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早领悟,早幸福
328300000031

第31章 快乐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2)

另外一种选择是:卖豆子的人把卖不出去的豆子拿回家,加上水,让豆子发芽,几天后就可以改卖豆芽了。豆芽如果卖不动,就让它长大些,变成豆苗。如果豆苗还是卖不动,就让它再长大些,移植到花盆,当作盆景来卖,如果盆景卖不出去的话,那么再把它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它结出许多新豆子,一颗豆子变成上百颗豆子,想想是多划算的事!

原来,小小的豆子,也可以让人如此快乐。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许多人,成天乐呵呵的,自己十分羡慕,却又学不来。总觉得现实中烦人的事经常出现,哪能乐得起来呢?其实,诚如古语所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欧阳修说:“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即是说,如果自己心中无乐,再好的山水也不会使你快乐。

永远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经常“笑一笑”,不仅可以“十年少”,而且对我们事业的成功也大有裨益。俄国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曾写诗劝慰他的一位对人生充满失望与忧伤的朋友,希望这位朋友从痛苦的阴影中走出来,重新焕发对生活的乐观情绪。诗的结尾这样说:

啜饮欢乐到最后一滴吧!

潇洒地活着,不要忧心!

顺遂生命的瞬息过程吧!

在年轻的时候,你该年轻!

这最后一行饱含深情的嘱语,很值得人们永久地思忖。

幸福顿悟:

罗曼·罗兰说:“所谓内心的快乐,是一个人过着健全的、正常的、和谐的生活所感到的快乐。”对于一个乐观者而言,“倒霉”与他绝缘。

快乐无处不在

一位苦恼的青年向老师请教快乐之事,老师对他讲了一则故事:

一天黄昏,庄周一个人来到城外的草地上,他很久都没有这样放松了,他一直被迫在痛苦中生活,因为没有人能够真正了解他。他必须强迫自己摒除杂念,因为只有那样他才能不去想别的事情,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生活状态中。

他躲下,闻着青草和泥土的芳香,尽情地享受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他做了一个梦,在梦中,他变成了一只蝴蝶,身上色彩斑斓,在花丛中快乐地飞舞。上有蓝天白云,下有金色的土地,还有和煦的春风吹拂着柳絮,花儿争奇斗艳,湖水荡漾着阵阵涟漪……他沉浸在这种美妙的梦境中,完全忘记了自己。

他醒后,完全不能区分现实和梦境。当他认识到这只是一个梦的时候,他说:“庄周还是庄周,蝴蝶还是蝴蝶。”

过了许久,他终于幡然醒悟:原来那舞动着绚丽的羽翅、翩翩起舞的蝶儿就是他自己。然而现在他还是原来的庄周,和原来没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现在,他的心态和原来不一样了。但就是享受那片刻的梦境,对他来说也是一种莫大的幸福。

老师说:“一只小小的蝴蝶飞入了庄周的心,这样的小事也能让他快乐,还有什么事能让他忧愁呢?”青年听完老师的话,终于明白了快乐的道理。

人生中,快乐其实无处不在。无论境遇如何,它总是躲在你的身边,要靠你去把它指引出来。

幸福顿悟:

为了寻找快乐,你走遍了千山万水,始终见不到它的踪影。其实,只要你有一颗知足的心,快乐就在你身边。

谁都有权力快乐

生活中,开心不是刻意能寻觅到的,它需要你去用心体会。

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长诗《在俄罗斯,谁能幸福和快乐》,诗人找遍俄国,最终找到的快乐人物竟是枕锄打瞌睡的农夫。是的,这位农夫有强壮的身体,能吃能喝,能干能睡,从他打瞌睡的眉目里和他打呼噜的声音中,无不飞扬和流露出由衷的开心。这位农夫开心的原因一是知足常乐,二是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和开心。法国杰出作家罗曼·罗兰也说过:“一个人快乐与否,绝不依据获得了或是丧失了什么,而只能在于自身感觉怎样。”

开心不开心,关键是在于怎样去调剂自己的心情。

一个听力失聪的孩子,在画展上看到一幅作品,他仔细地看着,目不转睛、神情专注,忽然转身,微笑着大声地对旁边的父母说:“我听到了,听到了小鸟在歌唱,听到了瀑布的轰鸣,还有风儿呼啸的声音……”

一位盲人,在剧院欣赏一场音乐会,交响乐时而凝重低缓,时而明快热烈,时而浓云蔽日,时而云开雾散,盲人惊喜地拉着身边的人说:“我看见了,看见了山川,看见了花草,看见了光明的世界和七彩的人生……”

一位病人,医生郑重地告诉他,手术成功,化验结果出来了,从他腹腔内摘除的肿瘤只是一般的良性肿瘤,经过一段时间的疗养便可康复出院,并不危及生命。他顿时满面春风,双目有神,紧紧地握着医生的手,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是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快乐在哪里?带着这样的问题,芸芸众生,时刻都在努力寻找答案。其实,快乐是一个多元化的命题,我们在追求着快乐,快乐也时刻伴随着我们。只不过,很多时候,我们身处快乐的山中,在远近高低的角度看到的总是别人的快乐风景,往往没有悉心感受自己所拥有的快乐天地。

幸福顿悟:

有人说,快乐是发现汽车雨刷夹的是一张广告,而不是罚单。看,快乐就是如此简单。你我皆有快乐的权力,只需用心体会。

快乐在于心灵的富有

快乐是一种心境,跟财富、环境和年龄无关。

50多年前,美国知名小提琴家梅纽因到日本演出,听说有一个擦鞋童为了听他的音乐会,想方设法凑钱买了一张最便宜的票。谢幕后,梅纽因穿越了贵宾席上的社会名流的盛情簇拥,径直来到低档席,找到了那位擦鞋童,轻轻地问他需要什么帮助。孩子羞怯地说:“我什么都不需要,只想听听你的琴声。”

流下泪水的梅纽因,一把搂住衣衫褴褛的孩子,把心爱的小提琴送给了他。

转眼间,30年过去了。当梅纽因再度访日演出时,又忆起了当年的情景,他想方设法找到了在一家贫民救济院工作的小知音。梅纽因得知,30年来尽管小知音的生活清贫、坎坷,却多次决然地拒绝了想以高价购琴的人。这次会面,他仍和第一次一样回答梅纽因:“我什么也不需要,只想听听你的琴声。”梅纽因默默地接过那把阔别30年的旧琴,奏起当年的那支旧曲,所有在场的人无不落泪。

远隔时空,我们无法听到梅纽因的琴声,却能够用心演绎那支曲子,在人们共享的美好时光里,依然那么动人。

这个动人的故事验证了这样一句话:幸福的程度与金钱无关,心灵的富有才是最富有的。

幸福顿悟:

快乐只在于心灵的富有,如果它可以用钱买到,大多数人都会因价格贵得离谱而不快乐。

你最喜欢的就是世上最好的

一天,一个终日愁苦的青年去拜见一位大师以求得到快乐的良方。大师说:“只有世界上你认为最好的东西才能使你快乐。”

于是,他辞别妻儿,踏上了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的漫漫旅途。

起初,他遇见了一位重病患者,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病人恹恹地说:“那还用问吗?是健康的体魄。”青年想,健康?我每天都拥有,算不上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第二天,他遇见了一个正玩耍的孩童,他问:“你知道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是什么吗?”

孩童想了想,说:“是一大堆玩具啊。”这个人摇了摇头,继续去寻找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接着,他又先后遇到了一个老者、一个商人、一个画家、一个囚犯、一个母亲和一个女孩。

老者说:“年轻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商人说:“利润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画家说:“色彩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囚犯说:“自由自在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母亲说:“我的宝贝孩子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女孩说:“我爱过一个青年,他脸上那灿烂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

唉!没有一个回答令他满意。

失望的他继续走啊走啊,最后,他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带着五花八门的“答案”又回到了大师那里。

大师见他回来了,似乎知道了他的遭遇和失望,微笑着说:“先不要去追究你的问题,它永远不会有一个确切而唯一的答案。你现在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把你最喜欢的东西和情景找出来,告诉我。”

此时,青年饥寒交迫、蓬头垢面。他想了一会儿,对大师说:“我出门很多天了,我想念我亲爱的妻子和可爱的孩子,想念一家人冬夜里围着火炉谈笑聊天的情景……”说到这里,他长叹一声,“那是我现在最喜欢的东西啊!”

大师拍了拍他的肩,说:“回去吧!你最好的东西在你的家里,它们可以使你快乐起来。”

青年疑惑地问:“可我就是从那里走出来的啊!”

大师笑了,说:“你出来之前,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东西;你出来之后——比如现在,你已经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了。”

青年醒悟。

每个人的心目中,关于最好的、最快乐的答案各不相同,但有一点是近似的:最喜欢的,即是世上最好的。

幸福顿悟:

快乐的标准不一。无论是你拥有的,还是未曾拥有的;复杂的,还是简单的;便宜的,还是昂贵的;实在的,还是虚无的;只要你喜欢,它就是最好的。

珍惜当下的快乐,你就能拥有幸福的阳光

冬日里,风烛残年的富翁在自家的豪宅门口,看着门前来来往往的行人。

有几个年轻人说说笑笑地走近,他们的脸上还留着稚气,质朴的衣着下透出无法掩饰的青春神采。

富翁很悲哀,心想:如果我能回到他们那样的年龄,即使只给我一年,我也愿意献出全部的财富。

年轻人也看到了富翁。他们在豪宅前慢慢走过,禁不住连连感叹。豪宅的大厅金碧辉煌,富翁的钻戒在太阳下闪烁着迷人的光彩。

他们心想:要是能拥有富翁哪怕1/10的财富,为此付出任何代价都在所不惜。

年轻人走过之后,富翁感到很失落,他为岁月的无情而绝望。

年轻人看到富翁拥有的财富之后,心里很嫉妒,他们觉得上帝很不公平。

阳光下,富翁和年轻人的心情都很灰暗。

此时,一个乞丐躺在豪宅墙外的马路边,因为阳光很好,他把旧衣裳一件件拿出来,晒在路边的树枝上。

他眯起双眼,在灿烂的晨光中开始打盹。

他没看见富翁,也没看见年轻人。

他只看见了遍地阳光。

其实,每个人都有令人羡慕的资本。一味地艳羡、嫉妒别人,反而会遗忘自身的珍宝。珍惜当下、眼前的快乐,你的世界便不会被忧愁的阴云遮蔽。

幸福顿悟:

戏剧大师萧伯纳曾幽默地说:“牙齿痛的人,想世界上有一种人最快乐,那就是牙齿不痛的人。”这句话告诫人们,知足于所有,珍惜当下,你也是极其幸福的人。

不要只艳羡别人,上帝给谁的都不会太多

在现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我们常禁不住羡慕别人光鲜华丽的外表,而对自己的欠缺耿耿于怀。其实这样大可不必,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完整无缺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少了一些东西。

在一条河的两岸,一边住着凡夫俗子,一边住着僧人。凡夫俗子们看到僧人们每天无忧无虑,只是诵经撞钟,十分羡慕他们;僧人们看到凡夫俗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也十分向往那样的生活。日子久了,他们都各自在心中渴望着:到对岸去。