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区一纸限价令,却让面馆主和购买者都感到不满意,那它到底给谁带来利益?答案是——谁都没有。最终,政府只能无奈地承认是“好心做错事”。
通过“牛肉面限价”的事件,显示出政府在干预本应该由市场来完成的活动中时应慎之又慎。政府不能因老百姓要求降价,就不顾市场情况强迫生产者降低价格,要兼顾双方的利益。尽管,吃面的人都希望面是便宜的,但是希望和事实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是另外一回事。
牛肉面限价或许只是一个小问题,但其中折射的道理却非常重要。政府制定限定价格大多是出于对公平的考虑,为照顾大多数人的利益而生活必需品制定最高的限价。但这种政策实行后,也容易引起下列不利后果:一,脱离市场实际的“政府价格”,不利于销售者利益的保护,不利于刺激生产,从而导致产品供应者的减少。同时,产品的减少也会引起产品质量的下降,行业倒退。二,受限的价格不利于抑制需求,结果会在资源短缺的同时又造成严重的浪费。
基于以上原因,一般经济学家都反对长期采用限制价格政策。政府的干预应当尽量从宏观领域,而具体微观上的经济行为最好还是在市场竞争和价值规律的作用下,由商品本身的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
【陷阱提示】政府的限价行为对市场经济具有强有力的干涉,因此,地方应在尊重市场发挥基础作用的前提下谨慎使用,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经济的发展总是跌宕起伏的?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相信大家对经济周期这个词不陌生,但有几个人能对其作出形象的描述?若你的答案是否定的,则下面这个案例能有效地帮助你理解。
在1981~1982年间,美国经济发生衰退,商品与服务的生产总量出现下滑,失业率攀至10%。1982年之后,经济走势上扬,到1989年,失业率下降一半。这种上升的态势至1990年结束。从1991年开始,美国的经济又陷入低谷,失业率再次上升到7%左右。但一年之内,经济又迎来复苏,并持续近10年之久。直到2001年,经济才又开始收缩。
为什么美国经济会在1982年~1990年之间扩张,1990年~1991年收缩,又在1991年~2001年复苏,2001年后再次收缩?
很显然,答案就是——经济周期。美国这十几起伏不定的经济发展所展现的,就是经济周期的典型例子。
经济周期,又称商业周期或景气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具有一定规律的、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
从上面的事例和概念中,可以看到,经济的发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充满波动,跌宕起伏的。形成经济周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许多经济变量和外界因素,在它们共同的作用下,推动了经济的波动。
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包括萧条(谷底)、复苏(扩张)、繁荣(顶峰)、衰退几个阶段,四者一般依次循环发生,从萧条——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它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一些宏观经济变量,如就业率、物价水平、总产量等普遍的扩张或收缩等方面。各个经济周期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但大多在2-10年之间。
通常,被经济学家们作为重点研究对象的是衰退阶段和复苏阶段。(也有人将其称为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和扩张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衰退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需求疲软、货物滞销、生产下降等景象。在恶劣环境下的企业通常会遇到资金的掣肘,在运营上遇到困难,甚至倒闭。企业在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下,经历“优胜劣汰”的考验,为能在逆境中生存,大多寻求新的发展契机和出路。
经济周期波动的复苏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阶段。市场呈现出需求旺盛、产品畅销、生产扩大等景象。企业在较为有利的环境下,产业链的运行比较顺畅,能有效地运转资金,扩大规模生产。
同时,专家们还发现,每次经济衰退的时期,都伴随着货币增长率的下降,每次经济复苏的时期,都伴随着货币增长率的上升。这点也得到货币主义学派的验证,并且,将其更准确地描述为:是经济衰退发生之后,货币的增长率开始自然的下降;经济复苏发生之后,货币的增长率开始自然的上升。
针对上述两个阶段的研究,就足以反映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而通晓这些,对于分析经济形势,尤其是对政府制定对策来适应周期的波动至关重要。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大气候”的变化与人们的投资直接相关,这其中的运行规律和特征,也应该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以防在经济形势和政府政策变化时,缺乏预见性,失去先机。
【陷阱提示】经济的发展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学会观察经济周期的发展,把握其发展的趋势,对于政府宏观调控和企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菲利普斯曲线准确吗:失业跟通货膨胀有关?
20世纪,学者们在研究失业理论时,无意中结合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货膨胀来进行剖析。两个原本互不相关的话题糅合在一起时,竟带来意想不到的结论。
1958年,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提出——根据英国1867~1957年间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的经验统计资料,得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他认为,这条曲线可以证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存在交替关系。即: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菲利普斯的理论指明通货膨胀同失业有“此消彼长”的必然联系。依据两者的“逆向运动”的特点,进一步可以判断经济的发展阶段——当失业率高的时候,就表明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低,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低;反之失业率低,表明经济处于繁荣阶段,这时工资与物价水平都较高,从而通货膨胀率也就高。
这种反方向变动的关系是否真实?失业真的与通货膨胀有关?
经济学领域里的一些学者对该负相关的说法提出质疑。于是,这个选题从上个世纪50年代,菲利普斯曲线被提出后,就成了学者们不倦研究的对象。后来,权威学者萨缪尔森和索洛还曾利用美国的现实材料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了论证,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关系与经验观察高度吻合。自此,菲利普斯曲线逐渐得到学者们的认同,并逐渐被应用于研究中。
同其他理论一样,菲利普斯曲线也需要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面对各种质疑和验证。一些经济学家仍对其适用的普遍性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只是一种可以短期适用的经济模型。因为当时用于验证的数据都是短期的,而没有考虑长期的数据。在较短的时间内,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可能会存在交替关系。然而在长期中,这种关系是否存在尚未得到论证。也就是说——“在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存在一种短期的‘交换‘关系,但没有长期的‘交换’,因为,在长期中,这种关系迟早会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而被打破。”
结果,关于这条曲线的激烈讨论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济陷入“停滞膨胀”,所显示的情况对菲利普斯曲线提出巨大的挑战。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不可能和失业率同时增长,当时社会上的高失业率、低增长率和高通货膨胀率却同时存在,情况同之前挑战菲利普斯曲线的学者们的观点相吻合。菲利普斯曲线地位逐渐动摇,在现实面前,经济学家们都不得不承认,菲利普斯曲线的适用不存在必然性,需要修正。
对菲利普斯曲线存在的局限,让部分学者感到失望。但菲利普斯曲线的积极意义也是存在的。至少,在短期内,该曲线可以使用,仍是政府短期调控的一项指导原则。即,在失业率低而通货膨胀率高时,采用紧缩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失业率换取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反之,在失业率高而通货膨胀率低,采用扩张性财政与货币政策,以较高的通货膨胀率换取较低的失业率。由此可知,该曲线对政府解决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仍有巨大贡献。
【陷阱提示】菲利普斯曲线的出现,积极地推动对通货膨胀和失业之间关系的研究,但它只适用于短期,政府和个人在分析和理解时应注意这一局限,不要武断地为两者关系下结论。
政府角色之惑
在哈尔滨市的某医院,曾发生这样一件事情: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住院期间竟然花去了550万元的天价!但后来,老人仍因治疗无效死亡,留给家人巨额的负担。
医院给老人开的账单显示,他每天输血多次,甚至有一天高达90多次,注射的盐水更是有几十瓶。根据医学常识,输一次血的最小单位是100毫升,输血90次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完全可以给一名成人全身置换两次血液。另外,收费账单还显示,在住进医院的几个月里,仅血糖一项就化验了500多次,平均每天将近9次。化验密度之大,让人咋舌。
医院的“心狠手辣”,重复检查让患者雪上加霜。
对此,老人家属曾要求政府该医院的行为进行监管。结果,政府因没有相关的规定。只好让该医院组织的调查组进行调查,最后,家属只得到了这样一句:“对于该患者医院不是多收了,而是少收了。”
老人遇到的这种“天价”情况,说明现在部分医疗行为监管存在真空。但人们不禁想问——如果政府不来管,患者的利益和安全由谁来负责?谁又能监管医院的行为?
以往,有人将政府的职责比作一名医生。为了让国家、社会的整体情况健康,要根据经济出现不同的症状来进行不同的调整。宏观上,处理经济的总体走向;微观上,规范经济中的各项行为。
尽管政府希望能够将市场上的任何行为都纳入掌控,但现实中总有些遗漏或不足。上面的医院就是典型的例子。折射到医疗问题上,就说明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并不成功。医疗本应是一种公共产品,主要部分应由政府财政支持。但我国的医改却完全使用市场化的改革思路。巨额需要政府承担的支出,现今都由民众承担。据卫生部发布的《2009年卫生统计公报》显示,2009年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9.5元,住院病人人均费用5951.9元,分别比上年上涨了8.9%和8.6%,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8%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2%的幅度基本持平。
政府的医改政策让医院要“自给自足”,间接激发医院产生牟利的动机。所谓“羊毛出在羊身上”,患者就变成被“宰割”的对象。看清医疗的失败,也就看到政府并非万能,政府也存在“失灵”或“无效”之处。
经济学中,“政府失灵”是指政府的活动或干预措施缺乏效率,或者说政府做出了降低经济效率的决策或不能实施改善经济效率的决策。它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决策失灵。包括政府的决策没有达到利于民众生活的预期目标、以过高成本达到预期目标、达到预期目标却带来负效应。医疗改革就属于该类政府失灵。
2.公共服务和物品供应的低效率。政府管理下的公共机构由于缺乏竞争、利润较低,使得公共机构运转效率低下。由于政府垄断公共物品的供应,消费者别无选择,只能使用低效率的产品和服务。
3.政府机构臃肿、预算扩张。从政府官员角度看,他们是政府机构的受益者,所以希望机构长期存在并不断扩大,以使个人利益得到提高和改善。这就会引发政府机构的臃肿、人浮于事,并浪费大量公共预算。
4.政府的寻租活动。有时,政府干预市场会造成不平等的竞争环境,类似一个出租市场的决定者,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收入就被经济学家称为“租金”。而而对这部分利益的寻求与窃取行为则称为“寻租活动”。通常这类寻租活动都是为了保护某些人的个人利益和财产,既对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也容易造成官员腐败。
我国现在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政府仍将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如果继续让这些失灵的情况存在,将给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陷阱提示】政府是国家的“守夜人”,不是万能的“超人”。因此,在社会上仍有一些区域,政府尚未能做到全面良好的调整。在这些方面,即使 “很强大”的政府也失灵了,所以应当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