接受了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同年10至11月,德国占领了苏台德区,继而又在英、法绥靖政策的纵容下,于1939年3月,背信弃义地占领了捷克全部领土,并于同年9月进攻波兰,从而为以后进攻苏联打开了通道。

然而,张伯伦和达拉第搞绥靖政策,借助德、意法西斯的力量来搞垮苏联的阴谋并没有成功。随着德国进军波兰,英、法的利益直接受到威胁,英、法被迫对德国宣战。1939年9月,德国就势攻入法国本土,次年6月,法国宣布向德国投降。与此同时,英国也被迫撤出西欧大陆。不久,德国又加紧了对东欧及南欧各国的侵略;意大利也乘机夺取了英、法在地中海和北非的殖民地。张伯伦、达拉第原本是想“借刀杀人”,谁知竟然杀到自己头上来了。这便是他们实施绥靖政策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