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外国经济学家的小故事
3247300000001

第1章 阅览室的脚印

个人简介:

卡尔·马克思(Carl Marx,1818—1883年)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经济学家,他建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论,在世界经济学说史上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1818年5月15日,马克思诞生在德国特利尔城的一个犹太人家庭里。中学毕业后,先入波恩大学,后又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学,同时又对历史和哲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间,参加了青年黑格尔运动,对黑格尔的哲学思想产生了兴趣。大学毕业后,参加了《莱茵报》的撰稿工作,不久出任主编。《莱茵报》因大量刊登揭露和抨击封建势力的文章,引起了当局的不满,被查封。1843年马克思迁居巴黎,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对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国家观进行了批判。1844年以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相继创作了《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1848年又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从此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了。《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是马克思毕生的事业。

1843年底1844年初,马克思开始系统研究政治经济学,直到1883年辞世。在这40年里,他广泛涉猎了经济、哲学、历史、法学等科学领域,研究了国民经济史和各国特别是英国的经济。经过长时间的准备,直到1865年底,马克思才完成了《资本论》

的全部草稿。1867年,《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在德国正式出版。遗憾的是,其他各卷还没来得及整理,马克思就逝世了。恩格斯通过大量艰苦的工作,于1885年出版了第二卷,1894年出版了第三卷。余下的第四卷由考茨基来完成,但考茨基违背了马克思的原意,对第四卷手稿作了许多删改和变动,取名《剩余价值理论》。

1848—1849年欧洲革命失败后,马克思流亡到了伦敦。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博物馆之一,博物馆里除了收藏有许多珍贵文物以外,还有一间收藏着大量书籍和文献资料的图书馆,图书馆里有一间阅览室。阅览室是结构别致、宽敞而又明亮的大型锥体建筑,四周有环形的大书架,正中是环形的图书目录柜,从目录柜向四周伸展出一排排长桌和座椅。马克思经常到那里去学习和写作。他每天早上9点钟就到阅览室里借阅书籍,又做摘录,又写笔记,一直到晚上7点钟才回家。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前后学习了10年多,他在读书的时候,常常情不自禁地用脚在座位下来回擦地,经过长年累月的磨擦,水泥地面竟被磨去了一块,那块地方被人们称为“马克思的脚印”。一天早晨,一位读者借了一本书,正想到D行第2号座位来阅读,图书馆的值班人员走过来说:“先生,这是马克思博士的座位,请您不要占用,他马上就来。”那个读者怔了一下,问:“就是《共产党宣言》的作者,那个工人领袖吗?”“是的。”“他每天都来吗?你确信他今天会来吗?”“请放心,多少年来,马克思博士每天都到这儿足足工作10个小时,我在这里已经20年了,我很了解这里的读者。”那位读者听了这一番话,以敬佩的目光看着马克思座位上那一堆书,然后慢慢地走开了。马克思读书的兴趣非常广泛,除研究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律等社会科学外,他还研究了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农学、农业化学、实用工艺学、实用经济学等。曾经有一位图书馆管理人员问他:“博士先生,一个人可以同时研究50种科学吗?我们的教授通常只能攻读一种专业。”马克思说:“亲爱的朋友,所以也有很多教授戴着‘遮眼罩’呀!如果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人们就不要只在一块草原上去赏花。”也就是说,要全方位、多角度地阅读,广泛涉猎,从各个不同学科去研究一个问题,才能把问题研究透彻,得出科学的结论。为了写作《资本论》,马克思曾经阅读了1500种以上的书籍。《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发行后,马克思因病暂时停止了研究工作,但仍坚持不懈地阅读,并写下了大量笔记。他的读书摘录足足有3万多页。马克思一生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他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大多能记得异常准确,但他读书时仍要做笔记。马克思的笔记本不少是自己制作的。通常的做法是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在中间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本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本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画的粗细不同的实线、虚线以及“×”、“ ”等各种记号。为了查阅方便,马克思还将许多笔记本编制了目录和内容提要,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有时马克思还在书上直接做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