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经济学的陷阱全集
325800000038

第38章 看到的世界并不真实—信息不对称的陷阱 (3)

在这个故事里,无论是“朝三暮四”还是“朝四暮三”,栗子的总量并没有变化,所以猴子们的行为显得很愚蠢。生活中,我们也往往会遇到类似的陷阱,我们经常听到“自由选择”,实际上,这种自由总是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和约束,这使得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个“自由”的大学生来说,他毕业后可以工作,可以攻读研究生,可以出国留学,甚至可以成为自由职业者。但是,真实的选择并不是这么回事:因为囊中羞涩,出国留学的选择其实已经名存实亡;因为英语基础差,通过考研英语分数线的可能性很低,这无疑又使读研成为弃选项;因为家里强烈反对他做自由职业者,于是必须得放弃这种选择……这就是残酷的现实给选择套上的枷锁,因此他必须在毕业后找寻一份正式的工作。

受到限制的选择也并不是一无是处。现代商品经济下,生产资料日益丰富,走进超市面对各种品牌的同类商品往往会使人有点无从下手,不知道自己该选择哪个,很担心自己的选择会选中了质量差的产品。谁能保证自己的选择就一定是正确的呢?而如果只有一种商品可供选择,人们对该商品的认知已经很清晰,不再有这些担心,人们至少可以选择买或不买。此外,如果只有一种选择,也可节省选择的机会成本。

当然,绝大多数人还是希望拥有更多的选择机会。因此,我们理应利用自己的智慧之眼,洞悉所谓的霍布森选择,为自己创造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

【陷阱提示】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自由选择”,实际上,这种自由总是或多或少受到限制和约束,这使得选择的范围大大缩小。

劣币为什么会驱逐良币

四川有三个商人,都在市场上卖药。其中一人专门进优质药材,按照进价确定卖出价,不虚报价格,更不过多地取得赢利。另外一人进货的药材有优质有劣质的,他售价的高低,只看买者的需求程度来定,然后用优质品或次品来应对他们。还有一人不进优质品,只卖劣质品,卖的价钱也便宜。于是人们争着到专卖劣质药的那家去买药,他店铺的门槛每个月换一次。过了一年就非常富裕了。那个兼顾优质品和次品的药商,前往他家买药的稍微少些,过了两年也富裕了。而那个专门进优质品的药商,不到一年时间就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了。

这是明代的刘基曾经讲过的一个故事。这则故事通过三个药商的不同遭遇,嘲笑了真假不分、是非颠倒的社会现象。在这个故事中,卖优质药材的反倒穷得揭不开锅,卖劣质药材的反倒很快致富,其实这是一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可以通过古代钱币的流通得到直观的体现。明朝嘉靖年间,朝廷为了维护铜币的地位,曾发行了一批含铜量非常高的铜币,结果却发现私铸的铜币比以前更多。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原来市场上流通的一般铜币质量远低于新币,私铸有重利可图。私铸者还往往磨取官钱的铜屑以铸钱,这样官钱也逐渐减轻,同私铸的劣币一样;或者新币会被人收拢,融化后按照较低的质量标准重铸,从中获利。

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因为如果交易双方对货币的成色或者真伪都十分了解,劣币持有者就很难将手中的劣币花出去,或者,即使能够用出去也只能按照劣币的“实际”而非“法定”价值与对方进行交易。

“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在市场上是普遍存在的。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中,因为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比买方更多的信息。在极端情况下,市场会止步萎缩和不存在,从而产生柠檬市场效应。柠檬市场效应则是指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往往好的商品遭受淘汰,而劣等品会逐渐占领市场,从而取代好的商品,导致市场中都是劣等品。本来按常规,降低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需求量就会增加;提高商品的价格,该商品的供给量就会增加。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和机会主义行为,有时候,降低商品的价格,消费者也不会做出增加购买的选择,提高价格,生产者也不会增加供给的现象。“二手车市场模型”可以形象地解释这种现象。

假设有一个二手车市场,买车人和卖车人对汽车质量信息的掌握是不对称的。买家只能通过车的外观、介绍和简单的现场试验来验证汽车质量的信息,而这却是很难准确判断出车的质量好坏。因此,对于买家来说,在买下二手车之前,并不知道哪辆汽车是高质量的,他只知道市场上汽车的平均质量。当然,买家是知道市场里面的好车至少要卖6万元,坏车最少要卖2万元。那么,买车的人在不知道车的质量的前提下,愿意出多少钱购买他所选的车呢?所有典型的买家只愿意根据平均质量出价,也就是4万元。但是,那些质量很好的二手车卖主就不愿意了,他们的汽车将会撤出这个二手车市场,市场上只留下质量低的卖家。如此反复,二手车市场上的好车将会越来越少,最终将陷入瓦解。

在传统的市场竞争机制得出来的结论是“优胜劣汰”,可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的运行可能是无效率的,并且会得出“劣币驱逐良币”的结论。产品的质量与价格有关,较高的价格诱导出较高的质量,较低的价格导致较低的质量。“劣币驱逐良币”使得市场上出现价格决定质量的现象,因为买者无法掌握产品质量的真实信息,这就出现了低价格导致低质量的现象。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无处不在。比如人才市场,由于信息不对称,雇主愿意开出的是较低的工资,这根本不能满足精英人才的需要。信贷市场也是个“柠檬市场”,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人只好确定一个较高的利率,结果好企业退避三舍,资金困难甚至不想还贷的企业却蜂拥而至。

认识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在很多时候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只有将自己的完全信息传递给别人,才能让别人最终将你认作是一枚“良币”。

【陷阱提示】 在“劣币驱逐良币”的环境氛围中,就要求我们将“良币”的优势信息展现给他人,从而避免“良币”被驱逐。

信息太少,获得太差

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存在着一些和常规不一致的现象。例如,在产品市场上,特别是在旧货市场上,由于卖方比买方拥有更多的关于商品质量的信息,买方由于无法识别商品质量的优劣,只愿根据商品的平均质量付价,这就使优质品价格被低估而退出市场交易,结果只有劣质品成交。

“一个人掌握的信息达到何种程度,就会采取相应的选择。”这是信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在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中的卖方往往故意隐瞒某种真实信息,使得买方最后的选择,并非最有利于买方自己,这时候买方的这种选择就叫做逆向选择。

逆向选择违背了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的选择法则。在生活中,有些人常常会因虚假广告上当受骗,蒙受损失,这便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下面我们就从“减肥广告”中了解究竟什么是逆向选择。

铺天盖地的减肥产品一路咆哮着向市场压来,什么“一个半月能减48斤”,“快速减肥”,“签约减肥”,“不反弹不松弛”……单从这些字眼来看,那些渴望瘦下来的人士无疑会心动。再加上那些华丽的包装、煽情的语言,还有一些不曾为人知的噱头。但是,等你尝试之后,就会发现往往不是那么回事。

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对减肥原理、减肥器械、“无效退款”等不了解或了解不深的情况,故意隐瞒一些真实信息,置买卖双方于信息不对称的情境下,以此诱惑消费者作出对他们并非最有利的逆向选择,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因为虚假广告上当,从表面看是因为受害者目光不够准确,一时冲动花钱当了冤大头,但是以信息经济学的眼光看,则是由于受害者掌握的信息不够充分,只能根据手头仅有的信息作出选择。

逆向选择在经济生活中随处可见。天气炎热,公车上司机的空调时开时不开,最后排的乘客打开窗户,谁让你空调开的小,司机的不道德导致了乘客的不道德。税率已经高过了行业平均利润,于是大家不再以偷税为耻,税务部门认为,知道有偷税,所以要加高税率才能保证税收。老板给采购员低工资,因为老板知道他们会有灰色收入,采购员拿回扣,因为他们认为老板太抠门,工资给的太低。

老板为预防新招来的高管离职带走秘密或资源,设立了重重防线。高管新上任,不久发现这些防线,不被信任之情油然而生。还是不要那么傻,混点好处就溜是为上策。于是不久即离职。老板庆幸:幸亏我当初设立了防线,否则他拿走的更多。你不道德,我以不道德对之,于是大家都很平衡。

可以说,只要存在信息不对称,就可能出现逆向选择。诺贝尔经济学家提出,解决逆向选择问题的办法就是将信号传递给缺乏信息的买方或买方诱使卖方披露全面而真实的信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信息传递、沟通得愈充分,愈有利于交易的达成,也就愈有利于市场的健康发展。

【陷阱提示】 逆向选择的最佳也是最终的解决办法,就是尽量使交易双方信息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