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沉思录·青少版
327600000025

第25章 卷十 豁达:凭借理智超越肉体的使人愉悦或痛苦的错觉(2)

哲理背囊

埃比克太德也说:一个人必须发现表示他的同意态度的艺术(或规则),在涉及到他的活动时,它必须注意使活动参照环境作出,满足社会利益,尊重目标的价值。像在多数人以这种或那种方式达成一致意见一样,你也应该在自己的面前放置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应该与社会目标相一致。因为如果每个人都使他自己的所有努力均指向这一目标,那么全社会的行为都相似,这样就将始终保持一致。

你能为普遍利益做些什么事情吗?让我的心灵总是想到:自己的行动要符合社会利益,

至少不要违背公共利益。不断做对其他公民有利的事情的人,满足国家指派给我的一切。

而且绝不停止行这种善。如果这样做,生活就一定会过得幸福,

最后记住:那不损害到国家的事情,也决不会损害到真正的公民;那不损害到公共秩序的事情,也决不会损害到国家.

即便不能成功,也要在尝试后失败

如果有什么别的东西反对你,那么根据你的力量谨慎明智地继续前行,保持那看来是正当的东西。因为达到这一目标是最好的,如果你做不到,也要让你的失败是尝试的失败。

《沉思录》中的沉思

康德说:“只有乐观与希望,才能有助于我们生命的滋长,能够鞭策我们的奋斗意志,生出无穷的力量。”

在人生的路上,永远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也不要幻想在生活的四季中享受所有的春天,每个人的一生都注定要跋涉沟沟坎坎,品尝苦涩与无奈,经历挫折与失意。失意并不可怕,受挫也无需忧伤,既然你心中有目标,有信念,那么即使可能会是失败,也不要放弃尝试的勇气。

勇气可以教人在遇到挫折时,不要畏惧,不要回避,勇敢去面对它,去接受一切挑战,战胜困难,赢得成功。只要勇敢地去行动,去尝试,总会有一些收获,要么收获成功,要么收获经验。

如果人人都在挑战面前,因恐惧失败而退却,放弃尝试的机会,就无从得知事物的深刻内涵,而勇敢去做了,即使失败,也由于对实际痛苦的亲身经历,而获得宝贵的体验。

成长故事苑

在美国经济大萧条最严重时,有一位年轻的艺术家,他全家靠救济金过日子,那段时间他急需要用钱。此人精于木炭画。他画得虽好,但时局却太糟了。他怎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呢?在那种艰苦的日子里,哪有人愿意买一个无名小卒的画呢?

他可以画他的邻居和朋友,但他们也一样身五分文。唯一可能的市场是在有钱人那里,但谁是有钱人呢?他怎样才能接近他们呢?

他对此苦苦思索,最后他来到纽约一家报社资料室,从那里借了一份画册,其中有美国的一家银行总裁的正式肖像。他回到家,开始画起来。

他画完了像,然后放在相框里。画得不错,对此他很自信。但他怎样才能交给对方呢?

他在商界没有朋友,所以想得到引见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如果想办法与他约会,他肯定会被拒绝。写信要求见他,但这种信可能通不过这位大人物的秘书那一关。在这种困难重重的情况下,他还是决定大着胆子试一试,即使失败也比主动放弃强。

他梳好头发、穿上最好的衣服,来到了总裁的办公室并要求见见他,但秘书告诉他:事先如果没有约好,想见总裁不太可能。

“真糟糕,”年轻的艺术家说,同时把画的保护纸揭开,“我只是想拿这个给他瞧瞧。”秘书看了看画,把它接了过去。她犹豫了一会儿后说道:“坐下吧,我就回来。”

一会儿,她回来了。“他想见你。”她说。

当艺术家进去时,总裁正在欣赏那幅画。“你画得棒极了,”他说,“这张画你想要多少钱?”年轻人舒了一口气,告诉他要25美元,结果成交了(那时的25美元至少相当于现在的500美元)。

哲理背囊

与其不尝试而失败,不如尝试了再失败,不战而败是一种极端怯懦的行为。如果想成为一个成功者,就必须具备坚强的毅力,以及勇气和胆略。当然,敢冒风险并非铤而走险,敢冒风险的勇气和胆略是建立在对客观现实的科学分析基础之上的。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力争从风险中获得利益,这是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

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无论什么事情对你发生,都是在整个万古永恒中就为你预备好的,因果的织机在万古永恒中织着你和与你相关联的事物的线。

《沉思录》中的沉思

何谓因果?因者就像是种子,种在泥土中,当种子遇到了适宜的土壤、阳光、养分之后就会生长,开花结果。这是自然早就为你准备好的。因果就像是一条织机,把所有与你相关联的事物都用线串在了一起。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一别的事物没有联系。

常言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体现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中。由因到果的这个过程必然发生,我们所处的每一际遇,无不是从前我们种下的因,在适当的时间地点,而结成的果。而我们现在的所想、所言、所行,又依然会成为新的因,将来也一定会有相应的结果。

这当然不是迷信因果报应的理论.试想,如果有一个人总是出卖他人、做坏事,那么他可能会从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作恶中获得利益,但是长此以往,人们就会认清他的真面目,并互相传播他的劣迹,这样,到了最后,他就会变得没有朋友可以出卖,没有作恶的机会,这就是他穷途末路的时候,最终他只能落得众叛亲离的下场。

成长故事苑

秦穆公在岐山有一个王室牧场,饲养着各种名马。有一天几匹马跑掉了,管理牧场的牧官大为惊恐,因为一旦被大王知道,定遭斩首。牧官四处寻找,结果在山下附近的村庄找到了部分疑似马骨的骨头,心想,马一定是被这些农民吃掉了。牧官大为愤怒,把这个村庄的三百个农民全部判以死刑,并交给穆公。

牧官怕秦穆公震怒,于是带领这些农民向穆公报告说,这些农民把王室牧场里的名马吃掉了,因此才判他们死刑。穆公听了不但不怒,还说这几匹名马是精肉质,就赏赐给他们下酒。结果这三百个农人被免除了死刑,高兴地回家了。

几年后,秦穆公与晋惠公交战,陷入绝境,士兵被敌军包围,眼看快被消灭,穆公自己也性命堪忧。这时敌军的一角开始崩裂,一群骑马的士兵冲进来,靠近秦穆公的军队协助战斗,这些人非常勇猛,只见晋军节节败退,最后只得全部撤走,穆公脱离险境。到达安全地点后,穆公向这些勇敢善战的士兵表达自己的谢意,并问他们是哪里的队伍。他们回答说:我们是以前吃了大王的名马,而被赦免死罪的农民。

哲理背囊

宇宙中的因果律延伸到现实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根据因果联系的观点规范自己的行为,做有益于社会的事情。不违法乱纪,不存侥幸心理,深信违法行为会暴露,

陈毅将军生前喜欢说的一句谚语就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齐俱报。”这句谚语虽然是佛教的循环报的思想,但也在现实中有一定的依据。另外,《易经》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道家《太上感应篇》云:“祸福无门,唯入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是同样的意思。

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

健全的眼睛应当看所有可见的事物,而不是只希望看绿色的东西;因为这愿望是一双病眼所要求的。健全的听觉和嗅觉也应当乐意去察觉所有能听到和闻到的东西。健全的胃应当像磨子对待所有它天生要磨的东西一样对待所有食物。所以,健全的理智应当是为所有发生的事情准备的。

《沉思录》中的沉思

能知晓自然的人必定能明白宇宙赋予的本性,能明白本性的的人必定能明白世间万物一直在变化的道理,能明白变化的人则不会因为外物而伤害了自己的本性,有健全的理智的人,火不能使他感到热,水不能使他沉溺,酷暑严寒不能伤害他,猛禽野兽不能侵犯他。这不是说他触犯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受伤,而是说他可以明察安全与危险的情况,平心静气地面对各种祸患和幸福,谨慎小心地进退取舍,所以没有什么事物可以侵犯他,就像健全的眼睛可以看见所以可以见到的事物,而不是只能看到绿色的东西;健全的听觉和嗅觉也能察觉出所有能听到和闻到的东西;健全的胃能消化所以进入身体的食物一样。健全的理智已经早就为将要发生的所有事情做好了准备。

所以说,本性蕴含在内,行为表现在外,而理智的修养在于顺乎自然。知晓人的行为,回归自然的本性,处于自得的境地,面对事情时进时退,时屈时伸,这就返回了宇宙的根本,论及了最极致的部分。

成长故事苑

有一位信徒去拜访云峰禅师,

在得到云峰禅师的开示之后,他便来到后花园散步,刚好碰到园头禅师正在修剪花草,他便驻足观看。只见园头禅师不是把繁茂的枝叶剪去,就是把花草连根拔起,然后再移植到另一盆中,他一会儿给枯枝浇水,一会儿又忙着松土施肥,十分辛苦。

信徒不解其意,走上前去问他:“园头禅师!您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却给枯枝败叶浇水施肥?花草长势很好却非要把它移入到另一盆中,有这个必要吗?”园头禅师回答道:“照顾花草,就如同育人。人需要怎样教育,花草就需要怎样照顾。”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他说:“花草树木,怎可与人相比?”

园头禅师边摆弄花草边解释说:“照顾花草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对于看似繁茂,却生长杂乱的枝叶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就如同收敛年轻人的嚣张气焰,要去其恶习,纳入正轨;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土,就如同使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其他地方接触良师益友;第三,浇灌枯枝,是因为那些枯枝看似已死,却蕴藏着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不可救药,其实人都有善良的一面,只要悉心照顾,教育得法,一定能够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泥土,是因为泥土中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同那些身处逆境而有志进取的学生,为其提供一片土壤,就可能使其茁壮成长!”

哲理背囊

不要丧失你的理智,对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明智地进行调查和判断,为一切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在发生的任何事情中都表现得坚定、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