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孙子兵法(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辑)
3246500000004

第4章 始计篇(2)

(2)乃为之势:乃,于是、就的意思。为,创造、造就。之,虚词。势,态势。此句意谓造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

(3)以佐其外:用来辅佐他对外的军事活动。佐,辅佐、辅助。

(4)因利而制权:因,根据、凭依。制,决定、采取之意。权,权变,灵活处置之意。意谓根据利害关系采取灵活的对策。

【译文】

除了采纳有利的作战方略,还要设法造“势”,形成一种积极的军事态势,以辅助战争的进行。所谓“势”,是指根据有利于自己的条件,灵活机动,采取相应的对策。

【心得】

在战争中,有利的计策是取胜的关键,然而,计策不能单独发生作用,因为计策是隐蔽的,需要有相应的环境、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效力。因此,作战主体要根据战争需要,采取多种对策,以造就一种对我军有利的形势,使战争得以顺利进行。

隋末,李密与王世充交战,王世充找了一个长得很像李密的人,捆起来藏在军中,等到双方战斗到最激烈的时候,王世充命人带“李密”从阵前经过,并不断高呼活捉了“李密”,此举鼓舞了自己部队的士气,动摇了敌人的军心,使李密的军队大败而归。秦灭六国之时,秦始皇也是采用李斯、尉缭子之计,远交近攻,根据作战的需要,对其他国家进行分化收买拉拢政策,使六国各自为政,内部上下异心,首尾难顾。秦国用了六年时间,终于歼灭六国,一举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

五兵者,诡道也

【原文】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2),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注释】

(1)诡道也:诡诈之术。诡,欺诈,诡作。道,学说。

(2)能而示之不能:能,有能力。示,显示。即言能战却装作不能战的样子。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之术。因此需要做到:能战却装作不能战,想攻却装作不想攻,想进攻近处,却装作要进攻远处,要进攻远处,却装作要进攻近处。

【心得】

孙子全部作战之思维,是以“奇袭”为经,以“诡道”为纬交织而成。“奇和诡”的思想贯穿《孙子兵书》全文。历史的经验表明:兵需用诈,兵不厌诈。战争中,敌我双方为了掩盖各自的目的和企图,遂以各种假像迷惑敌人,诱骗对方,造成敌人的错觉,使之摸不清行动者的真实意图。这是一种斗智的作战指导思想。在战争中,没有仁义、诚实可言,只要有利于战胜对方,可以不择手段。不识诈,势将误入圈套;不用诈,则难以争取主动。

战国时要离击剑,他的个子虽然瘦小,却战无不胜。伍子胥向他请教,要离说要想战胜对方,先要向敌人显示出自己的不能,让敌人骄傲,再让自己漏洞百出,让敌人认为有机可乘,生出轻敌之心,等他放松自己的时候,再突然进攻,使之猝不及防。可见,他深刻理解了孙子“诡道”的精髓。三国时的吕蒙,欲取荆州,时值关羽水淹七军,士气极盛。而吕蒙称病,陆逊上书请关羽关照,关羽于是放松了对东吴的警戒,导致兵败麦城,一代名将被杀的悲惨结局。可见,在战争中,欲先胜人,应先示之以不胜,使敌人心骄志懈,而我则伺机乘隙,一举成功。

六利而诱之,乱而取之

【原文】

利而诱之(1),乱而取之(2),实而备之(3),强而避之(4),怒而挠之(5),卑而骄之(6),佚而劳之(7),亲而离之(8)。

【注释】

(1)利而诱之:利,此处作动词用,指贪利的意思。诱,引诱。意谓敌人贪利,则以利来引诱,伺机打击它。

(2)乱而取之:乱,混乱。意谓对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予以进攻。

(3)实而备之:实,实力雄厚。指对待实力雄厚的敌人需严加防备。

(4)强而避之:面对强大的敌人,当避其锋芒,不可硬拼。

(5)怒而挠之:怒,易怒而脾气暴躁。挠,挑逗、扰乱。意谓如果敌人易怒,就设法激怒之,使之丧失理智,临阵作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失败。

(6)卑而骄之:卑,小、怯。意谓敌人卑怯谨慎,应设法使其骄傲自大,然后伺机破之。也有另一种解释,是说己方主动卑辞示弱,给人造成错觉令其骄矜。

(7)佚而劳之:佚,同“逸”,安逸、自在。劳,作动词,使之疲劳。意谓敌方安逸,就设法使它疲劳。

(8)亲而离之:亲,亲近、团结;离,离间、分化。此句意谓如果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译文】

敌人贪利,则以小利来引诱它,伺机攻击它;对于处在混乱状态的敌人,要抓住时机攻取它;对于实力雄厚的敌人,则需严加防备;对于兵强卒锐的敌人,当避其锋芒;对于易怒的敌人,就透过挑逗的方式设法去激怒他,使他丧失理智;对于轻视我方的敌人,应设法使其更加骄傲自大;对于经过充分休整的敌人,要设法使之疲劳;对于内部团结的敌人,则要设计离间、分化他们。

【心得】

孙子着名的“诡道十二法”,即兵不厌诈的方法。诡道,是一种欺骗行为,千变万化,因时因地因敌而异。“诡道十二法”的前四种,是隐蔽自己的方法,后八种是利用敌人的方法,这些都是作战中利用诡道的原则。在敌人贪利、混乱、失去理智的时候,要懂得抓住时机,乘虚而入;对于强大的敌人,就要加强防备,避开他们的优势,千方百计使他们骄傲、懈怠,并让他们焦躁、疲惫,从而变优势为劣势,以利我军行动。总而言之,正如《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所说:“千章万句,不出乎诡之一句而已。”古今中外,战争的诡道事实不胜枚举。

曹操“横槊赋诗”,却有赤壁之辱;苻坚“投鞭断流”,却有淝水之败。无数历史的事实应证了孙子言论的正确。刘邦曾用黄金400斤贿赂楚将,使数10万楚军变成了一盘散沙。项羽兵败,与其说是自己用刀割下来的,倒不如说是刘邦用钱买下来的。钱在这里成了战胜项羽的致命武器。可见,使用计谋,用利造乱,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法宝。

七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原文】

攻其无备(1),出其不意(2),此兵家之胜(3),不可先传也(4)。

【注释】

(1)备:防备,准备。

(2)意:考虑,预料。

(3)胜:奥妙。

(4)不可先传也:先,预先、事先。传,传授、规定。

【译文】

要在敌人没有准备的状态下实施攻击,在敌人意想不到时采取行动,这是军事家指挥作战的奥妙所在,是要根据具体情况临机作出决断,不能事先予以规定的。

【心得】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已是千古传诵的至理名言。历史上许多的战争都是在对手失去戒备或在其料想不到的时候、地点,果断地采取行动,突施袭击,使敌人判断错误、计划错误、行动错误,最终被杀个措手不及,以致兵败连连。“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可以说是孙子“诡道”谋略最重要的宗旨,也是兵家出敌制胜的奥妙所在。

东汉末年,群雄纷争,孙策趁机举兵江东。在建安元年八月,孙策奉兵攻取会稽郡。但会稽郡太守王朗据守固陵,抗击孙策,使孙策多次从水路进攻都未能成功。后来孙策采纳了孙静的建议,放弃正面进攻,采取“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于夜间在多处点起烟火,布下疑兵,以迷惑王朗。而孙策则率兵突袭高迁屯,王朗大惊,忙派丹阳太守周昕迎战。周昕战败,王朗乘船逃跑,孙策大军乘胜追击,王朗的军队被迫投降,孙策便占据了会稽郡。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在商战中也被广泛应用。其核心就是个“奇”字,即捕捉对方的思想弱点,利用对方的思维惯性,抓住对方防备的“死角”,反常用兵,出奇制胜。因此现代商战,经营者们绞尽脑汁,面对不同的形势,采用灵活多变的策略,希望通过“出其不意”来占据优势,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八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

【原文】

夫未战而庙算(1)胜者,得算多也(2);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3),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注释】

(1)庙算:古代兴师开战之前,通常要在庙堂里商议谋划,分析战争的利害得失,制定作战方略。此一作准备的程序,就叫做“庙算”。

(2)得算多也:意谓取得胜利的条件充分、居多。算,计数用的筹码。此处引申为取得胜利的条件。

(3)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胜利条件具备多者可以获胜,反之,则无法取胜,更何况未曾具备任何取胜条件!而况,何况。于,至于。

【译文】

开战之前就预计能够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胜利条件充分;开战之前就预计不能取胜的,是因为筹划不周,胜利条件缺乏。筹划周密、条件具备就能取胜,筹划不周、条件缺乏就不能取胜,更何况不作筹划,且毫无条件呢?

【心得】

用兵之道,谋划在先,需要从“五事”、“七计”测算交战双方的优劣,对于敌之强弱、将之贤愚、兵之多寡、地之险易进行认真地比较分析。总之,从古至今,无数的战争证明,在开战之前,如果计算周密,取胜的条件多,然后出兵,就会取得胜利;若是策划不周密,取胜条件不充足,就必然遭致失败。

魏正始十年,司马懿发动兵变。姜维乘机伐魏。魏将军陈泰认为:“姜维让句安、李忻所守的曲山东西城,虽然坚固,但远离蜀地,孤立无援,我们只要将其包围,断其粮草,绝其水源,便可兵不血刃而拔其城,使其屈服。”郭淮用其计,在姜维过了牛头山后,前由陈泰围堵,后教郭淮截断其归路,前后夹击,使姜维首尾难顾,最后只好退兵,句安等人等不到援兵,不得不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