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25800000031

第31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理性思维的陷阱 (2)

两种情况下你都已经付钱,所以应该不再考虑钱的事。当前要做的决定不是后悔买票了,而是决定是否继续看这部电影。因为票已经买了,后悔也于事无补,所以应该以看免费电影的心态来决定是否再看下去。作为一个理性的经济人,选择把电影看完就意味着要继续受罪,而选择退场无疑是更为明智的做法。

沉没成本从理性的角度说是不应该影响我们决策的,因为不管你是不是继续看电影,你的钱已经花出去了。作为一个理性的决策者,你应该仅仅考虑将来要发生的成本(比如需要继续忍受枯燥无味)和收益(听电影所带来的满足和快乐)。不管做出何种决定,钱都已经花了,它是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显然对“沉没成本”很难做到如此理性与释然。

某企业在两个城市的交界处买了一块地皮。企业领导的起初用意是投资30万元办一座生产豆奶的食品加工厂。结果一生产就亏损,很不景气。如果就此打住,这30万元对于企业来说也不算什么。但是企业的领导很不甘心,不愿让这笔钱就此打了水漂,于是又投资70万从德国引进全套的进口设备,希望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以赢得效益。结果还是一个字:赔。此时如果放弃这家工厂,将其折价处理,应该说损失还可以承受。但是领导的思维却是这样的:已经投入了100万,如果放弃损失太大,不如继续在这块地皮上投入,以期扭亏为盈,于是又作出决策:投入300万,在这里建立大型生产基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基地的产出已经成了笑谈。

不计沉没成本反映了一种向前看的心态。对于整个人生历程来说,我们以前走的弯路、做的错事、受的挫折,何尝不是一种沉没成本。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总想着那些已经无法改变的事情只能是自我折磨。

过去所说的话、所做的事均代表着昨天,无论对错,无论你如何后悔都已经无法更改,这与沉没成本的道理是一样的。昨天的成本已经打进去了,是赢是亏,都是昨天应该的支出,从今天来看,这些成本是昨天的沉没成本。人在思考问题时老是后悔莫及、悔不当初,其实是自己给自己寻找痛苦。理性人总是关注于未来,而非过去。

英国谚语说:何必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泰戈尔也曾说:如果你为错过了月亮而伤感,那么你也要错过繁星了。我们只有从沉没成本的陷阱中挣脱出来,这样才会有辉煌的人生和幸福。

【陷阱提示】沉没成本意味着已经不能收回的付出,它是个确定的常数,不应该影响我们其后的决策。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显然对“沉没成本”很难做到如此理性与释然。

为什么买涨不买跌

经济生活中的每个人都是理性人,只不过,这些理性人在市场运作中往往显得并不理性。让我们先来看这样的一则小故事:

某粮店开张,但顾客并没有老板所预想的那样多。当老板看到满街的商店降价促销的吆喝声不绝于耳,打折出售的招牌随处可见,而这确实招徕了许多顾客时,这些红红火火的顾客盈门的场面,让老板心想“薄利多销”是很有道理的。

于是,老板将贴在外面的价目表改了一下,在原来的“1.8元1斤”上用红笔划去了“1.8”换成了“1.7”,即“1.7元1斤”。价格便宜了1角,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并没有多吸引多少顾客。老板想,可能是因为降价的幅度不大,于是将“1.7”改为了“1.5”,变成了“1.5元1斤”,这已经是非常便宜的价格了。但老板奇怪的发现,吸引的顾客还是不多。等到晚上算账的时候,销售收入几乎没有增加。

这使粮店老板十分纳闷:为什么降价幅度如此之大了,销售收入却丝毫没有增加?第二日,店里来了一个经济学家买面,老板愁眉苦脸的和经济学家说了这事,并请教原因。这位经济学家笑着对这位老板说,想扭转局面?很简单,明天你再挂一块牌子,上面写上:今天面条每斤又涨了5分钱。

数天之后,经济学家再到这家粮店,粮店前已经排起了长龙。

为什么粮价便宜无人问津,而涨价却供不应求了?我们常听一句话:“买涨不买跌”,这是市场上大多数人的写照。

经济学家写上涨5分钱的道理,这在于他摸透了消费者的心理预期,人们通常买涨不买跌。当粮店打出要涨5分钱时,就从心理上对消费者起到了某种暗示,面条涨价了。消费者预想“再不买还要涨”,于是就一窝蜂地涌到粮店了,这才是能刺激到消费者的涨价预期。

其实,“买涨不买跌”是随处可见的。2008年遭遇美国金融危机,我国一线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多在打折促销,但多数人看到“跌跌不休”的房价,始终不肯出手;短暂的降价后,房价再次飙升,此时买房的人却多了起来。再比如说在股票市场上,如某一种股票价格上扬的时候,人们都会疯狂抢购这种股票。而当一种股票的价格下跌的时候,购买这种股票的人反而很少,拥有的人也希望尽快抛出去。人们越高越买,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股票价格升高,说明投资者有利可图。

分析“买涨不买跌”的经济学原因,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理性人,以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断,当降价时,决定仍保持观望状态,以期得到商家更高的让利,而涨价的出现,即意味着付出成本的不断加大,越早购买就越节省付出成本。

当然,“追涨”也有例外情况,这就是吉芬现象。英国学者罗伯特·吉芬19世纪在爱尔兰观察到一个现象:

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农民反而增加了对土豆的消费。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的发现,就把这种因价格升高而需求量也随之增加的经济现象叫做吉芬现象,简单地说就是越高越买。爱尔兰的土豆吉芬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在饥荒这样的特殊时期,面包、肉类、土豆的价格都上升了,但人们的收入大大减少,更买不起面包、肉类,相对便宜的土豆便成为人们的首选,这样对土豆的需求反而增加,使得土豆的价格增长比其他食品类的价格增长更快。

与吉芬现象的成因相同,很多“北漂”族选择在北京城郊结合部租房子住也是迫于无奈。位于北京海淀区与昌平区交界的唐家岭村就是著名的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唐家岭的居住环境比市区要差,交通也不太便利,其房屋的性价比也比较低。在顶峰时期,约有5万蚁族聚居于此,其背后的原因就是,虽然唐家岭的租房价格不断上涨,但相比主城区而言价格还是比较便宜,对于刚刚在北京立足的年轻人来说,选择在这里租房还能享受到相对便宜的房租,哪怕房子的性价比并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