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养生胜于治病
325000000006

第6章 治病是被动痛苦昂贵的过程 (2)

但是,有人认为,药物的毒副作用只是针对西药而言的,而中药是纯天然的,不会有毒副作用,这其实是错误的。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中就曾提到“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有所偏也”,这里就把药物的毒性看做偏性,而这种偏性就是药物治疗疾病的机理所在,所以中药也是有毒副作用的,服用不当也会造成严重后果。比如,蟾酥、川乌可使心跳过缓、血压下降,严重者还会引起心源性休克;黄药子、野百合使用过多,可以造成肝脏损害;益母草、苦参可致肾脏功能的损害等。中医的《十八反十九畏歌》,就是依据相生相克的理论,讲药品配伍不当也会产生毒副作用。所以说,绝对安全的药物是不存在的,无论服用西药还是中药,都要严格遵照医嘱和用法用量,否则很可能会遭到药物毒副作用的侵害。

所以说,医生和药物都可能让我们生病,而养生是最安全最有效而且没有毒副作用的,只有养生才能让我们真正拥有健康,获得轻松快乐的生活。

病有“十不治”

曲黎敏教授曾经讲过扁鹊的“病有六不治”,就是说有六种病人你是没法给他治疗的,这“六不治”分别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扁鹊的这六不治其实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那为什么说没法治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具体含义。

第一种,叫做骄恣不论于理,其实就是不讲理,不讲理的人不治。为什么呢?扁鹊见蔡桓公的例子就能很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有的病人讳疾忌医,不承认自己有病,而是认为医生给他看病是想为自己牟利,这样的人根本不相信医生,自然属于“不治”的范畴。

第二种,是轻身重财。这样的人其实我们现在很常见,就是拼命忙工作忙事业,爱财如命,肆意地透支健康,不懂得爱惜身体,这种人在中医看来也是没法治,因为他的病是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待积累到一定程度爆发时,想恢复已很困难了。

第三种,就是衣食不能适。这句话是说生活不节制、饮食无度、好逸恶劳的人。这样的人长期坚持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他们的病都是自己“造”出来的,如果不能改变生活习惯,同样属于“不治”之人。

第四种,是阴阳并,藏气不定。所谓阴阳并其实就是指人体内的气血,气血如果错乱的话,那么人的五脏六腑就跟着乱,它们的功能就都跟着乱了,这样的病人也不好治。

第五种,叫做形羸不能服药。就是说病已经到了很严重的程度,病人身体非常羸弱连药都喝不下去了,这也就没法治了。

第六种“不治”之人,就是信巫不信医的人。扁鹊认为如果一个人只信巫而不相信医生,那也没法治。

上面谈到的是扁鹊的“病有六不治”,后人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出“十不治”,下面我们就具体讲一下。

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就是说人的欲望如果太过度的话,不懂得珍惜自己的身体,这样的人属于“十不治”的第一种。诚然人不可能没有欲望,但是凡事不要太过强求,否则就会损害健康。

窘苦拘囚,无潇洒之趣,二也。一个人如果生活得没有一点情趣,总是把自己弄得很累,这样的人就是第二种“不治”之人。比如说古代讲究琴棋书画,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养生。

第三条是怨天尤人,广生烦恼。这种人遇到事情总是抱怨多,很少有开心的时候,或者是怀疑自己不是这儿有病就是那儿有病,庸人自扰,这些人更难治。

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计百年,为之四。这样的人更有问题,天天想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总是在为未来的事担心,典型的胡思乱想。中医就讲究顺其自然,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你尽力做好就行了,不用去担心以后的事情,瞎想空想根本没用。

第五条是室人聒噪,耳目尽成荆棘。这一条非常有意思,室人,在中国古代是指老婆。意思是一个人如果他的老婆很爱唠叨,男人工作一天回来了耳根眼底也得不到清净,心里不痛快,这也会造病。

第六条跟扁鹊的六不治就很像了,那些总是听信巫师广兴杀戮的人也不好治。因为从中国医学来说,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就是如果你靠杀生的方式来求生的话,离生命的本意就越来越远,对生命本身不会有太大的益处。

第七条是寝兴不适,饮食无度。这是在说饮食和起居方面的问题,现在的人都喜欢熬夜,上网、泡吧,就是不睡觉,吃东西也没有节制,不要小看这些问题,一天两天可能看不出来,时间长了会对你的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第八条是讳疾忌医。就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病,更不愿去找医生,就硬扛着,这种人是没法治的,他根本不让治。

第九条是,多服汤药而敌肠胃,元气渐耗。这样的人,老是觉得自己虚,就想吃点药补补,殊不知这样会给肠胃造成很大的负担,而且损耗元气,导致身体发生很多病变,可以说是补出来的病。

第十条是,以死为苦,然后以六亲眷属长生难割舍之想。这句话的意思是很多人惧怕死亡,觉得自己有很多事放不下,牵挂不断,这也会造病。其实这些病都是自己找的,人应该活得通透一些,要知道谁也不会长生不老,死并没有什么可怕,只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尽量活得开心点,这就行了。

不管是扁鹊的“六不治”,还是后人总结的“十不治”,主要是针对生活状态和个人情志的,很实在。我们养生就是要避免染上这些“不治”的习惯,健康、豁达、轻松、自在地生活着,把握现在,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过分奢求某些东西,心境平和,这样才能长寿。

病入膏肓,神医也无奈

在讲病入膏肓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三焦。三焦是全身的水道气化网络,主持诸气。人体的气通过三焦而输布于五脏六腑,充沛全身,因此,三焦通则全身通,内外协调。三焦除负责全身诸气之外,还是全身上下水液运行的通道。

上、中、下三焦的具体作用又不一样。上焦主心肺,负责宣发,将食物化生的水谷精气散布全身,如雾气一样滋养全身脏腑;中焦主脾胃,主运输,运化精微,以化气血;下焦主肾、膀胱、大小肠、女子胞等,主要负责分清浊,有向下、向外排泄的作用。

三焦在外总揽全身之气,心包在内护卫心脏,它们一内一外,一阴一阳,互为表里。心包,顾名思义,包裹保护心脏的脂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膏肓。病变在外容易治疗,病变由外入内就难以治疗了。换句话说,疾病在三焦经上容易治,一旦由三焦经转入心包经,就很难治,这就叫病入膏肓。

中医说“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要治心包以外的病,而不是治已经进入膏肓的病,已入膏肓的病谁也治不了。扁鹊去见蔡桓公,前三次都积极要求治病,而第四次掉头就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此时蔡桓公已病入膏肓,无药可救了。所以,千万不要等到病入膏肓再去求医!

懂得养生,病秧子也能有长寿命

医学发展至今,还远不能使所有的人与顽症痼疾“一刀两断”,仍有许多疾病人类无法根治。事实上,绝对健康的人也很少,一位前辈医师就说:“几乎对每个40岁以上的人,我都可以从他身上找出至少四种病。”这种说法绝不夸张。

在临床医疗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得了癌症,医生已经下了病危通知,说他最多只剩几个月的寿命,多数人知道这个消息就已经痛不欲生了,每天精神委靡,非常消极,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比医生说的还要短。但是也有的人不这样,人家想:反正就剩那么几个月,人早晚都会死,我辛苦了大半辈子,现在该享受享受了,于是,该吃吃,该喝喝,还到处游山玩水。这样的人一般存活的时间都会长一点,还有的甚至复查的时候病就好了,没有印证医生的预言,人们管这一现象叫“医疗史上的奇迹”。而在中医看来,这根本不是什么奇迹,而是中医养生“带病延年”的功劳。

“带病延年”一语,古已有之,系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之言,出于《王孟英医案》。书中认为:患了慢性病——痼疾——很难治愈,只能改善临床症状,缓解病情,所以王孟英用“带病延年”安慰患者。今天,这句话可以被我们推而广之,作为正确对待疾病态度的典型代表。

那么我们回过头来想一下,为什么带病也可以长寿呢?

首先,带病者知道自己身体上的问题,因此奉行“欲先取之,必先予之”的道理,经常学习养生知识,善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比如做健身锻炼,他们不会像“无病者”那样自恃强壮而一曝十寒,而是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当的锻炼。又如饮食调养,带病者因没有“本钱”放纵自己,常吃得谨慎、科学,不敢像强壮者那样敞开肚皮无所顾忌地胡吃海塞,因而不会导致体内垃圾堆积。带病延年者胜在时有远虑,对于身体,他们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怠慢,长期坚持下来,这些“零存”的健康就成为“整取”的长寿了。

另外,带病者一般体质不好,这使他们领悟到了“巧者有余、拙者不足”的道理,因而善于以“巧”取胜。他们一般不争强好胜,不做力不从心的事。一遇冷热气候,“病身最觉风霜早”,他们能及时防范,因而活得从容、仔细、不急不躁,这样,能量代谢便相对缓慢,自然为延长寿命节约了能量,使有限的生命得以“细水长流”。

所以说,疾病来袭时不要害怕、哭泣,这样的话,你首先被自己打倒了,只要与疾病和平共处,然后慢慢调养身体,你身体里的正气就自动把疾病这股邪气打得落荒而逃了。退一步讲,即使疾病一直存在,只要它不肆意干涉你的生活,带病延年,你也同样可以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