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人生不可不知的文化常识
326000000007

第7章 教育科技—璀璨夺目的科教之光 (3)

教育教学

什么是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帝王选拔人才的考试,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取名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1906)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朝。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

唐朝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唐朝于进士科外,增设明经、秀才、明法、明算、明书等科目,其中明经、进士科为士人所趋。武则天时设武举。宋初因袭唐制,后考试科目、内容和方法多次发生变化。宋太祖时确定殿试之举,科举考试遂定为三级,殿试及第者即行授官;英宗时定为每三年一试,为后世相袭。宋代扩大了及第名额,提高及第待遇,并建立糊名、誊录制度,严格考试规定。元朝规定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出题,用朱熹《四书章名集注》作答。自此,程朱理学占据了科举考试内容。明清两朝仅开进士一科,考试采用八股文体,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诸级。

科举制度的最初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了一定的客观标准,并使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弊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的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其结果是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败坏了学风和士风,终因不能顺应历史的发展而被废除。

科举头衔称谓一览

孝廉: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为士大夫的主要途径。明清俗称举人为孝廉。

举主与门生:汉代通过察举和征辟入仕做官、主持州郡察举的列侯、刺史、郡称为举主,被举、被辟的贤士便成为举主、府主的门生故吏,后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亦自称门生。宋太祖之后,进士由御前殿试录取,进士从此成为“天子门生”,同时也明文规定以后举人不得自称考官门生。

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举人 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举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秀才:别称“茂才”。原为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方法,举秀才数十人,授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习惯上也称为“相公”。

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解元:唐代,举进士者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称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宋以前称解头。

会元:科举制度中乡试考中者为举人,举人会试第一名为会元。

贡生:明、清时府、州、县学的生员,凡已考选升入国子监肆业的称为贡生,意思是将人才贡献给皇帝。

学位的由来  学位制度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1130年,意大利的波伦那大学首次授予一位研究古罗马法的学者以博士学位,不久又出现了硕士的称号。博士为学位的第一级,硕士为第二级。约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才首创学士制,作为学位的最低一级。法国最初的学士称号是大学“录取学生”的同义词,但英国的学士学位是作为大学毕业成绩良好的一个凭证。后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英国授予学士学位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目前高等学校的一种较普遍的管理制度。它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分量的单位,学生只有读满一定数量的学分才能毕业。

学分制是在选课制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18世纪末,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高等学校的传统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的需要,学校必须增设新科学技术课程。因课程体系变得越来越大,学生只能就一定的专业或学科范围内修习其中部分的必修课程,因此产生了选课制。最早实行选课制的是德国,而这种制度的普及和改进则是在美国。

学校溯源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中国就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文字的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学校的萌芽。

到了夏代,已经有了正式以教为主的学校,称为“校”。商代学校又有发展,称为“学”与“瞽宗”。“学”又有“左学”、“右学”之别,前者专为“国老”而创,后者专为“庶老”而设。国庶之界在于贵族与平民。“学”以明人伦为主,“瞽宗”以习乐为主。

西周是奴隶社会鼎盛时期,学校组织比较完善。当时分为国学与乡学两种。因地方区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别。一般情况下,塾中优秀者,可升入乡学而学于庠、序、校;庠、序、校中的优秀者可升入国学而学于大学。国学为中央直属学校,乡学是地方学校。

后来,人们专用塾称呼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庠、序成了乡学之名,学则和校合并,成为教育机构的通称,一直沿用到现在。

古代对学校的称呼

周王朝为贵族子弟所设的大学叫辟雍

西周诸侯所设的大学叫泮官

乡学叫庠,即地方所办学校

国家设立的学校叫国学

私人设立的学校叫私塾

官府设立的学校叫官学

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地方叫蒙馆

什么是师范

“师”的名称,在夏、商、周时就有了。而“师”字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甲骨文中有“文师”之称。以后,西汉的董仲舒用了“师”一词,司马迁用了“师表”一词,他们都着重在“师”的表率作用这一点上。西汉末年,杨雄在言论集《法言》中说:“师者,人之模范也。”他第一次将“师”和“范”联系起来看,明确强调了教师所负有塑造教育对象的重大责任。《后汉书·赵壹传》报皇甫规书:“君学成师范,缙绅归慕。”《文心雕龙·才略》云:“相如好书,师范屈宋。”“师范”已作为一个词组而出现了。现代“师范”一词,成为培养监视教师的学校,尽管名称不同,级别有异,意义仍是指培养“堪为人师而模范之”的人才,由此可见,“师范”一词的深义,古今无异。

幼儿园的产生

幼儿园是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1771—1858年)所创办。当时,他对工人的处境十分关心,反对10岁以下的孩子进厂做工,并在苏格兰纽兰纳克为1~6岁的儿童开设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称为“幼儿学校”。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1782—1852),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同样的学前教育机构,但直到1840年才正式命名为“幼儿园”,同时设有幼儿教师培训班。19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效仿开办幼儿园。我国幼儿园在清末光绪年间才出现,那时大多叫“蒙养院”。

学校教育的产生

早在1300多年前,我国就建立了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科举制度。之前,实行不经考试的推荐制度,叫做“九品中正制”。曹操当政时,提倡“唯才是举”。曹丕在公元220年采纳陈群的建议,让各郡推选有声望的人出任“中正”,将当地士人,按“才能”分别评定为九等,政府按等级选用,称为“九品官人法”。隋文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时开始设置进士科,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叫做“分科取士”,即科举制度。唐代武则天执政时,亲自主持殿试,并增设武举。唐代以诗文取士,所以诗风很盛;宋代用经取士,所以理学很盛;明清两朝则用八股文取士;清代光绪三十一年(1905)科举制度被废除,开始推行学校教育。

试卷为何密封

现在各种比较重要的考试都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或编号)密封起来,使阅卷人在不知应试者是谁的情况下评卷,以做到客观、公正。

封卷评定等第的办法是由唐朝武则天创设的。据唐代《隋唐嘉话》记载:“武后次吏部选人多不实,乃令试日自糊其名,暗考,以定等第判之。糊名,自此始也。”不过武则天所创糊名之法,只是用于吏部升迁官吏的考试,还没有用于科举,称封弥,元朝以后才有,明清一直沿用,其目的也还是防止作弊,使判卷者无法知某卷为某人所作。

义务教育的起源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

牛津、剑桥名称的由来

牛津和剑桥是英格兰两座非常古老的城市,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两座城市因分别拥有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而驰名于世。

早在公元前43年,古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牛津市的历史比剑桥稍晚,公元7世纪已有人在那里居住。到公元912年,它已成为英格兰的一个要地。“津”意为渡口,泰晤士河和柴威尔河在此会合,当时河水不深,用牛拉车即可涉水而过,牛津由此得名。

哈佛大学溯源

鼎鼎有名的哈佛大学是根据什么起的名字?哈佛是个人名吗?他是什么人?

哈佛大学坐落于美国马塞诸塞州剑桥。它创建于1636年,最早名称为剑桥学院。1637年,出生于伦敦的英国青年约翰·哈佛从英国剑桥大学毕业,到新建的学院内工作。他虽然只有29岁,并且患有肺病,但是由于工作积极,得到好评。1638年9月,哈佛的肺病发作,不久身亡。尽管那时的学校只有一名正式教师、一所木板房和几十名学生,但是哈佛希望学校能逐步发展壮大。因此,他立下遗嘱,将其全部藏书(约400本)和一半资产(大约780英镑)捐赠给这所学院。哈佛的这些捐赠,对于当时的学校来说,意义是非同寻常的。因为,当时学校刚刚成立,政府一年给予的拨款才400英镑。

哈佛的义举引起很大反响,当时的州政府和学校意识到,应该让哈佛的善举成为一种风尚。他们做出了一个决定:把学校的名称由剑桥学院改为哈佛大学。也正是从哈佛开始,捐赠文化教育事业,成为美国富人们的一种价值观念。

北京大学溯源

北京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898年12月的京师大学堂,是清末发生在戊戌年的维新变法运动的产物。当时的京师大学堂既是中国的最高学府,也是中国最高的教育行政机构。1912年5月改名为北京大学,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严复出任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1916年12月,蔡元培先生出任校长,实行“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治学理念,在学术和思想上将北大造就成中国首屈一指的大学。

清华大学溯源

中外闻名的清华大学为什么以“清华”来命名呢?那是因为该大学所在地原为清代的皇家园——“清华园”,所以就以园名作为大学名了。

“清华园”之名乃清代咸丰皇帝所赐,其原址为康熙年间所修的熙春园的一部分。现在清华园的工字厅后面的匾额为“水木清华”四字,“水木清华”四字典出晋代谢叔源的《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为澄清之意,厅后面有水池,所以就用了上面的诗句题匾为“水木清华”。

1908年,美国正式宣布退还“庚子赔款”的半数,计1160余万美元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为了开展派遣留学生工作,清朝政府于1911年在“清华园”开设了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于1924年改名为“清华大学”。

校历最长的学校

四川省成都市有个“文翁石室”(现名石室中学)。这个中学是我国历史上校历最长的学校,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个学校的创设者是前汉初期(前141)蜀郡的郡守文翁。他当年用石头造的讲坛,至今还保留在成都市内,“文翁石室”由此得名,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公立学校。

世界上最早的高等学府

2000多年前,汉武帝尊孔崇儒,为了培养官吏,统一人们的思想,接受经学大师董仲舒的建议,“立太学以教于国”,挑选“明于古今温故知新,通达国体”的人为博士,负责传授学问,于公元前124年在京城长安创办“太学”,设置经学博士7人和博士弟子50人,后来,太学生发展到3000多人。

可以说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官方创办的以传授知识、研究学问为宗旨的高等学府,比欧洲在12世纪才兴办的大学要早1000多年。

“留学生”溯源

“留学生”这个词是由日本人创造的。唐王朝时,日本政府多次派遣唐使来中国吸取中国的文化。遣唐使因是外交使节,所以日本政府从第二次派遣唐使起,同时派遣“留学生”和“还学生”,“留学生”是当遣唐使回国后仍留在中国学习的学生,“还学生”则在遣唐使回国时一起回国。

后来,“留学生”这个词一直沿用下来,现在,凡是留居外国学习的学生,都称“留学生”。

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基会发起倡导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其宗旨是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重返校园,建设希望小学,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希望工程自1989年10月成立以来,累计资助230万失学儿童重返校园,援建希望小学8000余所,培训希望小学和农村小学教师2300余名。

希望工程的实施,改变了一大批失学儿童的命运,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唤起了全社会的重教意识,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发展;弘扬了扶贫济困、助人为乐的优良传统,推动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科学技术

20世纪主要科学成就

1900年,德国的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1909年,丹麦的约翰逊提出基因遗传学。

1912年,德国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

1913年,丹麦波尔提出原子结构假说。

1915年,爱因斯坦完成广义相对论。

1916年,爱因斯坦完成受激辐射理论(激光)。

1919年,英国卢瑟福首次实现人工核反应。

1926年,美国摩尔根创立了基因学说。

1931年,美国卡罗瑟首次合成纤维尼龙。

1931年,美国杨基思发现无线电波。

1939年,美国纽约实现第一次电视直播。

1945年,美国费米试验成功第一颗原子弹。

1946年,美国埃克特发明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1953年,美国沃森选定DNA模型。

1957年,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0年,美国梅曼制成第一台激光机。

1966年,高锟、霍克提出光纤传输信息的设想。

1969年,美国登月成功,并首创基特网。

1975年,英国制成单克隆拉体。

1986年,瑞士、德国发现陶瓷材料的超导体。

1987年,美国、中国获得高温超导体。

1990年,美国成功发射哈勃太空望远镜。

植物分类学的奠基人

林奈是瑞典植物学家、冒险家,首先构想出定义生物属种的原则,并创造出统一的生物命名系统。

林奈在生物学中最主要的成果是建立了人为分类体系和双名制命名法。《自然系统》一书是林奈人为分类体系的代表作。在林奈以前,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命名法则,各国学者都按自己的一套方法给植物命名,致使植物学研究困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