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秦始皇出巡记
3251300000004

第4章 威震匈奴阮翁仲

秦始皇出巡队伍到达陇西郡,其位置已经处于今天甘肃省中部,洮河中游,地貌属黄土高原的沟壑区。

陇西郡,建于前279年即秦襄王二十八年。它建立的第二年,秦国开始对关东六国展开凌厉攻势,揭开了秦统一中国的序幕。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把陇西郡作为秦在西北地区的政治、军事中心和抵御匈奴入侵的屏障,保留在三十六郡之中。辖境范围在今甘肃临夏、临潭以东,宕昌、礼县以北。治所狄道,位于今天甘肃省临洮县境。此地民风淳朴,明朝万历年间《临洮府志》记述说:“临洮古属陇西郡,民性喜耕织,事樵猎,敬鬼神,畏法令,今昔如出一致迩。”

秦始皇选择陇西郡为出巡的第一郡,除陇西郡的特殊地理位置和重要军事地位外,应该与这里发生的一件奇闻异事有着某种联系。《汉书》记载,前221年,秦灭六国的当年,陇西郡出现了12个巨人。他们每人都身高五丈,脚长六尺,穿着外邦异族的衣服,横行街面,无所顾忌。陇西一度人心惶惶。有的人认为这是老天发出的警戒,秦将受其祸害。有的认为这是夷狄的挑衅,不久将开战端。《水经注》记载,秦始皇却“以为善祥”,“铸金人十二以象之,各重二十四万斤,坐之宫门之前,谓之金狄。”

《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防止原六国残余势力的死灰复燃,命令收集天下原六国的兵器。在翦灭六国的战争中,秦国曾缴获大量的兵器。缴获和收集来的兵器,全部运至咸阳,已经堆积成山。于是,秦始皇命令销毁这些兵器,用来铸成十二个铜人。铜人按照传说的大人模样铸造,各重二十万斤,立在咸阳宫前。铜人胸前铭刻文字:“皇帝二十六年,初兼天下以郡县,正法律,同度量,大人来见临洮。身足长五丈六尺。”传说秦始皇还依据十二铜人制作乐器。《西京杂记》记载说咸阳宫中还有复铸铜人十二枚,“坐者高三尺”,“俨若生人”,“一人吹空管,一人扭绳,则琴、瑟、筑皆作,与真乐不异焉。”主持铸造铜人的官员叫司马昌。他的先祖,就是秦惠文王时期在朝廷上呼吁“蜀灭,则得楚;楚灭,则天下并矣”的司马错。秦灭亡后,司马昌的儿子司马喜成为西汉王朝的一个市长,主掌市场管理。

秦始皇铸造庞大铜人并没有带来长治久安。另外,他也不可能尽收天下的兵器。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政,命人用锤将其中十个铜人砸碎,铸成小钱。余下的另两个铜人,先是被运至霸城,后又被前秦符坚运至长安后销毁。韩国都城新郑的一个土坑中,出土铜戈、铜矛和铜剑180多件,还有很多兵器的残件,从兵器上刻的铭文可以推断,这些兵器是韩国在城破国亡时埋藏起来的,以备日后复辟所用。

据《水经注》、《山堂肆考》等记载,陇西郡守阮翁仲,是交趾人,即今天岭南以南地区人。他身高一丈二尺,气宇轩昂,透出一股与常人不同的气质。曾在县里做过小官,因为受到督邮的鞭打惩罚,立下大志,攻读儒学。“秦始皇并天下,使翁仲守临洮,声震匈奴。”阮翁仲死后,秦始皇专门为他铸造一座铜像,立在咸阳宫司马门外。传说,匈奴人听到他的名字,闻风丧胆,见到他的铜像,仍然要跪地称王。秦始皇为阮翁仲铸像的这一做法,后来作为一种文化传统流传下去。唐朝韩愈有诗句“翁仲遗墟草木平”,这里的“翁仲”指的就是墓前的石人。现存最早的翁仲像作于元初五年(118),位于今天河南登封中岳庙前。

匈奴,是一个剽悍好战的民族,他们崛起后,开始侵扰中原的边境。战国时期,他们利用秦统一六国战争之机,统一了各个部落,势力更加强盛。秦统一六国后,匈奴的金戈铁马,已经逐渐从漠北草原延伸到秦的边境,并常常对秦侵扰。前214年,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万大军跨过黄河,北击匈奴,收回河南地区,并在那里设置四十四县。大破匈奴后,秦始皇担心边境空旷,易攻难守,他们会卷土重来,决定要在茫茫大漠,崇山峻岭中修筑长城,让匈奴“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

秦始皇出巡陇西,实质上就是为他日后修筑长城作准备的。秦始皇西巡六年后,下令将军蒙恬修筑长城。蒙恬修筑的长城,西端的起点就在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天甘肃省岷县境内。秦始皇万里长城由此进入今天甘肃省渭源、陇西、通渭、会宁、静宁等县境后进入宁夏之后,又回到今天甘肃省环县、庆阳等县转入今天的陕西省。此后,翻山越岭,飞渡沟壑,穿越沙漠草原,蜿蜒东去,最后伸入东北的鸭绿江畔。

今岷县境内的起点长城,南北走向,都是由黄土夯筑的,外层没有包砖。现存长城遗址残高1米左右。大部分长城遗迹,虽然已不很明显,但是在遗迹附近常常有成串的铜币、农具、兵器、砖石等秦代遗物出土,在当地一些地方迄今还叫做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巷等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