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326000000003

第3章 天文地理—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 (2)

为什么“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当月亮运行到对地球来说正好跟太阳相反方向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一轮圆月,这叫“望”。当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面正好背着地球,我们看不见月亮,这叫“朔”。由“望”到“望”,或由“朔”到“朔”,平均起来需要29天12小时44分,这叫一个朔望月。朔一定在农历的每月初一。朔之后平均起来要再经过14天18小时22分才是望,因此,望月常常不是发生在十五的晚上,而是十六的晚上,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就是这个道理。

由于月亮环绕地球的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有时快,有时慢,由此,朔望月的长度与其平均值可以相差到6个小时,因此,望月也可以延迟到十七晚上才发生。当然,如果朔发生在初一的清晨,那么望会发生在十五的晚上,因此,望恰好发生在十五的时候也是有的。

什么是闰年

闰年是指在公历或夏历中有闰日的年份,以及在中国农历中有闰月的年份。

地球绕太阳运行周期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合3655.24219天)即一回归年。公历的平年只有365日,比回归年短约0.2422 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现行公历中每400年有97个闰年。

夏历的平年只有354日,比12个朔望月短0.3671日,为使每月初一与月朔相合,规定每30年中有11年的年底增加1日,这一年的历年有355日,即为闰年。

中国农历作为阴阳历的一种,每月的天数依照月亏而定,一年的时间以12个月为基准,平年比一回归年少约11天。为了合上地球围绕太阳运行周期即回归年,每隔2~4年,增加一个月,增加的这个月为闰月。在加有闰月的那一年有13个月,历年长度为384或385日,这一年也称为闰年。

公历纪年法中,能被4整除的大多是闰年。按照每四年一个闰年计算,平均每年就要多算出0.0078天,这样经过四百年就会多算出大约3天来,因此,每四百年中要减少三个闰年。所以规定,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的才是闰年,不是400的倍数的就是平年。

“公元”纪年法的由来

公元是“公历纪元”的简称,是国际通行的纪年体系。以传说中耶稣基督诞生的那年为公历元年,相当于我国西汉末期平帝的元始元年。

“公元”产生于基督教盛行的6世纪。当时,为了扩大教会的统治势力,僧侣们把任何事情都附在基督教上。公元525年,一个叫狄奥尼西的僧侣,为了预先推算7年后“复活节”的日期,提出了所谓耶稣诞生在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284年的说法,并主张以耶稣诞生作为纪元。这一主张得到了教会的大力支持。公元532年,教会把狄奥克列颠纪元之前的284年作为公元元年,并在教会中使用。到1582年,罗马教皇制定格里高利历时,继续采用了这种纪年法。

我国是辛亥革命后开始公历的,直到1949年以后,我国才完全使用公元纪年。

什么是阳历和阴历

阴历是根据月亮圆缺的周期制定的,叫做太阴历,简称为阴历。在中国汉民族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阴历又把一年划分为12个月和24个节气,由于节气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民间又把阴历叫做农历。

阳历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基础制定的,因此叫做太阳历,简称为阳历。阳历把一年也分为12个月。阳历也叫公历、格里高利历,是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在1582年开始实行的历法。

皇历的由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历书叫做“皇历”,它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据说唐文宗李昂曾下令,历书必须由皇帝本人“钦定”,并只许官印不许私印,从此历书就成了“皇历”。

历书在民间流传和普及是宋代以后的事。据说,宋代有个学政,有一年主持科考,批阅朱卷时,发现不少秀才把日期写错了。问其原因,秀才回答:“书生昼夜读书只能观星月计算日期,哪有不差一两天的?”于是学政奏明朝廷,请翰林院年年修撰历书,以供秀才掌握时间。后来,历书由宫廷逐渐走向民间,成为劳动人民计月算日的工具书。

日历是怎样出现的

真正的日历,大约产生在1100多年前的唐顺宗永贞元年,那时皇宫中就已经使用皇历,一天一页,记载国家、宫廷大事和皇帝的言行。皇历分为12册,每册的页数和每月的天数一样,每一页都注明了天数和日期。发展到后来,就把月日、干支、节令等内容事先写在上面,下部空白处留待记事。那时,服侍皇帝的太监在日历空白处记下皇帝的言行,到了月终,皇帝审核无误后,送交史官存档,这就是当时的日历。这些日历以后就作为史官编写《国史》的依据。

后来,朝廷许多高官觉得这样的日历不错,于是纷纷仿效,编制供自家使用的日历。又有人把历书上的月日、干支、节令及黄道吉日都印在日历上,并留下空白以备记事。

星期是怎样产生的

据说,“星期”是古代两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流域的人发明的。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的人就能区分恒星和行星,但限于当时的知识水平,他们认为行星一共有7颗:金、木、水、火、土、太阳、月亮。在他们眼里,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只有地球是不动的,其余星球都围绕地球运转。

古巴比伦人从月亮的圆缺,发现了大体合乎规律的太阳历:一年为12个月,6个大月,每月30天,6个小月,每月29天,全年共354天。同时他们根据月象的变化,将7天定为一周,有意思的是,他们认为在这7天中,上苍每天派一个星神光临人间值班,称其为值班星,简称“值星”。因太阳神沙马什、月神辛、火星神奥尔伽、水星神纳布、木星神马尔都克、金星神伊什塔尔、土星神尼努尔达7星共值一周,故称为“星期”。

“15分钟为一刻”的来历

古时候,人们用漏壶计时,即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24小时等于100刻,一刻即1440分钟,于是就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相当于1/4小时。

天干地支为何物

天干地支相当于树干和树叶,它们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整体。中国古代以天为“主”,以地为“从”。“天”和“干”互联叫做“天干”;“地”和“支”互联叫做“地支”,合起来就是“天干地支”。

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来看,天干地支在我国古代主要用于纪日,此外还曾用来纪月、纪年、纪时等。

中国虚岁与周岁的换算方法

虚岁是中华民族一种重要的年龄计算法,它是以春节(农历新年)为分界点的,而周岁以本人的生日为分界点。

具体换算方法是:虚岁换算成周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周岁=虚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周岁=虚岁-1;周岁换算成虚岁:在本人生日到来之前,虚岁=周岁+2;在本人生日到来及以后,虚岁=周岁+1。

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远在春秋时代,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个节气。后世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运动,所以节气在现行的公历中日期基本固定,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不差1~2天。

为了便于记忆,人们编出了二十四节气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正月”溯源

农历的第一个月一般称为正月。在中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变一次月份顺序,就把改变后的第一个月称为“正月”。“正”是改正的意思,直到汉武帝时才最后确定农历一月为正月,一直通行到现在。

为什么“正月”的“正”字,又读成“征”的音呢?这里面也有个典故:秦始皇名字叫嬴政,他统一天下后,嫌“正”字读音与他名字中的“政”字相同,犯忌讳,就下令把“正月”一律念成“征月”,不然就杀头。从那时起,“正月”的“正”字,就读成了“征”字的音,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中外地理

七大洲四大洋

七大洲:亚洲、非洲、欧洲、大洋洲、南美洲、北美洲、南极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亚洲: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全称亚细亚洲,其含义是“日出”,其英文名为Asia。亚洲东濒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濒北冰洋。

欧洲:欧洲的全称是欧罗巴洲,英文为Europe,这个词原意是“西方”。欧洲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东与亚洲大陆相毗连。

美洲:美洲的全称是亚美利加洲,亚美利加洲以意大利探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的名字而得名,亦称新大陆。位于西半球,大西洋与太平洋之间,北濒北冰洋,南与南极洲隔德雷克海峡相望。由北美和南美两个大陆及其附近许多岛屿组成。

非洲:非洲的全称是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隔地中海和直布罗陀海峡与欧洲相望,东北隅以狭长的红海与苏伊士运河紧邻亚洲。

大洋洲:世界上最小的一个洲,总面积897万平方千米。大洋洲位于亚洲与南极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上,具有重要的国际交通和战略地位。

南极洲:南极洲是人类最后到达的大陆,也叫“第七大陆”。南极洲位于地球最南端,土地大部分在南极圈内,四周濒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是世界上地理纬度最高的一个洲。

太平洋:世界第一大洋,位于亚洲、大洋洲、南极洲和南美洲、北美洲之间。南北长约15900千米,东西最大宽度约19900千米,面积17968万平方千米。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49.8%,占地球总面积的35%。太平洋是地球上四大洋中最大、最深和岛屿、珊瑚礁最多的海洋。

大西洋:世界第二大洋位于欧洲、非洲与南、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面积93363万平方千米,约占海洋面积的25.4%,约为太平洋面积的一半。

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印度洋位于亚洲、非洲、大洋洲和南极洲之间,全部水域都在东半球,因位于亚洲印度半岛南面,故名印度洋。面积7492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1/5。印度洋的平均深度3897米,仅次于太平洋,居第2位。

北冰洋:世界第四大洋。大致以北极为中心,介于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之间,为三洲所环抱。面积1310万平方千米,约相当于太平洋面积的1/14,约占世界海洋总面积4.1%。

世界地理之最

世界上最长的山脉:安第斯山脉;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

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